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1955年1月生,陕西西安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刘世锦
刘世锦,1955年1月生,陕西西安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论文
- 提升中国在新技术革命架构下的创新动能
- 挖掘潜能要把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摆正
- 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核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黄俊勇 碳标签推广应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
- 关于当前国家经济“稳增长”若干问题的看法
- 刘世锦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潜力、时间与路径研究
- 改革再突围
- 两种类型增长与深圳角色转换
-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 如何行稳致远,中国经济趋势分析
- GFP及其驱动的经济增长
- 十三五时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若干问题
- 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
-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有利条件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 刘世锦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国际经验
- 张玉台 刘世锦等:建立我国碳市场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如何正确认识在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上的争议
-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
- 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时评
- 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
- 改革要有实质性标志性大动作
- 把“双碳”压力转化为创新和增长动能
- 一定要搞清楚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结构性潜能
- 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中长期促转型
-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双碳目标助推全方位发展方式转型
- 稳增长重在稳预期
- 以数实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 城市人口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数字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怎么办?
-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效融合
- 有必要提出用10-15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
- 构建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 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可持续性
-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战略
- 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人为打乱供求秩序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
- 中国的城市还能腾出多少空间?
- 中国要走低碳且有较高经济增长的道路
-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重要战略部署
-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 关于“十四五”期间促进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提案
- 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 优先推动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改革
- 新时期中国仍是追赶者,重点是人才和创新
- 中速增长期要做实做优中国经济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几个关键
- 稳定社会、市场和企业家的预期很重要
- 做好“加法” 让“老经济”释放新动能
- 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 经济走势与新增长动能
- 2017年经济触底是大概率事件
- 刘世锦 王小鲁:从转型再平衡中挖掘增长潜力
- 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刘世锦 蔡昉: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触底 呈现L型走势
- 培育发展新动力
-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
- 牢固确定制造立国的理念和战略
- 刘世锦 许伟:严重过剩行业减产转型、提质增效的思路与建议
- “三块地”的问题是一种扭曲
- 用市场信号衡量城镇发展
- 政府的两难选择:稳增长还是稳收益?
- 创新和实体经济最大的“对手”是谁?
- 转型再平衡:中国经济升级之路
- 不应把改革与刺激对立起来
-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再平衡
- “去产能”光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
- 尽快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的条件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缺共识
- 今明两年中国经济进入触底期
-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率的几个重点领域
- 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分“上下”半场
- 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企业盈利模式转型
- 关于当前经济的几个流行观点
- 新常态下发展目标和机制需作重要调整
- 刘世锦 余斌 陈昌盛: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15年展望
- 新常态下应树立提高发展质量导向
- 以深化改革促进转入增长新常态
- 深化改革,加快准入,增长新常态
- 刘世锦 韩俊:城市化需更具包容性
- 中国经济转入增长新常态
- 中国经济正经历不同增长平台之间的转换
- 刘世锦等:农民集体土地上的自主城镇化
- 房产税征收将给地方更多自主权
-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
- 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动力和平衡
- 新阶段政策基调是“托底”而非“推高”
- 正视阶段新变化 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持稳中求进
- 刘世锦 余斌:怎样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征与走势
- 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 应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挑战
- 本轮市场共振是“余震”还是“预震”——对美债危机前景的判断及应对策略
- 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 “十二五”应加快中高级生产要素市场化
-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发生很大变化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读《七个“怎么看”》
- 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平衡
- 建立全球减排责任体系 推动排放权交易
- “中国速度”还能保持多久?
-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
-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
- 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为主线
- 为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做好准备
- “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
- 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
- 走出一条重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演讲
- 稳定预期和信心,以更大力度改革创新加快绿色转型
- 稳增长促转型的两大新增长动能
- 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
- 稳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前提
- 当前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应对
- 如何有效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
- 新倍增战略与共同富裕
-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 不要借口保护农民土地阻碍城乡间要素流通
- 中国如何在低碳背景下保持经济较高增长
- 碳中和目标压力巨大,中国制造业如何绿色转型?
- 迎接碳中和,中国制造业如何绿色转型?
- 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性潜能
- “十四五”结构性潜能与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空间
- 关于经济增长的三个问题
- 建议国家启动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
- 中国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市场经济
- 土地财政逐步走到了尽头 很难再持续了
- 中国经济触底了吗
- 2018,这五个方面的改革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 中国经济十年增长——老经济与新动能
- 中国经济将转入新的增长平台
- 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
-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
- 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将触底 呈现L型走势
- 中国经济将呈L型 汽车业未达峰值
- 防止经济落入低效益、高风险的陷阱
- 这些问题“互联网+”是解决不了的
- 警惕产业空心化问题
- 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实体经济
- 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是最不重要的
- 探路2015年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三年实现增速转换
- 三中全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及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
- 中国尚未找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