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骆驼祥子》的转折意义
《骆驼祥子》在不同意义上都标志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从时局上看,这是30年代到抗战的转折点。从小说主人公看,这是一个无产阶级变成“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暗示即使是自由立场的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依靠个人奋斗坚持道德操守无法改变社会命运。老舍之前既不像留日作家那么激进,也不似“左联”作家那么崇拜革命,连老舍都对自由主义失望,标志中国知识界的各种救国道路探索,从此转向阶级革命潮流。放大一点说,这是“五四”启蒙救世向革命救亡的过渡;缩小一点说,这也是老舍(1899—1966)本人思想历程、写作生涯的转折点。
1936年春夏,老舍在搜集资料写作《骆驼祥子》时,辞去山东大学的教职,之后就成为职业作家。小说在1937年的《宇宙风》上连载。不久,抗战正式爆发,第二年,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负责人(总务部主任),从一个与政治保持距离的个人主义作家转为抗日文化机构的代表。如果说老舍笔下的个人主义是本来有些英雄气概,他的后半生果然悲壮,也是悲剧。
《骆驼祥子》我至少读过三次,每次都在读不同的故事。第一次看到一个老实的车夫,在社会环境压迫下走投无路。第二次发现《骆驼祥子》在写老舍自己的世界观的转变。之前称赞祥子的初心——正直做人,努力做事。相信如果人人如此,社会就会昌明。之后哀悼祥子的堕落——正直无用,努力无效。觉得如果人人如此,出路只有革命。第三次阅读,觉得小说也在写我,写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何被颠覆挑战。
经典作品,重要作家,多读一遍,多一分收获。
二 从奴隶走向奴才
梳理一下祥子的噩运:前半部小说里的兵灾、丢车、杨家包月辛苦、拉曹先生马路摔跤、被侦探敲竹杠;后半部则是被虎妞逼婚、婚后拉车淋雨生病、虎妞难产死、卖车落葬,又错过了小福子,还从暗娼出身的美丽的夏太太那儿感染了性病等。规律是:前半部分的灾害更多的都是社会环境因素——冰灾、苦差、路况、侦探等;后半部分的噩运,很多都是个人选择——婚后再拉车,看病没有钱,卖车下葬,离开小福子,跟夏太太有染(然后染病)等。也就是说,即使社会不公道是祥子堕落的外因,但是还是有内因的,人物本身的性格决定他至少后半部分的一部分命运。
祥子什么性格?
早期祥子的性格是忠厚要强,耿直端正,也有一种乡土朴素的理性,个人奋斗的理想。这些也可读成是老舍自我的道德操守,带了他自己个人的性格,比较一条筋不转弯,爱说“凭什么”。一旦转弯了以后也是一路盲目地走下去。
这不仅是老舍个人的道德理想,也是他心目当中的社会理想,他觉得要是人人都这样的话,社会就进步了。
可是到了小说第二十一章,虎妞死了,车又卖了,祥子变成了一个也会混,又有点世故,动不动跟人吵架,不太爱惜车子,见到刘四可以泄愤发怒,这么一个“合群”的车夫了。我们看到,第一,性格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第二,前半部分外界压力主导,后半部分个人选择更多。第三,祥子是穷人的身份,但早期性格不合群,后一种才是大部分车夫的状态——有钱拉快车,绕近道或者绕远道,做任何事都要有好处,讲人情世故,学犬儒人生。也就是说:合群是堕落的标志——哪怕合了无产阶级的群。
认为《骆驼祥子》代表老舍(及现代文学主流)放弃了个人主义,必须想想小说里合群与堕落的关系。
被欺欺人其实在名字上已经点题,阿Q的转折开始是被闲人打到去打小D,祥子第一次堕落从偷骆驼开始。是的,当时祥子很惨很无辜,被兵痞抢走了自己的车,荒郊野外,骆驼也是随手牵的。被社会欺负到这么惨,难道无权拿回一点补偿吗?往小处讲,这是减少损失;说大一些,这是“以恶抗恶”。就在我们非常同情祥子第一次“以恶抗恶”时,我突然想到骆驼的主人。或者再设身处地,比如你停在路边的车被人开走了,你会因为有警察抢走了那人更好的车,你就不再生气了吗?
祥子怎样从奴隶走向奴才?被侦探敲竹杠以后,祥子的确有过到曹家拿些东西补偿的一闪念,但是他还是克制了。真正“被人欺负又欺负他人”的情况,主要是小说后半部他和虎妞的关系。尤其是老婆难产的时候,有没有全心全意救老婆的命?作家在这些地方有意无意地也写出了“被侮辱者同时也在损害他人”,《骆驼祥子》和《金锁记》是鲁迅之后解剖国民性最重要的作品。
祥子的初心——光明正大地拉自己的车,靠自己努力过幸福生活——和我们以前接受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育完全吻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第一层最完美的解释就是,通过学习思想知识进步,人生境界天天向上。第二层意思比较世俗:好好做自己的事情,拉车、修鞋、做大厨或者是画画、写文章等,总之把工作做得像事业一样,就会得到社会的回报。做得比别人好,生活就会天天向上。
祥子和我们读者原本都是这样想的,打工、种地、经商、教书也和祥子的拉车一样原理。祥子什么事情都不想,就想拉好车。读书人有时反省,深更半夜写文章,有谁在乎我们在煞费苦心推敲字句?为什么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在这些文字里?其实都不是为别人,都是为自己。说好听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calling、profession。古训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总之做好自己的本分的事情,便是生命所系,也是一种“断魂枪”。
可是曾几何时,祥子和我们都发现,老实地学习、做好事,生活没有向上,甚至还有噩运。看看周围,混日子的、投机取巧的,他们却可能“天天向上”。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所以,必然也会像祥子一样在什么地方动摇?什么时候会放弃初心?是不是也必须像祥子一样在一步一步走向犬儒,走向世故,走向合群?
《骆驼祥子》的结尾过于戏剧性,主人公明明有机会回到曹先生家里拉包月,但他在小福子自杀以后好像崩溃了,最后出卖情报,替人家抬花圈,结婚时候举举旗伞来谋生,小说写道:“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算是老舍的主题后行了。
令人困惑的是,在体面、好强、利己、个人一起并列的,居然有“伟大”这两个字,这是嘲讽还是悲叹?在早期老舍心目中,个人主义本来不是一个贬义词,个人主义可以是英雄,也可以伟大。
可惜30年代的祥子是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老舍从此放弃他的个人主义的英雄观,他的后半生走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
比较茅盾和老舍,在他们笔下,资本家吴荪甫是悲剧英雄,人力车夫祥子也是个悲剧英雄,他们在30年代的文学里都无路可走,那么谁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一般的人又走向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