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东: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47 次 更新时间:2021-01-28 10:15

进入专题: 毛泽东   北大   使命征程  

程美东 (进入专栏)  



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不久就职于北大图书馆。从此,毛泽东就与北大结下了历史性的渊源关系。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宽阔的有为之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成就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触、了解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可以说是北大给予毛泽东最丰富的遗产!所以,从北大走出的毛泽东与此前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因为他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

毛泽东在北大的成长得益于北大开放的精神,毛泽东在北大的成功经历丰富了北大精神,透过毛泽东的一生启示着北大未来的改革创新。

---------------

北大使命精神铸造了毛泽东

北京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时代,直接孕育于甲午战争的烟火和戊戌维新的热血之中,可以说北大是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而诞生的。当年光绪帝所下《明定国是诏》中对于设立京师大学堂的目的说得很清楚:就是“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在当时的中国,“时艰”就是指外辱内乱,虽然大清皇室把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作为“时艰”的考量范围,但对于当时的仁人志士来说,这个“时艰”主要就是指国家不独立、民族不富强、人民不幸福。

尽管北大在初创的一段时期经历了曲折,没有完全按照“共济时艰”的目的去发展,但在总体上它开始引领着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辛亥革命后,北大的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日益浓厚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是以北大为基地,深刻地凸显了北大人对于中华民族的使命精神。

毛泽东成长的时代正是北大从无到有、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对于毛泽东更是有了直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在毛泽东还没有来到北京、来到北大之前,他就被以《新青年》为主要载体的北大人的思想和精神所感染了。身在湖南的毛泽东,很早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在湖南一师的五年半时间里,他把立志、修身、求知、务实作为自己学习的基本取向,这个经邦济世的情怀突出表现在他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上,“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不久就职于北大图书馆。从此,毛泽东就与北大结下了历史性的渊源关系。从北大走出的毛泽东,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宽阔的有为之士,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成就了毛泽东。

毛泽东来到北大工作,不是简单地北漂谋生,而是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基于如此的目的,他把图书馆员视为自己进一步开阔自己眼界、扩大社会交往面、深化自己知识的平台。他利用这个平台,接触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傅斯年、邓中夏等北大师生;利用这个平台,他旁听了北大的一些课程;利用这个平台,他参加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和新闻研究会,还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利用这个平台,他广泛阅读《新潮》《每周评论》等充满新气息的杂志。

总之,毛泽东虽然不是北大正式注册的学生,但是由于有在北大工作这个平台,他可以很容易参加北大的活动、学习和感染北大的思想、接触北大师生,这自然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知识尤其是思想境界。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触、了解、并最终信仰了马克思主义!这可以说是北大给予毛泽东最丰富的遗产!所以,从北大走出的毛泽东与此前相比较有了质的飞跃,因为他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

毛泽东的成功实践验证和丰富了北大精神

对于中国人来说,北大被赋予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一切体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积极的内容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被国人视为北大的文化精神。所以,在今天我们讨论北大精神时,人们有多重的理解视角,或以为自由民主,或以为科学进步,或以为爱国创新,或以为追求真理。其实这些都体现了北大的文化精神,但在我看来,开放无疑是最能体现北大精神价值取向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泽东身上得到确切的验证,也可以说毛泽东的成功实践从一个侧面丰富了北大精神。

第一,毛泽东在北大的成长得益于北大开放的精神。毛泽东能够在北大得到工作、学习,能够在北大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转变,得益于北大开放的精神。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毛泽东如鱼得水,方便地阅读各种书刊,方便地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方便地参加北大的社团活动,并在这里与邓中夏等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试想一想,如果没有开放的精神,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如何能够汲取那么多前沿的时代思想、如何能够融入到北大的生活当中?其实,不仅毛泽东得益于这种开放的精神,同时代很多的人都得益于北大的开放精神,在北大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归宿,实现了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结合。毫无疑问,毛泽东的成功是无数得益于北大开放精神而成为有为人士的杰出代表。

第二,毛泽东在北大的成功经历丰富了北大精神。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告诉我们,北大要以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放性要求自己,不要把北大办成固步自封的、讲求门第出身的衙门,不要拘泥于教育教学的形式,要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目的。凡有志于学者,北大就要双手拥抱;凡有志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者,北大就要热情地帮助他,而不要看其学问大小、身份贵贱。北大精神不是自封的,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像毛泽东这样的从北大走出来的无数有为学子的人生经历所诠释出来的、体现出来的。由于有了毛泽东,北大倍加光荣,北大倍加令人向往,北大更加成为青年们理想的求学圣地。毛泽东的经历使人增加了对于北大的信任,这种信任确凿无疑地宣传和彰显了北大的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丰富了北大的精神!

透过毛泽东的一生启示着北大未来的改革创新

毛泽东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但是,他的学习不是固守在书斋,不仅仅借助于课堂。毛泽东从一个韶山冲的农家子弟走到湘乡、走到长沙、走到北大,求学是他的原初目的。可是,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毛泽东没有把课堂、没有把读死书视为求学的主要途径,而是坚持自学、课外学习、自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作为主要途径,把经世致用作为学习的基本目标、价值取向,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系。毛泽东没有正式上过现代大学,也没有显赫的家学渊源,但是无论是对于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都有精深的把握和良好的修养,这是一般的现代大学教育和传统的私塾教育都做不到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智慧更是一般的学校教育无法能够充分提供的。毛泽东的成才和成功之道给予中国的现代教育无疑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空间。

新时代的中国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问题,北大党代会曾经提出了“北大2048”远景规划和力争在第三个五十年的发展周期内实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其基本内容就是:第一步,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前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第二步,用15年左右或更多一点的时间,继续加快创建,巩固提升,将北大进一步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第三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大体上到北大建校150周年前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力争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完成北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

要想完成这个三步走的北大人之梦,必须要改革创新;北大改革创新需要借鉴人类一切积极的思想资源,毛泽东的成功经历和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其与北大的独特关系,自然是北大教育改革中首先需要借鉴和汲取的思想资源。

那么,北大到底从毛泽东身上可以汲取哪些积极的思想和启示呢?这个问题很大,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至少毛泽东对于北大以至中国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两点启示:第一,北大需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毛泽东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毛泽东个人的天赋,他的创新也是受教育的结果,只不过这种教育与常规性教育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我们自然可以用在北大教育改革的具体体制机制的操作当中。第二,注重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结合。毛泽东在这方面既有自己成功的事例,也有丰富的论述。当然,毛泽东对于北大教育改革的启示绝不限于这两点。但如果在这两点上,我们能做得很好的话,那么北大梦与现实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短。


本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报》2020年12月21日 02版


进入 程美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毛泽东   北大   使命征程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人格底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78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