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53 次 更新时间:2020-03-16 21:32

进入专题: 清代   进士   县级分布  

沈登苗  


[内容摘要] 本文在前贤时杰的基础上,又修正、完善了一百多个进士的籍贯,已把清代除旗籍外的全部进士都复原到县级。这是迄今为止对清代全国进士地理分布进行的省、府、县三级之最系统、最完整、最准确的统计,为清代进士最小时空分布——县/科年的动态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清代; 进士; 县级分布。


一  前  言


1990年代后期,笔者对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比较宏观的探讨,明确提出并翔实论证了明清全国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基本上也是人才中心的观点,为研究明清全国的区域文化与人才分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1]。以此文为基础,接着又撰写了科举与教育、人才方面的一系列论文[2],还把其中的一些资料引用到其他研究上[3],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将近二十年过去了,随着新整理的史料的问世和相关研究的进展,要求我们对明清,尤其是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做更细致的研究,希冀有助于人们对进士在清代人文地理,乃至广义社会“力量”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之认识[4]。故从2016年开始,笔者旧题重拾,欲在修正自己原来掌握的史料的同时,对清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做更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第一,厘清清代历科进士的省级分布;第二,析出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从而为最终进行清代进士最小时空分布——县/科年的动态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一个任务,即清代历科进士的省级分布已经完成[5],本文就是为完成第二个目标而耕耘。


二  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


(一) 统计的标准和方法


1.籍贯的统计。


本文对清代进士籍贯,要做的是全国性的省、府、县三级的完整统计。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对进士籍贯著录,基本上采取省、府(直隶州)、县(州、厅)三级制,但也有个别科年采取省、县二级制[6]。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该书简称《索引》),省略了府级。江庆柏的《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以下该书简称《题名录》),补足了府级,这为学界提供了方便。因此,本文的统计,以《题名录》为蓝本,对照《索引》校核,再参考吴根洲、毛晓阳、程伟等的最新考证[7],以及相关的地方志书等。


2.行政区划的确定和排列 。


由于本文涉及近二十个省,二百多个府、直隶州,一千多个州、厅、县,故在一篇论文中,既不能把行政区都放在一个框架内表述,也不可能以科年为单位,动态地显示有清一代的所有进士。故本文统计以省为独立的基本单位,分“内地十八省”加辽东,计十九个省级行政区,并附旗籍进士。各省内部再列府、直隶州、直隶厅,(散)州、(散)厅、县,显示各行政区在整个清代的进士总数。各省排列,以进士多少为序,多者为先。各省内部,以府、直隶州、直隶厅排列,省内各府、直隶州、直隶厅,以及府、直隶州所辖的(散)州、(散)厅、县,以傅林祥等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该书简称《清代卷》)的先后为序。


除“府亲辖地”(详后)外,本文均以清代的行政区为讨论对象。不过,清代的行政区划,先后也有相当大的变更,本文大致以雍正后光绪前的政区为标准。也即本文讨论的行政区,绝大部分是清代多数时期存在的行政区[8]。如浚县、滑县顺治时属直隶大名府,雍正三年往属于河南之卫辉府,至清末未变[9],就全部按河南省计[10]。再如,迪化在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前属甘肃,为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仍归属甘肃,但为保证其他指标比较的客观性,迪化等不列入甘肃州县数的统计。各州县的改名、归并,以《清史稿·地理志》和《清代卷》为准。凡改名、合并的府州县厅,其进士数原则上计入改名、合并后的府州县厅;凡析出或新置的府州县厅,若其前的进士人数不能一一区别,仍按《题名录》原所载计;所裁府州县厅并入多地的,尽可能参考其他资料辨认。这些府州县厅,凡在相关时段产生过进士的,在各省区内以加*的形式悉数注明。


3.几个特殊地理现象的处理 。


本文对既标户籍又录乡贯的双籍进士均按户籍计;同样,《题名录》正文及“校记”中根据《登科录》、地方志等权威资料,凡有“某某籍某某人”记载的,若无其它更有说服力的史料,本文都按“某某籍”, 即按户籍计;卫所进士都归入所在地的州县;为不增加省区,本文把奉天和整个东北籍的进士都划入辽东;旗籍进士均不划入行政区;台湾籍进士归入福建省; 土司不计。但若干省份,有为数不多的、产生过进士的土司(土州县),虽不单独计,但仍附于相关省之府( 直隶州 )内。


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值得提出和讨论的新问题。虽然清代进士题名录,通常的文体是把进士的籍贯著录到县一级,但仍有一百多位(按《题名录》计)的进士籍贯只著录到府级(含直隶州)。其中,三分之一弱部分,因标注失范籍贯只著录到府一级的进士,分布在浙江、福建等省,这些进士籍贯的县级归属,可通过地方志书等确认。可是三分之二强部分,并非因标注失范籍贯只著录到府级的进士,产生在贵州和河北承德府等有大量 “府亲辖地” 的地区。笔者初步认为,这些相对集中产生的籍贯只著录到府级,且不能归属当时所在府之县级的进士,就是至今还未进入学者视野的“府亲辖地进士”。“府亲辖地”专指府级行政区划管辖下除厅、州、县之外的行政区域,由府级行政长官直接掌管,顾名思义“亲辖”。各“府亲辖地”的范围,大多超过所属县,与直隶州相仿。故有当代学者主张把“府亲辖地”当作县级行政区看待。在清代,“府亲辖地”并非贵州所特有,但以贵州最为普遍和典型。清代贵州省,除遵义一府外,其余各府均有“府亲辖地”[11]。经本人系统分析,并逐一甄别,除了清代“府亲辖地进士”最多的贵阳府,因其“亲辖地”主要分布在附郭县贵筑县境内[12],当今贵州的相关地方志编纂者,一般都把清代贵阳府的“亲辖地进士”,划入清代的贵筑县[13],以及云南的文山县、丽江县和广西直隶州清时已设置外,其它的“府亲辖地”,因民国初年废府,并各以原府城及“亲辖地”为基础另署新县,则按目前通行的方法,无法把其地归属当时(清代)所在府管辖的州县厅,只能反映它们被划入民国后设署,且可以追溯到清代“府亲辖地”的现行政区。因此,本文暂把这些“非因《题名碑录》标注失范,且相对集中产生的籍贯只著录到府级,又无法把其归属当时(清代)所在府管辖的州县厅的进士,归纳和定义为‘府亲辖地进士’” [14],并标明现行政区[15]名称后,把人数咸附于所在府的州县之尾。限于篇幅,对于“府亲辖地进士” 的具体考证,在此不再展开。本文也不把“府亲辖地”当作县级政区计。


“府亲辖地进士” 概念的提出,使得把清代除旗籍之外的全部进士,都复原到县级成为可能。


(二) 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


表1 清代江苏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在“小计”栏中,“/”前的为领县 (含散州、散厅)数,但直隶厅仅指直隶厅个数,其中“合计”栏的该数是统计的“县级”总数,包括直隶州的“附郭州”;“/”后的为进士人数。“县(州、厅)名及人数”栏中,凡州、厅的名后均标“州”、“厅”,名后不标的均为县。下同。②仪征县雍正元年前称仪真县;海门直隶厅包括乾隆三十三年前的海门县。③金山卫计金山县。④光绪年间设的靖湖厅、太平厅均不计。以下,光、宣年间设的府州县厅不计(台湾府和辽东的几个特例除外)的情况,一般不再注明。


表2  清代浙江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州,同时降安吉州为县;石门县在康熙元年前称崇德县。②康熙二十六年,于现舟山岛设定海县(道光二十三年,升为定海直隶厅),属宁波府,原定海县改镇海县。


表3 清代河北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望都县乾隆十一年前为庆都县;安州含道光十二年前的新安县;正定府、正定县,雍正元年前为真定府、真定县; 大名含乾隆二十三年前的魏县;蔚州含乾隆二十二年前的蔚县。②涿州卫计涿州,昌平卫计昌平州,大宁都司(卫)、保定卫计清苑县,永平卫计卢龙县,山海卫计临榆县,河间卫计河间县,天津卫计天津县,宣府卫、宣府前卫计宣化县,开平卫计赤城县,龙门卫计龙门县,万全卫计万全县。



表4 清代山东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光绪年间设的胶州直隶州不单独计,仍属莱州府。惠民县含雍正十二年前的武定直隶州、武定州;兰山县含雍正十二年前的沂州直隶州、沂州;荷泽县含雍正十三年前的曹州直隶州、曹州。②德州卫、德州左卫、德左二卫计德州,安东卫计日照县,东昌卫、平山卫计聊城县,靖海卫、威海卫计文登县,大嵩卫计海阳县,成山卫计荣成县,鳌山卫、灵山卫计即墨县,济宁卫计济宁州,临清卫计临清州。复州卫入辽东。


表5 清代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若析出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版)中,清时属安徽的婺源县,则本文统计的江西全省总数及各府县的人数,与毛著“表1-12 清代江西进士分府、分县统计及修订数据一览表”(第116-117页)全部一致。由此可见,按《题名录》统计是比较可靠的。②毛晓阳告知,据民国《昆明县志》,原由江西新建寄籍云南昆明的同治元年进士涂修政(二甲第54名),中举后已“改归江西原籍”, 故本文把涂计入江西南昌府新建县。③义宁州嘉庆六年前为宁州。


表6 清代河南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光绪年间设的郑州直隶州不单独计,仍属开封府。兰仪县道光四年前为兰阳县,并包括此前的仪封厅、仪封县; 淮宁县含雍正十二年前的陈州直隶州、陈州。②睢阳卫计睢州,河南卫计洛阳县。


表7 清代山西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归绥道及所辖12个厅不计。②徐沟县含乾隆二十八年前的清源县; 永济县含雍正六年前的蒲州直隶州、蒲州; 凤台县含雍正六年前的泽州直隶州; 朔州含嘉庆元年前的马邑县;平定州含嘉庆元年前的乐平县。③太原右卫、左卫计阳曲县,振武卫计代州。


表8 清代福建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由于本文大致以雍正后光绪前的政区为标准,故把台湾,且是台湾建省前的台湾府的政区归入福建省。台湾县含光绪年间的安平县; 嘉义县含乾隆五十二年前的诸罗县; 淡水厅含光绪年间的新竹县。②汪毅夫根据相关地方志,把康熙三十三年的正白旗汉军人陈梦球列为台湾籍(见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载《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但应本文“旗籍进士均不划入行政区”,故为求得统一,陈梦球仍归旗籍。③镇海卫计海澄县。


表9 清代湖北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天门县雍正四年前为景陵县;东湖县含雍正十三年前的夷陵州。②施州卫计思施县。


表10 清代安徽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阜阳县含雍正十三年前的颍州直隶州、颍州及颍川卫。


表11 清代陕西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大荔县含雍正十三年前的同州直隶州、同州;潼关厅含乾隆十二年前的潼关县、潼关卫; 汉阴厅含乾隆四十七年前的汉阴县。②宁羌卫计宁羌州。


表12  清代广东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南雄州含嘉庆十二年前的保昌县;嘉应州含嘉庆十七年前的程乡县; 连山直隶厅含嘉庆二十一年前的连山县。


表13  清代四川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达县含嘉庆六年前达州直隶州、达州;乐山县含雍正十二年前嘉定直隶州;理番直隶厅含嘉庆六年前保县。


表14  清代湖南进士的地理分布


表15     清代云南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广西直隶州含乾隆三十五年前的广西府; 元江直隶州含乾隆三十五年前的元江府;蒙化直隶厅含乾隆三十五年前的蒙化府;永北直隶厅含乾隆三十五年前的永北府。


表16 清代贵州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贵筑县含康熙三十四年前之新贵县;普安直隶厅含嘉庆十六年前之普安直隶州、普安州。



表17 清代广西进士的地理分布


表18 清代甘肃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光绪十年前属甘肃,后属新疆的迪化等5个直隶州,镇西等9个直隶厅不计。②陇西县含道光九年前的漳县;镇番县含雍正二年前的镇番卫。


表19 清代辽东进士的地理分布

说明:①因辽东地域广宽,却进士人数稀少,故本表仅列有进士产生的府、县(州、厅),且这些行政区不列入全国相关指标的统计。②盖平县含盖州卫;复州含复州卫;金州厅含道光二十三年前的宁海县及金州卫。③吉林厅光绪八年升为府,并在此后产生了2个府亲辖地进士。


表20 清代八旗进士的旗分、族别分布

说明: ①本表“八旗”排列,以各旗进士的多少为序。②满洲栏括号内的数据是其中的宗室进士。②部分族别的补充,参阅了《中华科举库》,详见http://kjk.wenjinguan.com/,2018-10-18访问。


三  汇总与概括


下面,我们把以上数据作一汇总和概括。


表21的汇总及其本文各分表,是在江庆柏、毛晓阳、吴根州、程伟等时贤成果的基础上,又修正、完善(主要是府内州县的甄别)了一百多个进士的籍贯,已把清代除旗籍处的全部进士都复原到县级。这是迄今为止对清代全国进士地理分布进行的省、府、县三级最系统、最完整、最准确的统计。


由以上各表可知,在传统“十八省”中,181个府全部产生了进士,66个直隶州,除四川茂州直隶州外,也全部产生了进士。在1573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377个产生了进士,占总数的87.5%,这个也可以说是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普及率。其中,普及率百分之百的仅江西一省。有424个县级行政区达到或超过了全国平均值(16个),占总数的27.0%。其中,江苏的达标率最高,为59.2%。然而,这仅是有清一代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区进士的静态数据。在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数据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期间,不仅各省、府、州、县之间出进士的频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是各省、府、州、县内部的情况,前后也大都不一样的。因此,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探讨清代全国进士的时空分布,以及满足不同层次的查阅需求,就有必要对此做最小时空分布——县/科年的动态研究。即任何科年、任何时段、任何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的进士人数,人们都能比较迅速、准确地找到。与一般研究者的统计方法不同,笔者的全部数据都是按县/科年的“笨功夫”逐一析出的,故本文的完成,为县/科年的动态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表21 各省数据汇总表(附旗籍)

说明:本表大致以同治朝各省所辖的行政区为取舍。全国各“县”进士的平均值为16个,达到或超过了该数,称“进士达标县”。


表22 清代全国10个进士领先的府、县

说明:①领先府的进士多少,与各府的辖“县”多少也有关系,详见前表。②本表领先县等的进士人数,与拙作《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8期) 一文中的数据不一致,除了统计的版本不同,还在于原文中江苏省的武进县包含阳湖县,长洲县包含元和县,无锡县包含金匮县。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江庆柏教授、毛晓阳博士的大力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9-03-15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注  释:

[1]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2] 沈登苗:《近代湖湘人才辈出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载《湖湘论坛》2000年第3期;《南宋已形成苏-杭人才轴线了吗?》,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教育的深远影响——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县与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8期;《废科举前我国教育还城乡一体化吗?——也谈科举终结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招生考试研究》(上海)2009年第1期;《百年树人  一脉相承——清代巍科人物与当代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基本一致》,载沈登苗:《文化的薪火》第153-16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3] 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载《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一)》,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

[4]〔美〕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载缪进鸿、郑云山:《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16-22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 沈登苗:《论清代历科进士及历朝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杭州学刊》2018年第1期。按: 现在看来,此文进士的相关数据还得修正,其中各省进士的总数本文已修正。

[6]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第15页,[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版。

[7] 吴根洲:《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研究》,载《考试研究》2011年第3期。毛晓阳:《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述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进士籍贯刊误述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福建进士籍贯误刊例析》,载《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程伟:《清代八旗进士考论》,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第5期。

[8] 从《清代卷》获知,本文所列州县的治所,基本上在今天对应的市、县、区内,故对进士的当代籍贯感兴趣者,不难找到当今对应的行政区。

[9] 《清代卷》第119、241页。

[10] 由此方法统计的若干省的若干时段的人数和总人数,与完全按《登科录》,或不作调整的《索引》、《题名录》统计的人数会产生差异,但一个州县,只能划归一个省,就必须如此处理。

[11] 详见傅林祥:《清光绪年间贵州省各府州〈总图〉述评》,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644-652页,[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年版;李坤:《明清时期贵州“亲辖地”的设置与知府行政职能的扩大》,载《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张祥刚:《清代贵州安顺府亲辖地“插花”初探》,载《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2] 马琦等:《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载《复旦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又见(清)周作楫辑,(清)朱德璲刊,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注:《贵阳府志》(上)第570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如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教育志》第42-44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贵阳市志·人物志》第331-342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人物志》第504-510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版 等,都把贵阳府“亲辖地进士”编入今贵阳市区,其中《贵阳市志·教育志》直接把这些进士计入清贵筑县。

[4] 目前可考的“府亲辖地进士”全国有129人,其中贵州省115人,占全国的九成。

[5] 一般指1980年代后成批设市、区前的县。


主要参考资料

一、专  著

1.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上、中、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地理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傅林祥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清) 李  桓:《国朝耆献类征》,[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版。

7.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版。

8.(清)福隆安等:《钦定八旗通志·选举志》(电子版)。

9.(清)李鸿章:《畿辅通志·选举表》(第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教育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1.河北省承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承德县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12.刘廷銮、孙家兰:《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清代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3.李进莉等:《清代山东进士》,[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14.王欣欣:《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6.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传记资料辑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7.苏志明等:《广东近现代书画家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8.淮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淮安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叶兴松等: 《闽侯进士录》,[福州] 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20.湖南省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沅陵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21.常宁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常宁县志人物》(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2.云南省泸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泸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云南省文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文山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人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年版。

25.(清)周作楫辑,(清)朱德璲刊,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注:《贵阳府志》(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贵阳市志·人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

27.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毕节地区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遵义地区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编:《遵义地区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安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龙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二、论  文

1.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2.沈登苗:《论清代历科进士及历朝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载《杭州学刊》2018年第1期。

3.〔美〕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 载缪进鸿、郑云山:《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16-22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吴根洲:《清代进士历史地理分布研究》,载《考试研究》2011年第3期。

5.毛晓阳:《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6.毛晓阳:《〈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述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7.毛晓阳:《〈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进士籍贯刊误述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期。

8.毛晓阳:《〈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福建进士籍贯误刊例析》,载《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程  伟:《清代八旗进士考论》,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第5期。

10.金  华:《清代东北籍进士的文献成就述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1年硕土学位论文。

11.秦小健:《清代丽江儒学教育及所取得的成就》,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12.曲  剧:《清代甘肃进士人数考》,载《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说明:本文上传时若干细节有所修正。

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20年第1期;又载陈文新、江俊伟主编:《科举文化与明清知识体系》第269-297页,[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进入专题: 清代   进士   县级分布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地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43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