伍慧萍:时代转折中的德国应当多一些“双赢”思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68 次 更新时间:2024-04-17 16:04

进入专题: 中德关系  

伍慧萍  

 

“双输”心态根植于德国的内外困境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多重困境冲击下,德国悲观情绪和焦虑心态弥漫。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发布的报告认为,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这种悲观论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内外战略环境严重恶化。从外部看,欧洲安全危机难以迅速解决,俄乌战事依旧胶着。德国在传统安全和防务领域仍旧严重依赖美国主导下的北约。随着西方阵营内部对于援助乌克兰的立场日益分化,尤其是美国国会仍未通过大规模援乌拨款法案,欧洲独自承担援乌负担的风险上升。德美盟友关系也因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而面临极大变数。如果特朗普再度上台执政,美国或将放弃现行气候保护政策,扩大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同时,亦有可能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减少甚或放弃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并弱化北约的作用。各种政策领域的不确定性对于德国都是极为不利的。

从内部看,受各种长短期因素影响,德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表现最弱的国家。继2023年经济总量收缩0.3%之后,德国几大主要经济研究所近期将2024年的增长预期下调至0.1%。多数德国民众对于交通灯政府在提振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管控移民压力等现实挑战方面的表现非常不满,近年来德国多次爆发大规模罢工潮和示威抗议活动。同时,德国政党格局碎片化和政治极化程度同步加深,主流政党面临今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以及9月萨克森、图林根和勃兰登堡等东部三州议会选举的严峻考验。

德国“去风险”策略对于缓解自身压力有害无益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高度关注经济安全问题,着力推行对华“去风险”策略。去年7月,德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下推出中国战略,要求在各领域实施“去风险”和多元化策略,全面降低对华经贸依赖性,提高供应链、原材料、关键基础设施和高科技等领域的韧性。从中德经贸的最新发展趋势来看,“去风险”策略初步显露负面效应:中德贸易进出口双双下降,2023年中国对德国出口减少19.2%,从德国进口减少8.8%。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并购项目明显减少,从2021的第二位跌至2022年的第四位。与此同时,美欧之间不断强化合作,同步强化对高科技产品和敏感技术的出口管制和审查,对涉及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敏感数据等领域的中企投资加强双向审查。

德国的相关政策调整动向,对于缓解自身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有害无益。德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德国在地缘政治因素驱使下采取的“去风险”举措和部分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极大推高了德国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德国进出口规模的大幅跳水及其对外商投资吸引力的降低。近期,欧洲一些商会和智库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先于欧洲开始风险管理,早就有意识降低对西方的依赖性,加强对战略供应链的控制和自给自足,继而认为中国的需求减少和所谓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造成欧洲工业生产回落,加剧欧洲的去工业化趋势,对德国影响尤其大,此类论调更多是本末倒置的误导之词。

中德需要凝聚合作共赢的共识

诚然,在时代变局下,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评估自身所处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并相应调整策略。之前的一些基本共识,例如全球化、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相互依赖性和全球分工合作,曾被视为必然的理性选择,如今却日益倾向于优先考量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韧性、国家安全等因素;而基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全球生产网络,也逐渐呈现由多个小范围、可闭环、可替代、短链条的区域性产业体系占据主导的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国基于对于整体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所作出的应对和安排。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以“双赢”思维回应零和思维,共创发展机遇,建立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优化外商在华营商环境。

需要看到的是,德国对中国的认知相对复杂,反复强调“去风险”绝不代表“脱钩”,倾向于在经贸合作和国家安全之间保持平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中德共同关心的问题。去年6月,李强总理在柏林同德国工商界代表座谈交流时指出,“防风险和合作不是对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时代转折背景下的德国艰难前行,应当认清真正的风险源头,扭转零和博弈的思维,认清稳定双边关系符合中德两国根本利益,去风险就要加强国际合作。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德国总理朔尔茨携商务代表团展开其总理任期内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双方可以以此次高访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各领域的合作共赢共识: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中德有必要通过“双赢”合作提振全球经济。德国应当客观认识国家安全和外部依赖性的问题,认清对华疏离给德国自身经济带来的损失。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德可以在气候保护、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生态农业、粮食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在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地区重大安全问题上加强原则立场的沟通。在欧洲一体化方面,中德同样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有意愿同欧洲大市场深化合作,支持一体化前进方向、欧洲主权和战略自主,并支持德国在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德可以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创新、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借助文化的力量凝聚互信与共识,克服偏见与隔阂。中国欢迎德国民众、尤其是德国年轻人利用外籍人员来华便利化政策,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分享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在时代变局下,中德更应持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提升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互惠性和全球性,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

伍慧萍,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来源:今日中国微信公众号

    进入专题: 中德关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7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