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在熊镜川先生总纂《通海口记忆》一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8 次 更新时间:2019-05-25 19:17

进入专题: 读书   《通海口记忆》  

魏敦友 (进入专栏)  


各位领导,各位叔叔、伯伯、阿姨们,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深感荣幸受邀参加今天在通海口镇隆重举行的《通海口记忆》一书的首发式!昨天下午在从南宁飞往武汉的飞机上我想到,今天的会议我可能会被安排作一个简短的发言。那么我讲点什么呢?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我初步拟定了一个题目《三重致敬表心曲》,意在向撰成《通海口记忆》巨著的八十多位耄耋老者致敬,同时致敬生之养之的通海口人民与江汉平原。一路之上,我手里拿着一部著名学人萧涤非先生选注的《杜甫诗选》随意翻阅,当我再一次读到杜甫的名诗《旅夜书怀》最后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时,我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参与总纂其书的我的岳父熊镜川先生现在不正是这样一只飘荡在天地之间的沙鸥吗?同时,我的脑海里瞬间也宛然幻化成八十多只沙鸥,轻盈飞翔,临风高举,这不就是参与《通海口记忆》撰写的八十多位耄耋老者吗?杜甫一生坎坷,但在人生的尽头,自比自由的沙鸥,成为一个发光的灵魂,我的岳父和他的老伙伴们在精神上难道不正与杜甫相通吗?想到这我心里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不用《三重致敬表心曲》这一题目发言,而改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为我现在发言的题目。当然具体内容并无变化,依然是在这里表达我内心深处的三重致敬。


我的第一重致敬当然是献给参与《通海口记忆》撰写的八十多位耄耋老者!《通海口记忆》作为《通镇往事》的续编,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并不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其实不然!我分析其中困难有三,一组织难,二撰稿难,三出版难。在《通镇往事》一书的编撰过程中,大家已经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虽然有一鼓作气的便利,但对于一群耄耋老者其事实殊非易!但是大家克服三难,春蚕吐丝,终成正果,真是可歌可泣!我反复追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配着这群耄耋老者?我昨天在飞机上想到了三个词,一不折不挠,二奋力向上,三追求发光。初看这不过平常的三个词,但细心考量,却发现其中蕴涵着一种精神的内在上升的逻辑。我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然会面临“三个面对”,即面对苦难,是选择不折不挠,抑或选择退缩逃避?面对自我,是选择奋力向上,抑或沉沦向下?面对世界,是选择追求发光,抑或借光于人?我们今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八十多位耄耋老人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最终绽放出了华美的精神之花,给世人作出了完满的回答!我甚至认为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这内在精神的三个方面庶可称之为“通海口精神”,甚至“仙桃精神”!我们同时也可以说正是他们参与了“通海口精神”,甚至“仙桃精神”的创造,我们怎么能不对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呢!德国作家歌德曾经说过,当你经过一个值得你敬重的人的身边时,千万别忘了向他脱帽以示敬意!我从遥远的南宁匆匆赶回来,就是专程来向八十多位老者献上我的敬意的!


我的第二重致敬要献给通海口人民。伟大的作家不能脱离人民的滋养,同时人民的生活是作家的源头活水。我们一方面可以说,是八十多位老者的创作彰显了通海口人民的精神,但是我们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通海口人民养育了八十多位老者,通海口人民的生活是八十多位老者创作的源头活水。在历史上的一个漫长的时期里,通海口镇在沔阳县(今仙桃市)中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通海口人民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但愈挫愈奋,从不向命运低头!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骄人的文化,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为作家的提炼再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厚的文化富矿。没有通海口人民的养育,没有通海口人民的历史创造,哪里谈得上作家的提炼再创作,如何期待伟大的文学作品呢?也正因此,我们在向八十多位耄耋老者致敬的同时,也特别要向通海口人民致敬!


我的第三重致敬要献给江汉平原。小时候并不觉得生活在江汉平原上有多么幸福和幸运,甚至立下两大人生理想,一登高山,二观大海。但当我登完高山、观完大海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作为生活在江汉平原上的人们是多么幸福与幸运!今天从我这个流浪在外的游子看来,江汉平原真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是个风水宝地!是一个庞大的时空结构!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光里,虽然沧海桑田,风云巨变,但江汉平原一直以博大的胸襟支撑着人们,万顷良田养众民,无边碧荷听蛙鸣,这是经常出现在我梦中的故土形象!如果没有江汉平原这样一个庞大的时空结构,哪里谈得上通海口人民的历史创造与精神展演!江汉平原实际上以隐形的方式参与了通海口人民的生活与精神创造,这往往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所以我今天要特别对生养我们的江汉平原致敬!但我今天致敬于江汉平原,除了这一层原因之外,我想在此向各位表明隐藏在我心中已经很长一个时期的一个想法,如刚才所说,江汉平原是一个庞大的时空结构,但是我觉得生活在江汉平原这个庞大时空结构中的人们至今尚未创造出彪炳千秋的伟大作品,如贾平凹之商州,如莫言之高密,江汉平原的伟大传奇还等待着江汉人去书写,我相信,一旦我们江汉人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象贾平凹之商州,如莫言之高密那样的伟大作品!我同时也有理由相信,今天八十多位耄耋老者苦心凝聚而成的《通海口记忆》当为之前驱!放眼看历史,必有后来人!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讲到这里,不当之处,请予指正!谢谢!


魏敦友

匆草于仙桃市通海口镇御龙酒店7楼会议室,2019/5/22

修改于南宁广西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2019/5/23


进入 魏敦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书   《通海口记忆》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45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