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大协作和科学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1 次 更新时间:2024-12-14 11:57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周光召  

 

我是1961年2月奉召归国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此前我在前苏联著名的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学的研究。当时中苏关系已破裂,去留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恰在此时,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赴苏,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就我国如何发展核武器谈了自己的观点。这次谈话对我影响很大,使我知道了党中央发展核武器以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决定回国,将自己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去。

我记得回国以后不久,聆听过周总理的一次报告,是在核工业部的一次大会上讲的。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讲了中国自己制造原子弹的重大意义。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重任。中国有100多年遭受屈辱的历史,所以中国人对主权、独立的意识非常强烈。解放以后,我们又面临着西方的封锁,如何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是中国人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刚从那个黑暗的时期过来,亲身经历过列强统治中国的痛苦,所以如何使中国尽快富裕、强盛在全民族中已达成共识。我们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造出“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导弹的结合研制很早就开始了,甚至在第一颗原子弹还没有爆炸之前,就已经知道必须要结合了。核武器是不准备用的,毛主席讲了,没有原子弹是不算数的。但是有了以后,没有运载工具,也是不算数的。核武器如果作为一种威慑力的话,就必须让人家知道这是可以用的,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起到威慑作用以后,也许反而大家就都不用了。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全国大协作的成果。我们知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战争年代如此,在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牺牲个人的利益,为民族大业默默奉献。当时研制“两弹一星”,必须将全国各个领域的优秀科学家集中起来。对这些单位来说科研要受到影响,会造成一定损失,因为当时各单位人才都是稀缺的;对个人来说,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科研进度,影响到出成果,因为当时这些优秀的科学家都在进行自己的实验,有的人可能还会有重大的突破。但是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去了科研基地,而将单位的或自己的科研课题停了下来。不仅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参加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全国的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也都参加了这项工作。

核武器基地主要是武器设计、定型、生产、试验,但是许多部件都是在全国其他的企业完成然后组装起来。比如铀矿的勘探、开采和极为困难的铀的浓缩,以及常规炸药的爆炸过程也都是研究的重点课题。爆炸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需要有每秒能拍百万张照片的相机,这样的照相机我们就没有,西安光机所承担了研制的任务。还有,真的去做核试验的时候问题就更多了。比如实验场地谁去准备?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很多的数据,包括核实验有多大的威力,它产生了些什么现象,它的破坏力怎样,都要有大队伍去做。所以“两弹一星”的实现,实际上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果。

那时能达到这样一种大协作的状态与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有关系。在那种环境中工作,没有人会太重视个人,因为这是那么多人工作的结果。而且每个人负责一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部件都不能出问题。每个人都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所以你会觉得你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所以每次谈到这里,我都会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两弹一星”还是自力更生的成果。它实际是从很基础的数据做起。当时国外也有一些发表的数据,但是可靠程度是不能肯定的。比如辐射条件下是否安全,原子核的放射性,铀的浓缩,各种材料的适用条件,用什么样的炸药等等,都需要研究。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对原子弹的理论和数据高度保密,我们根本没有详尽的参考资料。此外,当时在设备上也十分落后,我们还在使用乌提尔式手摇计算机。每进行一次简单的计算,都要摇多次。

这期间,搞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也都是在尽最大的努力使设备完善起来。比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很快就研制出每秒1万次的计算机,而且是64位的。以后又建造了10万次的、100万次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还是真正的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样板。应该说开始阶段有点像搞群众运动,有些地方不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但是它对于解放思想,打破中国人的自卑、自信心不强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后来不讲科学规律的地方也逐年得到了纠正。特别是在1960年以后,在聂帅领导之下,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作法逐渐得到了纠正。我们完全是按照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的。

“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实验与理论是并行进行的。因为有些理论在大体上论证之后,实验就要开始了。有些理论的正确与否是建立在实验的结果之上的。理论与实验又是互相促进的。

当时我们在进行学术讨论的时候,民主空气十分浓厚,完全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年纪大小的区别,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那时的领导干部非常重视科研人员,在一项决定做出之前,总是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才慎重作出结论,不是随意的。所以这些结论大部分是正确的。核武器进行过多次实验,几乎没有失败过,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现象。

“两弹一星”研制的开始阶段,条件是很艰苦的,但是国家尽量照顾我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总理要求各部部长保证我们西北研究基地的粮食供应。我们从青海湖里打来一些鱼,叶剑英元帅专门从军队调来一些黄豆给我们改善生活。1961年以后生活条件才有了好转。

当时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工作精神。当时工厂厂区是在海拔3200米以上。开始建厂时职工宿舍没有建起来,但是工作又不能等,所以有一部分人必须先住帐篷。领导决定他们住帐篷,科技人员住刚盖起来的宿舍,这样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是在3200米的高原之上,冬天是十分寒冷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件令我十分感动的事。由于条件的恶劣和过分的劳累,我病倒了。聂帅听说了这个消息,派人送来一篮水果。这不是聂帅对我一人的关怀,而是对所有科研人员的关怀,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其实在当时,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关系都很融洽,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文革以后,很多关系不正常了,很多事情颠倒了。一些很好的领导干部遭到迫害。其中被整得最惨的是吴际霖同志和李觉同志,他们不过是为了打扫卫生把毛主席的像摘了下来,就被靠边站。当时整个气氛都不好,许多好的传统遭到破坏。......在那样紧张的政治环境里,有些人思想就不能集中,就容易出事故,一发生事故,就被打成反革命。文革对科学精神的破坏程度,是很难计算出来的。

当时,一方面我们是凭着一种责任感在那里工作,一方面聂帅还在那里做领导工作,将一些很好的传统延续了下去,所以就是在政治环境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两弹一星”的研制仍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等待原子弹爆炸时的紧张心情。整个研制过程中,最紧张的是爆炸的前一刻,因为你不知道爆炸是否会成功,而你又是承担原子弹研制的一个部分,成功了当然会感到很兴奋。

中国人终于成功了。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我相信有着优良传统的中国科学家和聪明、勤劳的全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发达、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摘自暨南大学出版社《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有少量删节。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6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