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我的博士论文梗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96 次 更新时间:2018-03-23 16:35

进入专题: 农村金融风险  

梅兴保 (进入专栏)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从农村金融问题入手,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提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又可以比较灵敏地发现农业微观层次的活动状况,适时地提供金融服务,给农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以正确的产业导向研究农村金融,可以对农村这个广阔经济舞台的活动状况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判断,从而提炼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新论点。


(二)现在农村金融理论的热点和难点,不仅是资金供求关系、融通过程和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而且包括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问题。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如何吸取教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找到防范和化解业已发生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途径,并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借鉴国外经验,设计出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新体制,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和金融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国经济正在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农村金融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适应,农村金融体制处于重大变革之中,原有的体制大都有滞后效应,仍然在继续起作用(如农村信用社的官办烙印);有的已经不起作用,但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如农村信用社已脱离农业银行,但转由人民银行代管,新的合作制的原则并没有很好地推行);前几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新事物提倡而建立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现在碰上了挤提危机,何去何从,议论纷纷,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不仅使广大农民摸不着头脑,使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有所顾虑,也使政府领导阶层头疼。因此,从农村民间金融到合作金融,进而到商业和政策性金融的各个层面,其金融风险如何形成、发展和化解;从农村金融的经营层次到监管层次,对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释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金融业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近二十年,经济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少,但对农村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却很少。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学者已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那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探索,农村资金大量流向效益比较好的非农产业,农村金融体系中,涌现出了农村合作基金会、供销社股金服务部和农村互助合作储金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管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中不少地方相继出现“白条”危机和“绿条”危机。除农村“两会一部”外,其他民间集资和金融活动也纷纷出现。理论界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研究较多,而风险理论问题研究较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以及监管预警体系,则很少涉及。


以199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以及对金融问题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特别是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强调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并对整个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就农村金融来说,加强了风险理论的研究,重点已从资金融通理论转向体制和风险问题,许多学者已着力研究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形成与防范调控机制,有的研究成果涉及整个金融结构体系问题。


总的来看,农村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在逐步深入,但存在三方面的缺陷:一是席卷全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有何影响,这个问题研究不够。二是对农村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形成与化解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就金融机构体系来说,不仅有银行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信用社等非银行机构;就银行来说,不仅有国家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有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而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只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系统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三是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如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问题、银行资本充足性问题、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问题以及有效的监管体制问题等,现有的研究很少针对农村金融。四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落后于风险化解的实践进程。这几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风险潜在于一些机构和领域,但化解也比较及时,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这些都缺少理论总结。


(四)作者本人有农村经济工作的实践经验体会,感受过金融风险问题。80年代中期,研究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金运动问题、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融政策问题;在90年代初,曾就整个金融的运行机制(包括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农业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分开)的问题进行过研究;现在又供职于金融系统的宏观管理部门,近年,已就服务农业的金融政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这也是确定选题的重要因素。


二、论文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防范与化解问题,从四个方面即四大篇进行分析论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都根据其特点和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并从避险经营和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方法和政策措施。


论文第一篇阐释金融风险理论,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第二篇和第三篇分别阐述和分析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其中第二篇分析农村民间与合作金融风险的形成与化解,第三篇分析农村商业与政策性金融风险的形成与化解,第四篇分析和探讨农村金融的监管,并提出新的监管模型。论文分析研究和重点阐述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金融风险的内部生成理论、传导机制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殊成因和表现


金融风险,指的是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由于金融市场交易者的不正当及违规违法行为引起金融动荡,但更多的是由于金融市场机制本身的问题而引起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金融体系的这种内在脆弱性或不稳定性,构成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机制。


无风险的金融活动在现实金融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是金融风险的客观性。金融风险往往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因为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金融风险又容易扩散,一旦爆发,因风险失去信用基础而加速变动。金融风险又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可以监测预警,并用一定的指标体系来建立度量模型。


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农村经济的特征使农村金融风险倍加。农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金融存在“信息逆向不对称”,即相对于贷款人(债权人)而言,对借款人的信贷用途比较了解,而借款人(农户或农业企业经营者)对贷款方则缺乏了解,不了解金融政策和制度。这种“信息逆向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将导致农村信用观念的削弱和金融秩序的混乱,从而诱发金融风险。此外,农民崇尚示范,也易于跟风转,“羊群效应”明显,使农村金融风险扩散很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金融风险与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相连,事关农村及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研究和探讨金融风险包括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不能不分析亚洲金融危机问题,分析这场危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寻找启示,是笔者力求创新的研究之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总体上我国城市经济受到的影响要重于农村经济,工业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农业,沿海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内地。就农村经济来说,主要是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地区性竞争的压力加大而有所下降,农业利用外资的难度加大,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就农村金融业来说,由于加大了监管力度,强化了信贷约束机制,银行上收了分支机构的放款权限,这些对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是必要的,但对农业融资和整个农村金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农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增长幅度在一段时期明显落后于整个信贷投放的增幅。


在我们国家,农业稳,大局就稳;农村金融稳健运行,整个金融也就有了稳定的基础。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就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和风险防范来说,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发展经济不能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对外资和外部市场只能利用,不能过分依赖。发展金融也不能单靠机构网点的扩大和信贷规模的增加,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经济的发展制约和决定着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和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金融的运行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和制约而去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三是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挥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支持扶植和保护农业。不能牺牲农业办工业。当前一段时期,要防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不能影响农村金融活动,造成农村存款向城市转移。四是必须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就是在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并与城市金融相互衔接的农村金融体系,既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能方便农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三)农村民间金融潜伏巨大风险,但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即农村金融危机


近年来,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民间金融组织不断出现挤兑风波,引发的“土风险”此起彼伏。农村合作基金会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其所以发展十多年以后困难重重,面临关闭,主要是它在发展进程中违背初衷,不合法地办起了存贷款等金融业务,加之管理混乱,因而孕育着很大的支付风险,也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但没有也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不会在农村发生全面金融危机。


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体制来看,它从上至下由政府的农村部门发起组建并派干部担任领导;从其业务范围来看,主要特征是社区性和内部性,融资活动主要在其成员内部进行;从其运行机制来看,基本上是行政干预,熟人介绍,没有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从其从业人员来看,基本上来自本乡本土,许多是乡村干部亲属子女。根据管理学的一般原则,运用行政手段实施的策略和事件,如果该策略和事件具有不合理性,一般应由行政手段来废止或纠正,这是能够被管理者接受的。四川等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风险能平稳化解,就是政府承担责任,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牵头组织资源,采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处置。一般由地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后,贷给效益好的地方企业,企业根据等额资产抵偿等额债务的原则,由地方财政担保收购农金会的有效资产,同时等额兑付农民在农金会的存款。有的符合条件的农金会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并入当地农村信用社。今后,少数守规矩的农金会可以回归为社区内的资金互助组织。


(四)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根本措施是用合作制理论的基本原则改造信用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基础,机构遍布全国乡村,总体规模很大,个体规模又很小,大多亏损,风险隐患较多。其原因除了行政干预、体制变动等因素外,主要是背离了合作金融的性质,力不从心地办起了银行业务。因此,必须区别商业银行与信用社的特点,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来规范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行为和办社方向。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由法人参资入股,重大决策由股东表决,在经营上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实行跨地区的信贷管理体制。而按合作制原则组建的农村信用社由农民入股,社员民主管理,表决时一人一票,坚持互助互利,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主要为社员服务。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收缩网点,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全面清理整顿,基本上关闭,信用社面临发展的机遇,为了稳健发展,必须采取合作制的增资扩股办法,增加实收资本,提高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1.清产核资,查清农村信用社所有者权益包括资本金的真实情况。2.增资扩股,壮大资本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流动的新特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应扩大工作视野,调整股权结构,提高入股起点,增加资本金。3.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全部风险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不仅要增加资本量,在分子上做文章,而且要努力降低资产的风险程度,在分母上做文章。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差距较大。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大量业务已转向非农产业,经济实力较强,经营效益也较好,这类农村信用社可以和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信用合作的改革方向,办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五)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风险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通过多种途径,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家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起着稳定大局和主导发展的重大作用。由于农业银行面对着乡镇企业和脆弱的农业,优质客户较少,又长期承担了许多政策性金融业务,加之管理松弛,因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风险隐患很多。


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增强其消化、吸收不良资产的能力,可以用银行呆账准备金或经财政注入资金冲销部分坏账,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兼并收购实现不良资产重组,可以将银行的不良债权转让出售给其他经济主体,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结构,还可以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母体银行的合法运作,将银行对部分企业的不良贷款即债权,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这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杀手锏”。债转股以后,原来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进行到这一步,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工作才算破题,只有将持有的股权出让或被企业回购,不良资产的处置才完毕。而对企业来说,债转股的合约一旦生效,即停止付息,当年财务状况的好转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农业银行的客户状况决定了其不良资产总量大,但单个项目规模小,有不少不良资产是过去作为拼盘项目参与投资形成的,牵头单位是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对于处置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给予政策优惠。在进行债转股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约束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运作并管理好自己的股权。


现在,我国农业银行要在新形势下,确立自己的位置,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探索新的机制,完成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轨。既不放弃农村,又不局限于农村,在城乡结合部多做文章。在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的同时,择机大力发展城市业务,运用优质资产的增量,稀释不良资产的存量。


(六)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属性和功能,防范和化解农村政策性金融风险


政策性金融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的某种特殊的产业或社会政策目标和意图,享受利率、期限等政策优惠。由于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通过政策性金融业务可实施农业保护,逆市场配置资金,遏制资金非农化。


政策性金融不按规律办事,也会形成很大的风险隐患。过去在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业务混营的情况下,一方面,专业银行不堪重负,甚至支付难保,政策性金融业务量大的地方,潜伏着挤兑风险;另一方面,政策性信贷资金被商业性信贷业务挤占挪用,收购农副产品出现“白条危机”。1994年,两类业务逐渐分离以后,由于行政干预较多、信贷投放形式单一、粮棉企业经营性亏损以及粮棉库存陈化严重等原因,又产生了新的风险隐患。


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政策性金融形成的风险,要把握“政策性”和“银行”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所谓“政策性”,主要是贷款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由政策确保其资金来源,政策性亏损由财政补贴;而银行经营的是信贷资金,其本质要求资金运动、回流和增值,经营者必须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核算,所以政策性银行实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因此,必须确保农业政策性银行相对独立的、自主的经营权,让其自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利差拨补制度,合理确定经营费用,提高呆账准备率。当前,要从农村政策性金融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粮棉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避免行政干预,防范道德风险。


今后,农村政策性金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扶持和保护农业,特别是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职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保护农业的重点和范围应适当调整,支持农产品流通的融资功能将下降,支持重要农产品战略储备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从长远来看,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重点将逐步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支持农业提高和巩固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应坚持保本微利的经营方针,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动力机制。


(七)随着加入WTO日期的临近,农村金融市场应未雨绸缪,深入分析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以后的影响,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


经济全球化决定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扩大开放。加入WTO,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有利于充分享受世贸组织给予的普惠待遇,有利于我们参与制定并按游戏规则,更好地与国际金融接轨。其负面影响,主要是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带来挑战,我们的各类金融机构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


在外币业务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地盘会迅速扩展,会从本地银行手中夺走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间业务风险小,利润大,一直是外资银行的业务重点和优势领域,尤其在国际卡业务方面他们占有绝对优势。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以后,最引人注目、带来负面影响最大的是优质客户和高素质人才这两方面的较量。按现有的政策,较量的结果将有可能使部分客户从国内银行户头消失,转向外资银行;一批批优秀人才从国有银行走向外资银行。我国各大银行现在的国际业部、财务会计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等部门就成了外资银行的人才基地。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银行家必须有危机感。


从长远和发展的观点看,我国金融业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TO利大于弊。但是金融业的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对我有利的原则,审慎、有序地进行,金融改革一定要先于金融开放。今后一个时期,首先扩大金融开放的地域,控制股份制金融企业外资所持的股份比例,其次适当增加银行、保险业开放的数量和种类,最后逐步扩大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开放证券市场,建立一个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新体制。


为了迎接挑战,我国的金融业必须加快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大力拓展表外业务,依靠科技,实现金融工具的创新。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八)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监督自律机制


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对银行、信用社实行有效的外部监管,同时在其内部建立监督自律机制,这是主动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方法和制度性措施。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这一新经营管理制度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新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缺乏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制度基础。商业银行长期负债过多用于短期资产,违背了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均衡原则。银行层层上收贷款审批权,基层分支机构尤其是县级支行不能实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次,中央银行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例如,央行的分支机构按对待商业银行总行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商业银行的分支行,降低了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货币市场不发达、队伍素质不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手段落后,报表资料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虚假问题多,等等。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相比,包袱要重一些,条件也差一些,但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标不能降低,要借助这一管理,提高经营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开辟资本金的来源和渠道。农业银行包袱重、亏损大,加之仍要承担扶贫开发业务,无留利补充资本金,国家财政拨补资本金时应向农业银行倾斜。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也可考虑对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优先吸收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投资入股。还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附属资本。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房地产规模较大,可以重估固定资产以反映其市值,把经过重估的增值部分列入附属资本之中。此外,商业银行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系统内资金管理办法。在财务管理上,必须以资金、成本、利润为中心,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相衔接。


对央行而言,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监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与过去的规模管理相比,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授信能力进行有效调控,在货币调控等间接手段方面创造更加灵活、宽松的运作环境,并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结构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实现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


(九)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村金融发展规律的监管体制,保障农村金融安全有效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要落实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制度,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宏观层次上,考虑对农村金融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


第一,坚持政银分开,地方政府减少并逐步消除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并转变职能,为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以后,过去那种行政指令性贷款少了,而新的干预又出现了,比如,司法方面实施地方保护,使金融机构胜诉的案件难以执行;在债转股、企业破产重组方面,许多地方将银行的债权悬空或将企业包袱甩给国家银行,等等。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性干预是可以的,但更多的是要关心、支持、配合、协助金融机构开展工作,可以通过制订计划、实施产业政策来引导资金投向,也有责任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


第二,农村金融监管要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业自律组织。农村金融体系的行业自律组织可按两个层次组建。一是成立农村金融行业公会,主要是维护整个农村金融同业的有序竞争,保护同业成员的合法权益,组织其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二是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情况出发,组建农村信用社行业协会,以便改变目前由央行行使信用社行业管理权的现状,使“裁判员”免当“运动员”,并让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信用社行业协会可以团体会员身份参加农村金融同业公会。


第三,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是从分业走向综合。我国金融业现在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这从当前经济活动的融资特点、证券保险市场发育状况和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来看,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从现代金融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综合经营已成为世界各国银行经营体制的主流。我们的银行单靠传统的业务已无法扩大利润增长的来源,更无法与外资银行竞争。要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业加快融合的步伐。今后的融合,不是过去那种混合经营的简单回归,而是金融业发达的标志,是更高层次的综合经营。其监管主体可以设想由一家统一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担任,它和监事会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一起,构成完整规范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三、论文的创新以及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试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一文,在自己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许多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的经验,吸收他们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创新之处。


第一,从金融风险理论的阐释和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破题,研究农村金融风险的特征和形成规律,探讨在农村建立稳健运行的金融体制和调控机制问题。在农村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寻求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防范化解金融业风险的双赢目标途径。


第二,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农村金融风险与整个金融业的风险问题结合起来考察,研究城乡经济一体、金融市场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与防范问题,探索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又在基本框架上与国际留有接轨余地的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


第三,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体制和风险问题,考虑到目前在金融体制上,银行、证券、保险业已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农村信用社已与农业银行脱钩,农业银行与其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样,实行商业化运作。因此,论文在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商业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内部体制和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把其他各金融机构相互联系起来考察,归纳总结出整个金融管理的现状模型。同时,探索联动运转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建立起在中央监管机构指导监管下,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并与城市金融互相衔接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监管体系。展望整个金融业将由现在的分业经营逐步走向综合,并描绘出将来综合经营和监管的模型。


第四,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特点出发,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信用社等民间和合作金融组织的风险问题,提出了化解此类金融风险的途径,判断并在理论上论证此类风险在目前不会引发全面系统性金融危机,使论文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论文在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数学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风险形成机理和监测方法,描述了如何实行资本充足性管理、化解不良资产、避免储户挤兑行为以及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问题,体现了论文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前沿学科研究方面一定的独创性。


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涉猎的范围比较广,就多方面的问题都作了阐述,针对突出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是,这项研究还刚开始,有的问题研究不深,有的看法很可能错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


(一)农村金融与整个金融的关系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国内的城乡金融市场是相互开放的。农村和城市金融虽然有的领域也互相渗透,但差别很大。笔者在论述金融风险带共性的问题时,显得面太宽,有些方面结合农村金融分析研究还不太够,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实际例证运用不多。


(二)论文每一篇章的论述都比较系统,但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规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论文从第三章开始,分别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化解问题进行阐述,其对策和措施也难免有雷同之处。如何把握金融风险产生、发展和化解的客观规律,理论结合实际,就农村金融风险的特点、形成原因、传导机理以及对策措施等问题,分篇章逐步深入展开分析研究,这是难度较大的课题。


(三)论文从金融风险理论分析入手,收尾于整个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设计,在宏观上把握较好。但分析问题时,具体数据不多,有的问题缺少实证分析和验证。从客观上讲,农村金融的风险问题,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社的一些事例不便公开,许多数据无法采集。但是,真正深入农村蹲点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也许阐述问题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四)农村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信用社、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多种行业。论文主要分析、研究了银行、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而很少涉及证券、保险业。现在证券、保险在农村发展很快,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笔者准备今后作一些调查研究,力求体系完整。


(这篇博士论文梗概曾在本人作论文答辩时印送答辩委员会各位专家教授并获得很高评价。陈锡文、蔡昉、谢平、王东京等著名专家为答辩评审委员,唐忠教授为主任委员,论文导师为严瑞珍教授。论文答辩当天,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长的谢平有重要会议,戴相龙行长得知他要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而特别准许。论文经修改扩充后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本文对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写开题报告和答辩时有参考借鉴意义。)


进入 梅兴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金融风险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02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