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
近20年来,欧美国家“去工业化”加速了世界工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欧美国家则普遍陷入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先后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希望在新的高度上夺回工业发展的主导权。从欧美国家“再工业化”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启示一: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视。从历史数据看,欧美国家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都出现在工业高速发展过程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速则普遍放缓。1950—1973年,西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5%的较高水平。此后,西欧国家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下降,经济增速随之下滑到不到2%,而我国则进入高速工业化和高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超过所有欧洲国家。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次欧美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出发点正是要通过重建工业优势拉升经济增速。可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能过度“去工业化”,否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启示二:管控“去工业化”趋势是国家的责任。所谓“去工业化”,是指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和就业不断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欧美国家在内需饱和、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获取更高利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国内环保诉求,纷纷淘汰或转移传统工业。这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但问题是,淘汰落后工业应该与发展先进工业同步进行,否则就会损害本国经济发展。在这方面,不能全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因为欧美国家在“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每一笔交易从市场角度看都是“划算”的,但最后却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此次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进程则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可见,我国政府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对产业升级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控,防止过度“去工业化”对国民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启示三: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转型升级。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主要目的不是把“流失”到其他国家的工业再“请回去”,而是要通过“新工业革命”重新占据工业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促进法案》,要通过全面改革将美国打造为企业总部基地、创新基地和制造企业的首选之地。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题为《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增长和经济复苏》的报告,明确了实现“再工业化”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推动一场由绿色能源和数字制造等先进技术引领的“新工业革命”。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工业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它们会不会在“新工业革命”过程中,凭借技术优势对我国形成新一轮“工业封锁”,从而压制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应该说,无论欧美国家的主观意愿如何,这种局面都很难出现。这是因为,现在这场以欧美国家“再工业化”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之“新”,主要在于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进行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各国之间会有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无论“老工业”还是“新工业”,离开资金、产能和市场都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现在我国在这些方面都有雄厚实力。欧美国家近20年来不断强化与我国的工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看好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不仅如此,欧美“再工业化”还会倒逼我国加快工业创新与升级进程。展望未来,抓住“新工业革命”伴生的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机会,我国工业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