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我与《力学与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31 次 更新时间:2008-09-19 13:56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王振东 (进入专栏)  

《力学与实践》是1979年2月创刋的。1978年我收到了中国力学学会筹备杂志创刋的约稿信,就以当时所进行的胶片涂布科研工作为背景,用我1977年底在厦门召开的一次全国会议上的报告稿为基礎,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具有物理—化学反应的薄膜流体力学”寄给《力学与实践》。1978年10月正在上海无线电13厂接收、捡验DJS-21电子计算机时,收到了从保定河北大学转来的稿件录用信,并附有修改意见。在上海第十百货商店(今上海华联商厦)六搂招待所,按编辑部意见作了修改,赶紧又寄回杂志编辑部。心想,稿件既已录用,就等着刊登吧。1979年杂志出版了,我又以1963年在河北大学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以及1977年在河北省物理学会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内容,写了“野渡无人舟自横—兼谈二维流动的复变函数方法”—文投给《力学与实践》,这次却很快在1980初就收到了退稿信,(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份“稿件登记号80—10”的退稿信)。当时我很讷闷:文中所引用的定理,分明已标出引自流体力学经典著作,可却被退稿信说是有错,真很莫名其妙。我没理会这封退稿信,将它放入抽屜,仍在等前一篇已录用文章刋登。可是等了两年,仍未见刋登。后来我忙于教学科研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慢慢也就淡忘此事了。

1986年底,我从河北大学调入天津大学力学系工作。回北大办事时,与老同学武际可闲聊,谈及这篇被退稿的稿件内容。不久,收到杂志“小问题”组(当时设在北大力学系)来信,希我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内容,写成小问题寄给他们。当时我对杂志有点成见,没有理这封信。

1991年《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换届,我也被列到第四届编委会的编委名单之中。7月在北京北郊回龙观饭店召开的编委会上,武际可动员我将“野渡无人舟自横”文再寄给杂志。回津后,我找出了1980年初被退回的稿件,适当修改一下又寄给了杂志。不久便收到编辑部的录用信,并附有将公式推导部份(也就是被80—10退稿意见认为错的那些推导)列为附录的建议。我接受了建议,又修改一遍,使文章的科普色彩更加浓厚,就成了在1992年4期上发表的“野渡无人舟自横—谈流体运动中物体的稳定性”一文。

这次刋发是作为“身边力学的趣话”栏目开篇文章发表的,当时的主编、北京大学朱照宣教授还加了“编者按:本期开辟的这一‘趣话’小栏目,讲的是我们身边的力学。文体不拘,或庄或谐,可长可短。内容则摆事实,讲力学。要求文质并重,盖‘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为了使新开辟的“趣话”栏目文章不断档,武际可与我一人一篇地接着写了下去。后来汤寿根先生在《科技日报》上撰文,说我们俩在“打擂台”,其实是笑谈而己。1998年10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将我与武际可在趣话栏目刋登的20篇文章,集为《力学诗趣》出版,颇受有关方面的好评。

1995年编委会换届,我担任了第五屆编委会副主编。编委会确定由我负责1996年的第三屆全国青年力学竞赛(前两屆名称都叫青年力学竞赛)。出于对我国力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周培源教授的怀念,我提议将竞赛名称改为“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又说服科普工作委员会将中学生力学竞赛的名称改为“周培源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9年4月,编委会又要换届,有关方面提名我为主编候选人。我在天津,编辑部在北京,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以此理由作了推辞,没有成功。只好接受聘请,担任了《力学与实践》第六届编委会的主编。当主编、办杂志是为全国服务的,是为别人当人梯。我想,这是社会让我回报,国家培养了我,当然有责任应向社会回报,所以决心尽一切努力做好主编的工作。

想起这段经历觉得,从被退稿者到主编的变化,颇有些戏剧性。但仔细想想,从“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篇有科普色彩的文章,1980年初被退稿,1992年又作为好文章刋登,就可以看出,这10多年办刋的指导思想是有很大变化的。从1992年4期开始的“身边力学的趣话”,现已成了刊物的特色栏目和“看点”之一,很受读者的喜爱。10年来已有两家出版社将其部分文章,集为《身边的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力学诗趣》(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两本书出版。《力学诗趣》2001年5月还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著作二等奖,这实际上是对“身边力学的趣话”栏目的奖励。

刋物的英文名称从1979年创刋起一直直译为:MECHANICS AND PRACTICE 。在1999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家春副主编、符松编委提出应将刋物的英文名称改—改,以更体现杂志的特色。经过研究,从2000年第一期开始,将刋物英文名称意译为: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更加确切地反映了刋物的实际内容。

科普文章容易写吗?我们曾经约请一些院士,请在他们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域,撰写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童秉纲院士写了“鱼类波状游动的推进机制”(刋于2000年3期)后说,写这篇文章要比指导写几篇博士论文还要难。已故的原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王仁院士也对我说,科普文章很难写,需要将原来已做的工作再下—番功夫,进—步抓住科学本质,才好下笔,这里有个“再創造”的过程。王仁先生给杂志写了三篇科普文章,每一篇都将草稿先送给许多同行看,听取意见并反复修改补充后再定稿。王仁先生临去世前夕,还惦念着“第四篇没写完…”。老科学家重视力学科普,并坚持身体力行的精神真叫人感动。

对杂志特色和办刋目标的认识,实际上是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才逐步形成的。从武际可(1987年出任第三屆主编)2001年4月20日在《科技日报》上的文章知道,他是1987年当了主编以后,才逐步认识到期刋文章可读性十分重要。朱照宣(1991年出任第四届主编)在1991~1995年为刋物所写的编者的话中,明确指出了《力学与实践》杂志与记录性学报和进展类刋物的区别,所刋登的文章需要讲清问题提出的实践背景,并要面向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贾书惠(1995年出任第五屆主编)在纪念杂志发刋20周年的文章(1999年1期)中,明确提出刋物有“综合性、实践性、可读性”三个特色。我1999年接任第六届主编后,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想法,经过多次主编副主编会讨论,逐步明确了“有特色的力学精品期刋”的办刋目标。李家春(第七届主编)将杂志特色进一步提为:科学性、实践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对杂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来稿中能较好体现刋物特色要求的稿件还不够多,要真正办成有特色的力学精品刋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新的世纪,力学事业呼唤着新人。我相信,积以时日,一代年轻的力学工作者必将在“以文会友”的学术交流中成长、成熟。2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己迈入青年时代。但对于一份杂志来说,25年还顶多只能算少年。这次换届,有许多新生力量加入编委会,希望会给杂志带来活力与生气,将《力学与实践》越办越好!

(原刊登于《力学与实践》2004年26卷1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进入 王振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9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