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扬:基于语料库的中华经典语言隐喻模式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884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32

进入专题: 语料库   中华经典语言   隐喻  

欧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将上述要求贯彻到《说文解字》的研究开发上,就是如何运用现代语言科学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成果重新审视和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探究其蕴含的汉字隐喻构造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隐喻思维机制以及它们在汉语言文化上的表征。

中华经典语言隐喻研究模式探索

综观对中华经典的相关隐喻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华经典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认知分析,进而揭示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其二,运用认知翻译学理论研究中华经典的翻译问题。

对中华经典文本中隐喻表达的认知研究成果众多。高文成与汪凯的《以〈孟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孟子》核心内容中体现的哲学内涵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揭示了《孟子》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隐喻认知观念。蓝纯与尹梓充的《〈诗经〉中的隐喻世界》利用Pragglejaz Group的隐喻识别法(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ss)和 Charteris-Black的隐喻批评分析法(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对《诗经》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李孝英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中〈黄帝内经〉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认知模式及思维方式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中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论证了空间概念合成理论对解释中国传统典籍中隐喻表达的适用性;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国学典籍里“中和”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基于其对中医文化以及隐喻认知机制的理解,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国学经典中“中和”情感隐喻表达所体现的认知机制,揭示了“中和”的隐喻性及隐喻路径的扩展模式。

另外,李文中所撰的《〈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及隐喻的英语表述分析》以《道德经》的84种英译文本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探讨“道”这一概念在英译文本中的隐喻构建与意义表达,发现《道德经》英译本中围绕“道”这一概念展示的三个核心隐喻群,即“母性”“水”“河谷”,并揭示了这三个隐喻群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翻译中共同构建“道”的过程。其研究结果表明,英译文本的再隐喻化和再概念化的动态过程,使得各种语义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道”这一思想的语义网络。还有一些研究是从隐喻翻译的角度对《道德经》的英译做进一步探讨。唐睿的《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以亚瑟·韦利、许渊冲、辜正坤以及刘殿爵的《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概念隐喻理论对其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分析,对比《道德经》原著,评判译文是否准确传递了隐喻内涵以及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以进一步探讨中华经典的翻译策略。

隐喻知识与华夏典籍研究

认知隐喻学无疑是21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其影响面广泛,围绕它的各种问题和争议不少,多个学科都从各自角度对它提出了挑战。对此,美国学者莱考夫(G. Lakoff)提出了七个研究领域的证据来支持认知隐喻理论。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七个领域竟然无一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因此,合理运用语料库工具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为有效解决争议提供路径。现有的大型语料库以及先进的语料库研究工具,为开展基于语料库的词汇化隐喻知识库的建设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学界跨语系词汇隐喻结构的比较研究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这类研究很少建立在专门的隐喻知识语料库之上。国内当前公布的仅有厦门大学的汉语隐喻标注句库,却无专门的汉语隐喻知识库;而国外虽拥有六大隐喻知识库(Master Metaphor List、Sense-frame、MetaBank、Metalude、Hamburg Metaphor Database、ATT-Meta),却主要收集英语、德语和法语的语料,其中只有Metalude和Hamburg Metaphor Database是以词汇化隐喻为对象建立的隐喻知识库,仅有Metalude附有汉语翻译。这反映了语料库创建者力求与汉语平行对应的思想,值得我国学者重视并加以利用。

如何将语料库语言学和隐喻知识语料库运用于汉语词汇化隐喻研究上,尤其是汉语典籍词汇隐喻语料的研究上,却是一个缺乏基础、难度较大但对推动我国典籍词汇语料库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尝试。以汉语典籍隐喻知识库为基础的跨语系语言隐喻模式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广博,在国内外都处于草创阶段,能够直接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必须依靠研究者的独立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此外,如何充分利用当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自建的《说文解字》汉英平行对应字(词)汇化隐喻语料库,也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基于语料库的〈说文解字〉字(词)汇隐喻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便是运用语料库的实证方法,在认知隐喻学领域融合中华经典文本阐释的一次新尝试。

顺应认知隐喻学的新转向:基于《说文解字》语料库的隐喻研究

汉语符号的产生是带有隐喻性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及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直接点明了汉字在创造之初所带有的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思维。汉字最初是用来指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汉先民思想的不断进化,其对于抽象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象形字也逐渐被赋予某些抽象意义。汉字的字形基于造字者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汉字的形成源于造字主体理性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利用隐喻思维将字形与所指称事物建立联系的象似性偏好。汉字构造的认知隐喻研究表明,汉字构造隐喻的理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汉字的形体造意与字义的隐喻联系;汉字字素的意义与整字所记录语词意义的隐喻联系;文字读音的语源义与所记录语词意义的隐喻联系。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说文解字》中的汉字构造隐喻,不仅符合汉字构造层面的学理渊源,更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先民独特的思维模式,揭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基于上述认知隐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揭示《说文解字》中传统文化思想的现实需求,吴世雄、周运会、章敏所著的《基于〈说文解字〉字(词)汇隐喻模式研究》以Metalude隐喻知识库为框架,自建《说文解字》隐喻字汇库作为汉英词汇化隐喻模式比较研究平台,把《说文解字》的文字构造、字源和词汇上的相关隐喻放置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剖析,进而探索汉英语字(词)汇化隐喻的内在模式。研究者自建《说文解字》英汉对照隐喻字汇库,对汉字构造所体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梳理及分析,以揭示汉字概念隐喻的生理基础及文化动因。研究所涉及的汉英隐喻对比是指将英语词汇的词源与汉字构造层面所体现的隐喻进行对比,二者同为文字源头的隐喻,具有一定的平行性。以往汉英隐喻的对比研究在篇章、句子和词汇层面均有分布,成果丰富,而在汉字和英语单词构造层面的隐喻对比研究较为少见,可以说是研究上的空白点。

比较词源视角下《说文解字》字(词)汇的跨语系词源对比

《说文解字》中女部字的构建具有复杂性,研究将女部字以及表达“女婿”“婚姻”和“家庭”诸概念的字和词汇提取出来,同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汇进行跨语系的词源比较研究。该研究结合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揭示古代社会的两性关系及其社会地位,进而验证了词源对比互证的研究方法能够为其他人文科学提供语言佐证和新的研究线索,证实了跨语系词源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跨语系词源比较相关研究的详尽综述,此项研究还揭示了文化在推动语义演变上的重要价值。研究提出跨语系的字(词)源比较研究应以词汇语料库为基础,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阐释文化与隐喻主题历时演变的交互影响,将认知隐喻理论与古汉字研究相结合,提出的汉字构造隐喻四步骤判定方法,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判定标准和参考。同时,利用比较词源学研究英汉语词汇发展中隐喻的作用,进一步探讨隐喻与词源的关系,揭示隐喻与转喻作为象似性的起源在词汇语义进化的各个方面起到的广泛而深远的作用。此外,通过研究词汇隐喻历时变化的大量例子,进一步证明了象似化与隐喻化是词汇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通过对于隐喻词汇的原始形态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中获得最初隐喻意义理据的词源学研究,识别了词汇隐喻结构中的文化信息。

认知隐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了发现汉字构造隐喻的特点,有研究创造了同一语言中不同层面隐喻的对比和跨语言隐喻对比并行的考察方法;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穷尽性,研究者层层搜索、多方探寻对比研究所用的语料,力图打破语料来源单一所造成的局限。另外,将Metalude 隐喻知识库引入汉语字(词)汇隐喻模式研究,也为同行学者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语料基地和资源共享平台。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大至其他国学经典的研究,为国学经典的语料库隐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隐喻只是汉字构造的诸多理据之一,可以对汉字构造的其他认知理据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字(词) 汇隐喻是语言历时发展的产物,应该从历时的角度,特别是用比较词源学的方法来分析英汉语的词汇化隐喻。文化理念是隐喻跨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隐喻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应该将词汇隐喻语料库引入跨文化字(词) 汇隐喻比较研究,以扩展我国跨文化隐喻研究的领域。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是文化意识的历时变化造成隐喻模式的不连贯和对立。该种对立被认为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的隐喻和转喻中,与文化的普遍差异遥相呼应。

从汉字构造隐喻方面对《说文解字》展开的研究,充分挖掘了语言隐喻背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认知以及历史演进导致的不同文化模型,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强化国人的文化自信。而基于比较词源的文化对比研究则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不同语言中概念隐喻和隐喻词汇的文化理据,更加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与文化认知,需要通过各民族的共有经验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概念加以唤醒与强化。隐喻作为既存在于我们脑中的认知方式也存在于语言中的语言现象,其经济性既存在于认知上也存在于语言传播过程中。《基于〈说文解字〉的字(词)汇隐喻语料库的汉英语言隐喻模式比较研究》是将认知隐喻理论运用于国学经典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其范式可以进一步扩大至其他国学经典的研究,为国学经典的向内挖掘和向外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探索路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进入专题: 语料库   中华经典语言   隐喻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0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