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恒:再颂伯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4 次 更新时间:2017-07-13 16:42

张志恒  


伯夷叔齐的故事今天鲜有人提及,唐人韩愈所著《颂伯夷》也鲜有人吟诵,这里著文,再颂伯夷精神。


《孟子》中有“告子曰:食色,性也”之语,今天不少人以“食色”来定义人性,差矣!但凡生物,都要生存和繁衍,“食色”乃生物之通性。人能在生物进化中异军突起,成为“人”,组建人类社会,所靠决非“食色”之性,而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本质,纯粹的“人性”。自然界中,一切由“食色”引发的生物行为无所谓“善、恶”,也不会有“正确”、“错误”、“生态环境”等等说法,“食色”是一切生物的最终唯一追求,故在生物界只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在人类社会,真正人性的行为恰恰是为了改变这种自然状态的发展,让老弱病残也都能生存,在“食色”之外找到更多的生存目的。于是人类社会有了道义、礼仪、秩序、规则、法律等“契约”;有了哲学、科学、宗教、文艺、体育种种文化现象。这些真正的人性也是不以“强”为荣的,是限制和约束一切强力和强权的。这些有悖“食色”之性的人性是以宽容、容忍、妥协、“约定”为基础的,而自然生物中的强者是不需这些的。


人类数量的增多,贪欲的膨胀,的确使一个人的生存更加险恶,现实中的一个人是无法摆脱生存繁衍的生物本性,在这种环境下,给你“食色”的广告式的“许诺”自然喧嚣于世,得宠于天下人,而真正人性的“声音”微弱而鲜见。伯夷叔齐所昭示的不过是真人性,他们的精神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正如《伯夷颂》中而言:“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伯夷叔齐的故事无需考证其真伪,这个故事反映的精神能在中华大地流传数千年,足证明中华文明之久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闪亮的一点。然其藐视权势的精神并不被强权者们所悦,或用强力相胁,或用“食色”诱之,伯夷叔齐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然其结果是真人性被扭曲,人们除去“食色”之外不知道还需要有“灵魂”。这正是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根源。颂扬伯夷精神实为今天社会文明发展之需要,弘扬中华古文明之需要。


伯夷阻止周武王伐纣,并非赞同纣王的暴政,而是深知“以暴易暴”的危害。“暴力”或许在一些场所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多数人“同意”使用,而断无“赞扬”之理由,也不可扩大其作用,更不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中国数千年王朝专制的循环,“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不正说明这一点吗?


围绕真人性的工作多是文化方面的,而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在古代称为“士”,也就是今天的知识分子。维护“人性”的纯洁,遏制“生物性”欲望的野蛮发展,是“士”的职责。知识分子不能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结好于“乡愿”,拜倒在“食色”之下,是忘记了人间之道义,忘记了战士守土之责。众人困于“食色”之匮乏,对控制了“食色”的强势自然是随之者众,此时能不受“食色”之困扰,敢于说“不”,特立独行,这样的知识分子是难能可贵的。伯夷叔齐“饿死而不顾”,为“士”树立了榜样,“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对一个个体而言,首先要生存繁衍,这是天经地义的。故有“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之语。但对“食色”的追求要有底线,不能丧失对伯夷叔齐的敬畏,否则不能称之为“人”,尤其不能称之为“士”。这是我们今天颂扬伯夷叔齐的目的。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09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