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亮:欠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弃工从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4 次 更新时间:2021-01-19 16:30

进入专题: 工业化   赶超战略  

赵亮亮 (进入专栏)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片面追求重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欠发达地区试图通过这种发展方式来实现赶超,但是其结果往往是违背初衷。未来中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的存在着巨大增长潜力,这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欠发达地区应该调整思路,通过发展精耕细作型农业取得较较快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 赶超战略


一、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病

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实现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地区经济的差距迅速拉大,落后地区在差距拉大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差距扩大一方面激发了后进地区谋求发展的热情,迫使他们加快改革,破除发展的障碍,但是,这些地区为追赶先进地区采取的措施仍然是以简单模仿为主,尤其是将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作为赶超的法宝。这种方式注定是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既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我国能源供求的压力,也延缓了产业升级的进程,在很多地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并不好。这种模仿和重复造成了地区经济结构趋同,进而导致了在宏观经济上行阶段,各地区对上游产品需求同时增大,导致需求主要过分集中于一部分产品,使得这类产品在短期内价格大幅上涨,这成为过去历次通胀上升并难以治理的重要原因。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照搬和重复,既制约了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也通过导致经济波动加剧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损失。目前,落后地区必须打破这种简单模仿的思维摒弃旧的通过工业化完成赶超的思路,重新定位发展战略。

落后地区之所以没有能够在发展道路上谋求创新,走出自己的新路,主要是由于实践上缺乏创新,过于短视,只看到旧的发展模式所能够带来的眼前利益。在资源、能源价格被认为扭曲压低的条件下,在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的当前条件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之所以成为各地共同采用的路线,就是因为,谁能争夺到这些廉价的资源,谁就可以从发展中获益,简单的数量扩张就能够带来收益的增加。虽然收益增加只能随着产出规模扩张保持大体相同速度的增长,但是在无法找到新的路径的条件下,这种发展方式也就成了矮子里面的将军,成了现时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地方官员无不洞悉其中的秘密,所以各地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工业化,尤其是通过制造业的扩张或者发展重工业来完成工业化作为主要目标。低水平模仿的另一个原因是观念上的误导,在理论上,人们认为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指导,也就是认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上的突破,其必经的途径就是人口逐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直至农业部门存在的隐性失业得以全部消除。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这一理论的实用性似乎就更加毋庸置疑了。其实这种理论是早在50、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很难说它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它的适用性并不见得就那么普遍[1],而它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很多地区将农业发展放在了一个附属的位置,将农业仅仅视为为工业化服务的一个部门。

如今,对工业化道路和农业的地位的理解必须有所调整和改变,尤其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简单的复制制造业的工业化道路今后将不再行得通。这样一来,落后地区通过模仿发达地区的老路也将不再可行了,一方面,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在国外需求有了历史性的下降之后不可能再有好的表现,而发展重化工业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大量的欠发达地区都试图通过发展重化工业来摆脱贫穷实现跨越的话,这些行业的发展势必收到需求的制约。所以重化工业的发展或许是一条适用于个别地区的路子,但是缺乏普遍适用性。而且,通过发展重化工业也无法使广大劳动者的收入获得一个可观的增加,无法指望以此来使普通居民致富。可以说,未来中国,不能使普通劳动者致富的发展战略必定不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战略,不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战略就是坏的战略。


二、农业发展的面临的新变化及其前景

片面强调工业化的道路对很多地区而言注定难以走的很远,在此情形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重新理解农业和工业的关系。著名华人学者黄宗智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史,近来提出了一下观点[2]。他认为目前的中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三大历史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大转变是:(1)中国的人口增长趋于减缓并在未来不久的时期中达到增长的高峰,也就是国内学者所讲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情形,从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将得以大大缓解;(2)中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食物需求中动物产品和蔬菜、水果的比重正在大幅上升,而粮食需求的比重则正在下降,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下去。(3)持续上升的大规模非农就业。这三种历史性变迁的背景为农业发展的调整提供了契机,黄认为,第二个条件使得农业产品的需求大为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将空前扩大,未来需求趋于增加的那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精耕细作。而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是适宜于发展精耕细作型农业的,这种类型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劳动容纳能力,同时它也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大农场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中国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的土地制度的条件下是农业得到长足发展。要高大农场式的农业就可能导致土地的兼并,这是中国所不能承受,而黄所主张的发展模式则可以在避免这种弊病的同时,使传统农业得到改造。

从黄的第二个条件,我们的确可以看出农业中潜藏的巨大的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经历着一个升级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对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的需求会大幅上升,肉、禽、蛋等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产品的需求也会有大幅上升,这就为催生农业发展的新领域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3]。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日趋重视,对于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要满足这类需求,就需要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都为农业发展和吸收更多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另外,笔者认为,黄宗智所提出的这一路径的更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种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的发展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可以使得现存土地上创造出的价值大幅增加,畜类、禽类,蔬菜水果等的生产,所容纳的农民数量会高于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如黄所重视的;另一方面,通过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使劳动者的收益得到显著增加,它就可以使农民充分享受因为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生产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收益增加。这种模式有望使得长期以来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恶化,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得以减缓甚至被遏制。


三、政策含义

落后地区的政府通过工业化实现赶超的意图一直十分强烈。他们总是过分热衷于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而这些地方之所以落后,正如地方官员们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工业面临这某些制约,比如处于内地,不能享有沿海地区那样优越的地理条件。这些地区的另一个普遍特征是,经济中农业产值比重较高,农业人口以及剩余劳动力也较多。对他们而言,仅仅将工业不发达作为落后的原因就显得过于狭隘了,沿着黄宗智所提出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要发展精耕细作型农业,农业部门比重高、农业人口多的条件却变成了优势,不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优良的基础设施的确会成为工业发展的障碍,但是对于发展农业却可能并不会构成严重制约。很多地区长期坚持的工业化尤其是是重化工业战略,不仅没有很好的帮助他们实现赶超,却因为劳动吸纳能力有限将普通劳动者排除在了经济成长过程之外,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

落后地区的政府应该认识到我国这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带来的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而不是死守着工业化这条老路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作者[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黄宗智. 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 读书,2006(10)

[]黄宗智,彭玉生.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 中国社会科学,2007 (4):74-88页




进入 赵亮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工业化   赶超战略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组织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27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