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为什么"只有"鸦片能够打开中国市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67 次 更新时间:2018-04-18 01:57

进入专题: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  

秦晖 (进入专栏)  

古今贸易答客难  三

修木 港中大:   ‘我们与其相信“低要素价格促进出口”,还不如相信“低消费能力抑制进口”是明清顺差的主要原因。’  -------  葡萄牙人绕过非洲之后,欧洲人与东方的贸易情况,在英文方面有许多文献。ReOrient那本书总结了较近期的文献。葡萄牙人,英、荷两个东印度公司的情况,还有许多专著做过研究。其基本的情况,都是说欧洲人没有像样的商品能够引起亚洲人的兴趣,只能用金银来交换。在这一点上,明清并不特别,在东非、印度、东南亚与日本都是一样的情形。从da Gama第一次进入印度洋到十九世纪开始, 这么广泛的区域,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都能够用“低消费能力抑制进口”来解释吗?

秦晖:的确,明清并不特别,那时特别的其实就是西欧。我的文章针对的其实就是明清特别说,当然,是说明清特别先进。

“修木 港中大”:  再次拜读您前边那一篇,讲的是晚清经济的落后不是因为鸦片战争造成的,而是因为西方的工业化。这是很常见的解释,相信大部分人都可

以接受。

但是最近一篇所说,十六、十七、十八世纪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因为明清没有消费能力,那是很新奇的解释。为什么不是消费需求的问题,而是消费能力的问题?而且这与您前面几篇讲的汉唐的丝绸之路,俄罗斯的顺差,“世界经济中心”在哪里等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秦晖:  “我不相信改革前的流行解释:那时强调清代是‘自然经济’,国人的消费虽然不丰富,但他们是‘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对舶来品没有兴趣。……说那时是自然经济,但汉唐宋元难道不是吗?如果汉唐宋元的国人对进口货有相对旺盛的需求,如果旧大陆在相对处于草莽状态的新大陆还能找到强劲的需求,而且很多需求(如咖啡、烟草等)还是新出现的,如果在旧大陆不仅西方,也包括中国人都对新大陆的新东西有旺盛的需求(如明代出现的各种新大陆传入农产,从土豆、玉米直到辣椒烟草等等,其普及速度相当惊人,当然这些东西只要引种就能自产,不需要持续的进口购买力),凭什么说明清时代国人对无法引种的东西就不会有新需求了呢?比如,明清人不喝咖啡是因为他们没喝过,不习惯吗?他们过去也没用过鸦片,为什么对鸦片就会有需求?

显然,不是明清人不求新奇,而是“购买力屏障”的作用。购买力不足影响人们消费咖啡——但不影响消费玉米,因为玉米引种自产实现了“进口替代”。也不影响消费鸦片,因为鸦片的可恶,就在于它一旦成瘾就是‘买不起也得买’的。

经济学告诉我们,只要有购买力,理性的需求其实是可以创造的(而成瘾的鸦片这类‘非理性需求’则没有购买力也可以创造)。所以,与其说明清时代‘西方的工业品没有竞争力’而汉唐宋元时代国人面对的安息大宛女真南洋等地就有什么更具‘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毋宁说明清时国人对舶来品的购买力已经远不及汉唐宋元。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汉代所谓丝路其实基本不出口丝,只出口加工好的、附加值更高的绸(帛、缯等),却仍然会出现显著的贸易逆差。而清代生丝是第一大输出品——西方当时已有原料靠进口的丝织工业,从中国进口的低附加值原料丝已经远多于制成品绸——却还会产生高额顺差。这当然不是因为清代的丝可以卖得比汉代的绸还贵,而很可能是因为清人自己已经不像汉时那样穿得起那么多绸了。这一方面使中国有更多生丝可售,另一方面却买不起‘昂贵’的进口纺织品。”

您认为这段话是否算对您质疑的回答?

“修木 港中大”:  BBC 历史的节目,《In Our Time》,每一次请两三位来自英国不同大学之中的历史学者谈一个特定的话题,其中有一集讲的是茶的贸易3。到十八世纪欧洲从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已经不是丝绸,而是茶叶,茶成为英国的“国饮”。记得主持人提问:为什么茶在英国有如此大的市场,但是在欧陆却没有?为什么是茶,而不是咖啡?几位学者给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毕竟,市场的需求取决于口味,销售,时尚等等许多因素。同样来自东方,同样的饮料,在英国火起来,在荷兰/欧陆却没有,这是历史事实,没有简明的解释,但是肯定不是“消费能力”的差异。

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其实可以简化一下。不用讲竞争力,购买力,自然经济,玉米烟草,或是上瘾不上瘾(烟草,咖啡,茶都是可以上瘾的),因为我们接受您的解释:明清“消费能力不足”导致中国享有贸易顺差。问题是进入十九世纪,英国人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赚走大量白银。这可以算是中国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对此时的中国不适用?如果是,为什么突然之间会有这样的提高?

从秦老师贴出的文字之中,我无法读出一个答案。

1498年,da Gama到达印度,开通欧亚直接贸易的渠道,其后直到十九世纪,亚洲在欧亚贸易之中一直享受巨额顺差。明清所享受的顺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关的情形,在西方历史书中经常谈到,或许对理解明清顺差的起源有所助益。

欧洲处在欧亚大陆的西北角,位置偏北。以纬度而论,其最南端的西西里岛与我们的河北省南部差不多。因此,欧洲的农作物与植物种类不能与亚热带、热带地区相比,而且与其它地区的交通也不方便。在亚洲的大路货,比如胡椒,棉布,蔗糖,甚至生姜,在欧洲都是高价物品。那时候的欧洲不单是经济落后,而且在全球贸易之中也处在边缘的位置,得通过中东穆斯林的中介。

打通与亚洲的通道之后,欧洲人碰到的尴尬是没有产品可以拿来与亚洲交换。葡萄牙人刚到印度,船上装的礼物是蜂蜜,蔗糖,食油,铜铃,铜盆等等,印度人看过笑着问:怎么这么寒酸?其后荷兰人,英国人,碰到同样的问题,两间东印度公司饱受批评,拿着金银去换取嘴巴里的一时快感,做败家的生意。

英国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最为努力,他们手中掌有当时欧洲最精致的手工业产品,羊毛料子。结果,印度人先是不想要,后来压低价格买一些,却是拿去当地毯,马鞍。英国人后来也想明白了,在暖和的地方羊毛料子没有市场,应该卖去日本、朝鲜,那边天气够冷,结果运到那里还是没人要。

因此,欧洲人想要得到亚洲货,只有三个办法:1.用金银来换;2.在印度洋,南中国海跑运输。中国的丝绸、瓷器与印度的棉布在亚洲其它地方抢手,贩过去可以赚一笔差价,而后再去买香料,运回欧洲;3.抢,当海盗,或者控制印度、东南亚的沿海重要港口,强收过路钱。

那时候的欧亚贸易是典型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贸易,欧洲没有什么特产,而亚洲有许多他们想要的产品,双方贸易的结果是美洲白银的三分之二流入亚洲。欧洲人在美洲发现的新物种,从土豆,玉米,红薯,到辣椒,传入亚洲之后马上到处都可以种,但是胡椒,咖啡,茶叶等等,欧洲人得费老大精力才搞清怎么种,之后却还不能带回老家去种植。(所以,他们才要在海外发展殖民地种植业,欧洲一般百姓不愿去,就只好从非洲绑奴隶运过去。)

当然,也不是说欧洲人没有他们的优势。把火炮架在船上行驶自如,印度、东南亚沿海城镇难以招架,这是他们一大优势;墨西哥与玻利维亚的银矿掌握在西班牙手中,这是另一大优势;而长远来说,亚洲的便宜货运到欧洲价格翻番,暴利之下总能吸引到冒险的亡命之徒;欧洲人也愿意观察、学习,不像我们的读书人陷在圣贤书中,读着唐宋元明清,对外部世界兴趣不大;他们也更愿意尝新,从各式香料,到咖啡、茶,到棉布,300年之后终于在机械织布上取得突破,步入工业革命。(而丝绸一直是高档货,所占比重不大。)

秦晖: 非常感谢您写了那么长的微信来与我商榷。我明白,您的看法在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学界已成时髦或主流——现在批判“西方中心论”在那里已经成为“政治正确”,并不仅仅是“加州学派”和那位宣称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超过当代世界中美国的麦迪孙教授而已。您看了不少他们的说法。我也看了一些,但坦率地讲,也许是我不够“西化”,我觉得这些说法有点匪夷所思——主要倒不在那些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在于这些西方人(以及您)的推理逻辑。

您非得说中国进口少不是“消费能力的问题”而是“消费需求的问题”——这两个概念我以为更好的表述是“购买力”和“消费偏好”问题。其实就是说中国百姓不是买不起洋货,而是看不上洋货。但奇怪的是,您居然用鸦片这例子来反驳我,说国人大买鸦片算是购买力提高吗?您应该知道是我先用了鸦片这个例子反驳您所赞同的主张。

道理很简单:鸦片之所以是“毒品”,不仅因为它确实有毒,而且因为它强烈的成瘾性可以突破购买力限制,迫使人“买不起也要买”。后一点才是“禁毒”的主要原因。否则如果只说有毒,砒霜不比鸦片更毒?但各国禁毒并不以砒霜为对象,不就是因为砒霜没有上瘾的问题吗?您居然说“不用讲上瘾不上瘾”,因为“烟草,咖啡,茶都是可以上瘾的”,是啊,连玩手机也会上瘾呢,但因为鸦片上瘾而导致许多人倾家荡产、犯罪率剧升的问题,咖啡、茶、手机也有吗?您的论证其实相当于说:害人不害人不重要,偷一块钱是害人,奥斯维辛不也就是害人吗?

简单说吧,你要让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喝杯咖啡,他很可能不会再喝,因为他买不起——这就叫购买力限制。但你要让他吸毒,他很可能会去抢银行——这叫打破了购买力限制,而不叫提高购买力。显然,“买不起也要买”的鸦片不能证明国人的购买力高——这就是为什么您的质疑无效。但是,鸦片之例却可以非常有力地反驳您关于国人“不求新奇”、西人才“愿意尝新”之说。鸦片和咖啡(以及其他种种舶来品)在进入中国时不都是新奇之物吗?为什么中国人“接受了”鸦片,却不接受咖啡等等,而西方人却相反?

在逻辑上这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消费偏好”说:中国人就是天生不喜欢咖啡——甚至不喜欢一切无毒的舶来品,唯独喜欢毒品;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天生不喜欢毒品,只喜欢无毒的各种中国货。换言之,中国人天生有“错误的”消费偏好,而西方人的消费偏好天然正确!苟如此,我们还怎么谴责西方人贩毒?修木先生,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如果您不同意,那您怎么来拒绝我的解释:中国人可能当初对很多舶来品都“愿意尝新”,但是咖啡等等受到购买力限制而无法推广,鸦片却因其邪恶的“消费刚性”突破了购买力限制,“买不起也要买”导致很多中国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我们因此当然有理由谴责西方毒贩!换言之,为什么“只有”鸦片能够打开中国市场?不是因为中国人只喜欢鸦片,而是因为只有鸦片能够突破中国人的购买力限制!

请问,这是购买力问题,还是消费偏好问题?



进入 秦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5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秦川雁塔,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