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拙著《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第五章)
摘要:县委书记们深受“文山会海”之累,经常发出抱怨和抨击之声。但是,他们又在不断地制造“文山会海”。
笔者在几个县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县委书记到生猪繁殖会议上做指示,却把计划生育会议上的讲话拿了出来,念了六、七句后,引起满堂哄笑,才发现错误。这个故事虽然可能是杜撰的,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议多的实际。
2009年,一个名叫赵文平的某县直部门负责人向媒体抱怨:“一年下来,我自己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200个,多的(年份)甚至达到300多个。200多个工作日,平均下来一天至少要开一个会,有时同一时间要求参加的会议有三四个,而且必须‘一把手’参加”。“县委主要领导,一年中参加的大小会议、活动更多,绝不会少于1000个。”
樊红敏在《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一书中,对县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分析,只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系,一个是开会。书中披露,一位县委书记说他“平均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开会的”。“南河市的新闻频道,只是偶尔某天没有会议报道,会议新闻成了新闻报道的典范,开会显然是地方日常政治生活中的一道文化景观”。
书中还引用了一则讽刺会议的短信:“开会复开会,不开怎么会;本来有点会,开了变不会;有事要开会,没事也开会;好事大家追,出事大家推;上班没干啥,一直忙开会;大会接小会,神经快崩溃。”
县委书记们深受“文山会海”之累,经常发出抱怨和抨击之声。但是,他们又在不断地制造“文山会海”。
为了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和彰显自己的政绩,县委书记们都积极争取在上级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介绍经验,在上级的文件或简报中见到本地文章或信息。很多地方都将这方面的“业绩”列入相关部门的岗位目标。
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儿”,县委书记们同样高度重视开会、发文特别是开会。因为,开会发文,是对上表明政治态度的重要形式。开什么规格的会议,发什么规格的文件,谁到会讲话,上边往往都有明确要求,有的还要进行考核打分。通过会议、文件表明自己在政治上同上级领导机关保持高度一致,是中国官场的一个通行规则。
开会发文,也是免受问责的“护身符”和“安全阀”。抗洪抢险、生产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如果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相关部门在调查处理时,往往把是否传达了有关会议或文件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有时还要查阅会议记录。所以,县(市)党委政府必须当好上级精神的中转站和传声筒,该讲的话一定要讲,该发的文件一定要发。这一点,不能怠慢和马虎。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个难解的悖论:几乎所有领域的工作,都在各类会议和文件之中无数次地重复,无数次地照抄照转、无数次地强调落实,结果当然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属于某一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常规工作,如不特殊强调,就可能无人问津;本来发个通知或打个电话就可以部署下去的简单事项,如不开个相当规模的会议,并由领导按照重大意义、方法步骤、加强领导的套路讲上一通,照样没人当回事儿。于是,上上下下都形成了依靠开会发文推动工作的路径依赖。
开会发文,还是权力和决策合法化、权威化的象征,成为展示领导者魅力的重要场域。县委书记们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表达能力,往往通过会议讲话体现出来。
县委书记重视会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组织秘书班子,认真起草报告或讲话。对重要文稿,有的亲自参加写作班子的讨论会,亲自修改定稿;有的事先提出自己的想法,交给秘书班子写出初稿后再进行修改润色。
二是对会议的日程、规模、方式等细节,亲自敲定,有的还要提交常委会集体讨论。谁上主席台,要不要摆牌,讲话谁先谁后等具体问题,都要安排周全,稍有差错,就可能带来某些不愉快。某县有个惯例,无论什么会议,只要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到场,就要请到台上。一次上级领导到县里参加一个以县委名义召开的会议,要求所有常委在主席台就座,其他县领导一律坐台下第一排。人大主任心生不满,会议刚开始,便悄悄退场。某县召开整顿机关风纪大会,县委主管常务的副书记坐在主席台,另有两个副书记出席会议坐在台下,有人便议论说坐在台上的副书记企图突出自己,县委书记只得出面做解释。
三是注重演讲效果。有的对讲话稿反复修改,力求讲出新意,讲出特色。有的特别重视即席讲话,追求通俗、生动。
F县县委书记张海涛(化名)在谈到信访工作时说,“信访工作决不能割韭菜,必须拔大葱,拔一颗少一颗”;在谈到领导班子建设时说,“要做到心不散、腿不懒、眼不花、手不伸”;在谈到民主集中制时说,“决策过程中,要做到四不:不论政策环境多么复杂,‘集体领导’的观念不能淡化;不论决策内容多么繁杂,‘民主集中’的过程不能虚化;不论决策时的意见是否统一,‘个别酝酿’的环节不能变味;不论决策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会议决定’这一法定形式不能变通。”
有些县委书记比较重视文辞的华美和感染力。如新疆裕民县委书记何永慧在旅游推介会上说,“到了裕民,大家就会发现,醉人的可能不是酒,而是鲜花”“到裕民来,感受真正的蓝天、白云!到裕民来,让孩子们相信,夜空中真正有星星和皎洁的月光!”
相当一部分县委书记,习惯于对某些工作思路或工作任务进行四六句、排比句或数字化(如12345工程)的概括。如:几个理念、几个原则、几个机制、几个强化、几个坚持、几个加快、几个统筹、几大工程、几大关系、几大战略;也有些县委书记讲话、写文章喜欢使用新鲜词汇和概念。如:新高度、新起点、新认识、新境界、关节点、兴奋点、切入点,等等。这些表达方式,有助于提升讲话或文章的气势,但也容易因文害义,助长文牍主义。
由于会议文件过多过滥,县委书记们对相当一部分会议的重视,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对会议的内容及针对性、实效性,他们往往无暇认真研究。一位在地市机关从事多年政策研究和文字工作的干部被派到一个县担任书记,办公室主任和秘书们很紧张,以为这个大笔杆子肯定很难伺候。但出人意料,这位书记先后在两个县(市)工作,从来没有领着“秀才”们研究过材料,也很少修改材料。60%左右的讲话,都是照着秘书们起草的材料念;30%左右的讲话,不写材料,即席发挥;还有极少数重要材料,亲自动笔。他说,搞了十几年材料,深知领导讲话的主要作用是表态性、象征性的,写的越完美,越容易助长形式主义,越是费力不讨好。他的看法,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