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友:数字化时代的人与世界

——2023年读书岁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72 次 更新时间:2024-01-01 18:16

进入专题: 数字化  

魏敦友 (进入专栏)  

半月前,北京《法治周末》郑超编辑如期相约2023年读书岁记,遂念及去岁此时因新冠疫情尚滞留伦敦时,因偶然读到於兴中教授的新著《数字素养》一书,深感数字技术对当今人类生活的介入几乎无所无在,必须认真对待,尤其是在返国之后的五月份,应上海人民出版社冯静博士之邀请,为《数字素养》一书撰写一个书评,复又细读之,再次震撼于於兴中教授的三重忧思,由于数字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活,近世以来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社会正义,甚至于人类主体本身,都无不受到深刻的挑战,进而联想到当今中国学人深陷古今中西之辩的泥淖而难以自拔,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正好给予当今中国学人一个走出古今中西之辩的历史性契机,真正有勇气、有能力面对人类的新困境新难题而系统思考,于是购得大量数字题裁书籍而研读之,冀能对数字化时代的人与世界有一初步认知,故对我而言,2023年庶可称之为我的“数字化元年”。兹从中选取六部著作略加评点,是为2023年读书岁记。

 

一、《数字化生存》(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当我决心深入认识数字化时代的人与世界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与结构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前曾经读过的这部书,今年蓦然发现它在七年之前就有了“20周年纪念版”。正如译者胡泳等人在纪念这部著作在中国出版二十周年时所说的,站在今天回望那个年代,或许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数字化生存”。这部著作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胡泳先生甚至将它与百多年前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化》相提并论。伴随这部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和广泛流行,中国迅速进入数字时代的重要时期。人们在这二十多年里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生活骤然变得快了起来,时空似乎一下子极大地被压缩了,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部著作告诉我们是因为主宰我们生活的不再是原先的原子(atoms)而是比特(bits)了。原子的世界与比特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尼古拉·尼葛洛庞帝非常形象地说,“我的比特完全不会像宝丽金的原子那样,会被海关扣留。”原子的世界是三维世界存在的事物,而比特的世界却是超三维世界的存在,比特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能以光速传播。比特时代的来临当然与计算机全面介入人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他描述了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带来的分权效应、全球化效应、和谐效应及赋权效应等四大特征,为人类承诺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未来。但同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不只是承诺,他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实际上在吁请人们自己主宰自己的未来。大概也正此,这部著作在中国风行二十多年,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原因吧。

 

二、《认识数字化转型》(托马斯·古贝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如果说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带有强烈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那么托马斯·古贝尔的《认识数字化转型》则相对理性化,也更深刻。而且,托马斯·古贝尔明确告诉人们何为数字技术,何为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间断平衡事件,正如在大灭绝之后会迎来大繁荣一样,它会全面重塑社会、技术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数字化转型源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交叉,正是它们的聚合推动着网络效应的形成,催生指数级的巨大变革。他告诫人们,只有那些学会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挖掘新价值的企业,才能爬出海量数据的泥淖,迈入新的数字化王国。这部著作具有宏阔的视野,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引起了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等人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好评,对于我们走进数字化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这是一部思索数字化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作者迈克尔·海姆认为在我们的知识过程中,把计算机视为合作伙伴的同时,我们会注意到与技术合作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由于人类历史是一条自我意识之路,随着我们深化对计算机交互作用的认识,我们也将会增加对我们自己的认识。正是计算机技术让世界已经开启了新的一维——虚拟实在,虚拟实在具有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遥在、全身沉浸及网络通信等七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一个非常棘手而且十分可怕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我们把虚拟实在与真实实在区分开来的时间还能有多久?这个可以称之为“迈克尔·海姆之问”的难题。实际上,计算机屏幕或电视机把我们置于界面之前,最新的界面是完全模拟的环境,一种我们可以进入其中的虚拟实在,我们进入网络空间多远而仍然是人?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关于人之存在与否的忧思贯穿了整部著作,正如作者在中文版中所说的,一方面,他认为在未来化身世界中,我们计划创造一系列更为国际化的遥在因特网事件,另一方面,希望我们会进一步在网络空间进行开拓,使古老的智慧焕发青春,将我们人类变成幸福的一家。这当然是作者的良好愿望。

 

四、《计算未来——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沈向洋 施博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这是由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与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合作而成的一部以微软公司为根据来思考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的著作,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人工智能专家和人文学者,所以人们有理由将这部著作看成是人工智能专家与人文学者一次完美合作,甚至认为预示着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之未来的严肃讨论正式拉开帷幕。在当今人类的数字化转型之中,虽然如托马斯·古贝尔明确指出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四大技术,但是最根本的应该是人工智能技术,因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三大技术本质上还是属人的,唯有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将会带来属人与否的难题,事实上,它处于人类存在与否的临界点上。虽然今天人工智能实际上的发展还看不到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可能性,但是未雨绸缪,并非杞人忧天。这部著作在充分肯定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提出了指导人工智能开发的六大原则,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系统应公平、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障、包容以及透明与负责,这六大道德原则对于解决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和建立信任关系至关重要。这被称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是属人的人工智能,而不是非人的异化的人工智能。正是两位作者禀持此种道德底线,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据此认为这是一本希望在未来世界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书,而不是中国道家所谓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相反,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有机事者仍有人心。”

 

五、《元宇宙的秩序——虚拟人、加密资产以及法创新》(季卫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这是季卫东先生继《AI时代的法制变迁》之后,又一部关于数字时代的法哲学著作。季卫东先生是当代中国为数极少的对当下世界变迁有着敏锐观察又有着深刻思考的学人之一。这部著作可以看成是季卫东先生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思考结晶。季卫东先生认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网3.0,互联网3.0是一种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分散型互联网,也是用户享有自主权和相互信任的互联网。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的集大成,是人类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而从根本上看,它又源自于人类的现代性危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以自身的贪欲为中心而展开,此种人类生活必然导致自然、社会及心灵的三重伤害,难以为继,而元宇宙正好给了人类一次重启的机会,人类可以在元宇宙中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季卫东先生观察到元宇宙可能或实际上引发社会与法的六种革命性变化。一是身份认同革命。二是社会交往革命。三是网络合作革命。四是经济模型革命。五是金融制度革命。六是法律的接口革命。并进一步阐发了关于元宇宙的秩序原理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的十二大命题。1.现象学为主客统一、身心分离的元宇宙奠定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2.沟通是元宇宙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3.元宇宙构成世界结构大转型的虚拟试点。4.元宇宙为人类提供从零开始重新进行理性设计的机会。5.元宇宙在各种资源的平等分配上可以采取完全程序主义方式和纯粹市场模式。6.元宇宙的数字化网络空间内部秩序以主体交互关系为本位,与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网形似而质异。7.多重世界解释和关系本位的特征使元宇宙的叙事必然具有复杂性,会呈现出纵横交错的根茎结构。8.用自组织性方法防止过强的内部监控,同时根据现实世界的道德、正义原则以及普遍适用的法律进行外部监控以防止各个小宇宙内部规则的不公平性。9.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个人权利,同时也明确分身或化身的法律责任,有必要将现实世界的人权、产权及行为准则导入元宇宙。10.元宇宙的治理要将逻辑与概率结合起来以确保问责机制的成功运作。11.普遍主义指向的制度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现实世界的法律秩序与区块链上的关系秩序形成结构性耦合。12.鉴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影响,需要重新认识制裁机制中增量与减量的组合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季先生特别强调元宇宙的有序化机制是以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通过反复博弈达成均衡,并形成网络化结构,属于一种关系本位的秩序类型,因此特别重视贯彻法律程序正义以及确技术性正当过程原则。这可以看成是季卫东先生新程序主义法哲学在元宇宙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六、《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金观涛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

金观涛先生虽然是我一直关注着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我几乎每本必读,从中获益良多,但这部著作进入我的视野则要归之于桑田博士。桑田博士十年前见过一面,印象中他告诉我已经从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即将到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师从季卫东教授研习法哲学。因为我非常尊敬季卫东教授,所以很自然地对桑田博士极有亲近感。他原来在山东大学法学院读本科,我的本家好友魏治勋教授是他的老师,我之能见到桑田博士正是治勋教授带他过来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机缘。此后虽然常常想起,偶有联系,但再无缘相见。奇迹发生在今年八月初,我突然收到桑田博士的微信,告知我他在金观涛先生的师门微信群中看到了我的一篇评论金观涛先生《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小文章,那是我去年赴英伦探望小女期间应北京《法治周末》郑超编辑之邀请而写的一点感想,没想到竟入了桑田博士及他的朋友们的法眼。但更重要的是,桑田博士告诉我,这些年他一直师从季卫东教授和金观涛教授,令我耳目为之一新,因为在我看来,季、金两位先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桑田博士师从他们是何等幸运!桑田博士同时告诉我,金先生正在构思并写作“真实性哲学”三部曲,其中作为真实性哲学的第二部“方法篇”《真实与虚拟》已经出版,这部著作回应了20世纪语言哲学转向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发展对科学哲学的冲击,还回答了“什么是数学”的问题。桑田博士进一步说,它足以和当今其他任何一位西方的哲学著作匹敌,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骤聆桑田博士言,内心十分感奋,连忙购得金先生新著《真实与虚拟》及真实性哲学第一部“历史篇”《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急切研读之,深感桑田博士之言真实不虚。这小半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沉浸在金观涛先生所探讨的真实性哲学的思想大海里,益叹其浩瀚与渊深。我意识到,真实性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金先生多年来所持大历史观脉络上合乎逻辑而结出的思想硕果。在本月初我应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於兴中教授之邀请参加的“人与技术:跨学科的反思”会议上,我初步表达了自己对金观涛先生真实性哲学的看法。我认为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可以看成是针对人类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现代性危机的第三次回应,前两次则分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如果说18世纪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因为牛顿力学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机械的世界需要为人的自由而辩护,20世纪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因为爱因斯坦相对论使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从而需要为人的意义而辩护,那么当今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则需要为人作为主体而辩护了,在我看来,这正是21世纪金观涛先生真实性哲学的内在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拯救人的自由,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拯救人的意义,而金观涛的真实性哲学则是拯救人本身。我知道金观涛先生现在正倾全力撰著真实性哲学第三部“建构篇”,期待能早日见到它的出版,更期待金观涛先生的真实性哲学成为21世纪人类思想的又一次辉煌的日出。

魏敦友

匆草于武汉沙湖之畔,湖北大学4-2-2-601

2023-12-23

进入 魏敦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3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