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论坛是讨论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投资逻辑和估值,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本人既不是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也不是投资界的业内人士,所以我也只能换一个角度,我想从中国经济目前和“十四五”,以及更长一段时间结构性动能这个角度,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空间和估值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经济恢复符合预期,2021年呈前高后低态势
我想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如果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这个发展空间就是大的,这个投资就是有价值的。大家知道中国经济2020年我们首先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是我们率先恢复,全年经济应该会有2%左右的增长。但是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我们不仅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经接近潜在增长力的水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就涉及到2021年,也就是今年这个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我先给大家看一个我们研究团队的预测。
根据我们的预测,今年全年增长会到8.7%,一季度的时候会超过15%,甚至到20%左右。当然这里边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果正常的话。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些不正常的,或者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最近几天疫情在有些地方又冒头了,比如服务业最近一段时间不会像预期的发展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多的话,和我们原来的预测来讲就会打点折扣,所以下一步我们还得看,对这种不确定性还得有一个估计。
按照我们过去的估计,如果正常的话,一季度会有20%左右的增长,可能有些同志看到这个数字以后稍微有点吃惊。其实很正常,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幻觉,是因为我们在2020年的一季度负的6.8%的增长,是挖了一个大坑,所以现在把那个坑补上,再往上有一个增长,按照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进行增长,所以等于是一个统计现象。所以我想大家不要造成误解,不要以为中国经济又会重返高增长的轨道,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下一步呢,评估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就是把2020年和2021年两年加起来平均增长5%,就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增长成绩。
要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潜能
中国经济逐步地回归了正常的轨道,所以宏观政策也要逐步地回归正常轨道。最近很多同志对宏观政策比较敏感,讨论也比较多。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但是这个弯还是要转的,我们力求把它转得好一点。
从中期和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还要保持一个中速增长,也就是中国经济“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大概就是5%到6%之间。在这么一个水平上,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个结构性的潜能。什么叫做结构性潜能呢?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经济体,它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这些方面与现行者相比,它所拥有的这种增长的潜能。
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那个时候我们也有结构性潜能,是什么呢?房地产、基建、出口,这些结构性潜能现在已经是逐步地放缓,有些已经明显地消退了。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速增长期,就是刚才讲的5%到6%左右的中速增长期。这个中速增长期大家不要小看,其实这个数字有时候也会引起人们的幻觉,因为我们的基数每年都在扩大。其实中国经济每年的新增量在全球还是第一位的。比如说2019年,或者2018年,我们的新增量就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所以我们下一步即使维持5%到6%的增长速度,这么大的新增量从什么地方来?这里边我想请大家除了关注宏观政策之外,要更多地关注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中国经济还能保持一个比发达经济体高出一倍到两倍的增长,我们主要是靠结构性潜能。
对新的中速增长期的结构性潜能,我想提出一个“1+3+2”的结构性潜能的框架。
所谓“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中国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推动城市化,但是城市化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大概最近几年呢,重点就是都市圈和城市圈。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高的要素集聚效率。我们大概有一个估计,在今后“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的70%、80%就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是一篇大文章,这是主战场。
所谓“3”就是在实体经济循环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补上新的三大短板。前几年我们补三大短板成绩还是很显著的,有些还没完全补完,现在还在补。下一步是新的三大短板:
第一就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的短板,也就是我们那些基础产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的垄断,效率不高、成本很高,不仅是这些行业本身成本高,它带动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所以这方面的改革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全社会降成本的问题。
第二个短板就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的短板。我们现在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4亿人口,低于这个标准的还有9亿多。我们想提出一个目标,就是在今后10-15年的时间,使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再翻一番,就是把现在的4:9变成9:4,也就是说使中等收入群体能到8-9亿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因为只有做这件事情,这一部分人由低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进入中等群体之后,他们才是下一步消费的主要力量。
第三就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的短板。我们研发有些领域已经由过去的跟跑变成了并跑甚至领跑。但是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从研发,或者内循环的过程来看,我们的短板也很明显。什么样的短板呢?就是基础研发、源头创新这个短板。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讨论美国怎么卡我们脖子的问题,但是我们回头再看一看,我们的内循环中,我们有没有自己卡自己脖子的环节?就是这个环节。所以我们只有补上这个短板,才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卡脖子的问题,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所谓“2”是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全世界的动能,中国也有一定的优势。
简单来说“1+3+2”是中国经济我以为我们下一步双循环的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的结构性的动能。
结构性潜能带动汽车产业中速高质量发展
这些结构性动能和我们汽车产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想提出几点,我想各位可能有更具体的深入的一些了解和分析。
第一,都市圈和城市群能够有力地带动汽车的需求。我特别强调那个圈,我们现在发展都市圈,就是在一小时车程的范围之内,在原有的核心城市的周围发展起大批小镇或者小城。对这些小镇、小城可以用轨道交通把它连接起来,但是相当一部分可以用汽车,用我们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能源智能汽车如果从地域上来讲需求在什么地方?这一块很可能是排在前边的。
第二,基础产业效率提升,将降低汽车产业生产、使用的成本。刚才讲了要降成本,这个领域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汽车产业也是如此。
第三,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汽车需求消费增长的重要来源。我现在不敢说是最重要的,我想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一个需求来源。我这里特别想强调指出,我们最近讲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一般是讲4亿中等收入群体。没问题,这一部分人肯定是中国现在消费升级的主力。但是我以为我们把眼光更多地是要放到刚才我讲的9亿人,相对低收入的这9亿人这里边,特别是将来有可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那4-5亿人,我以为这是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的重点。
我看新能源智能汽车出来以后都是高大上的,有些档次很高,没问题,肯定有它需求的对象。但是你怎么能够满足刚才讲的即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这4、5亿人的需求?这个文章做好了,我觉得对咱们行业的发展,对咱们一些企业的发展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第四,数字技术带动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我们现在讲汽车的“三化”,其实都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的。
最后,我想强调最近一个重大的进展,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宣布了30/60的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这个对中国汽车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是长久的、巨大的,其实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我这里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现在人均的碳排放已经是超过7吨了,同时超过了英国、法国一部分欧洲的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人均GDP现在是1万美元,下一步要到2万美元、3万美元、甚至4万美元,因为“十四五”提出我们用15年的时间使我们的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就不只是2万美元了,是要超过2万美元了,到3万、4万美元。但是我们马上碳达峰了,这个怎么实现呢?既要马儿跑得快,这个马儿还得要吃草,特别是不能再排放了,这也是很实际的一个问题。
动物的排放实际上是温室气体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来源。这里我只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这个马可能得换马,我们得有一系列新的技术才能满足这个需求。我想在汽车领域中间是首当其冲的。所以我想把这个关系讲一讲,就是从中国经济下一步,我讲的是结构性潜能的角度,可以看出新能源智能汽车和结构性潜能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要估值。如果你这个方向走对了,其实大家经常讲估值,在风口上等等,关键是大的方向要一致。
结构性潜能如何实现?
我再拐过来说我们结构性潜能怎么实现,也就是说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估值怎么能够实现?下一步还要推动改革,因为我们结构性潜能中间相当多的还是看得见抓不住,所以我就很简单地说我们需要推动五大改革:
第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同时创造条件允许宅基地使用权向集体组织外部流转。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我就点点题目。
第二,空间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也要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应该按照人口流向来配置土地、资源和基本的公共服务。
第三,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在内的基础产业领域在放宽准入、促进竞争上得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就是我刚才讲的降成本领域的改革。不能光说了,一定要有标志性、实质性的大动作。这样的话,我们全社会的成本,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成本才能够降下来。
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改革。
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要求,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在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方面迈出一个实质性的步伐。
另外,我想简单地说一下改革的方法也同样重要。顶层设计主要是指方向,什么时候往东还是往西方向不能错,另外划底线,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情况要避免。在这个前提之下,到底什么样的一种体制机制政策适合我们的国情?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从我们市场本身的建设、规范、发展和一些相关的政策,大家也有很多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体制和政策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我想还是要允许我们的地方、行业、企业、个人去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仍然得摸着石头过河,有人说改革开放40年了,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吗?是因为我们不同的时期过的是不同的河。现在我们过的是高质量发展这条河,我们还得摸着石头过河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行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下一步还是要切实推进调动地方企业、行业、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推进土地、金融、财税、社保、国资国企、制度规则型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进程,使各方面的新增长动能得到充分释放,推动中国经济有活力、有韧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作者2021年1月17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主题峰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