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出来后大家都在讨论。看法有很大差别,一种看法认为7.3%的增长速度是最近几年最低的,这个形势恐怕不太乐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增长的潜力,疑虑好像也在增加。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增长速度来看。另外一种观点,如果从我们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从我们的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型这个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我想从这一角度来谈点想法。
转型还算成功 问题仍然可控
现在中国经济所处的大背景是,我们已经高速增长30多年了,最近两三年经济开始出现放缓势头。怎么来看这一现象?4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项研究,“二战”以后,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但是多数尚未成功就落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13个经济体,其中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我们所熟知的东亚的后发追赶型的经济体,他们进入了高收入行列。这些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也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当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
(国际元是购买力平价指标,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麦蒂森的数据,用的是1990年的价格来计算)的时候,这些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回落的幅度一般是在一半左右,有的比一半还要大。当时我们关注到这样的现象以后,回头看一下中国,中国当时也做了几种不同的测算,一个是把中国整个国家总体上进行了测算,第二是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分成了6组进行测算,测算了重要的人均实物量,包括钢铁、汽车、发电量。令我们吃惊的是得出的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拐点,2013年到2015年就会下行,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经济将会进入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的判断,当然,4年前,做这样的判断,多数人是不同意的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呢?中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速度怎么可能下来呢?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最近两三年的时间,一直在下行,我们的经济是2008年遭遇了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政府实施了刺激政策,到2009年中国经济大幅度回升,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就处于高点。从那个高点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就呈回落态势。我们进行了测算,到2014年底的时候,人均GDP利用国际元计算已经非常接近11000元,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前两年已经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会看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回落率先已经发生了。4年前我们做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上的推论,已经变成了现实。
最近两年应该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阶段转换的基本看法,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常态。我想增长速度放缓仅仅是一个表象,我们更多的是要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具有长期意义的结构性变化。首先我们会看到第三产业的比重,去年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消费的比重前年已经超过了投资,去年是有所反复,但是今年又拐回来了,还是消费超过了投资。出口,中国过去出口经常是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最近两年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在下降,我们估计以后会保持5%到10%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出口还是负增长,原因主要不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需求的变化,而是我们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由于我们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由于我们汇率水平的上升,我们的出口竞争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过去讲是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投资为主,工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外需。现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一方面,在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最近一两年,我观察到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提高。我们的就业虽然说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结构性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存在的,与此同时,民工现在还缺乏,总体来讲中国现在就业的压力和2008年相比没有那个时候大了,很多地方还在缺人。
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一点,因为中国经济过去是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的经济类型,当增长速度往下落的时候,一般的效益水平也往下落,但是最近两三年大家会看到我们这个度,这条红线是落了一下,又比较平稳地往上走,特别是今年以来是往上走的,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速度达到10%,财政收入虽然说有所波动,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总体来讲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今年1~8月份有8%的增长幅度。除此之外,财政金融风险有所加大,最近大家会看到一些报道,因为经济形势变差,一些地方风险在加大,但是我想说我们还是没有突破底线,没有出现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虽然有风险,但是总体上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中国抵御风险的实力和能力在全球范围看相当高、相当强。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稳定地增长,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已经不是理论问题了。
我们的经济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问题还在可控范围之内。问题还没有大到不可收拾,所以我们的经济转型还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怎么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目前的放缓?我认为:第一,这是正常现象,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规律。刚才已经讲了国际上来看到了11000国际元的时候都出现了这种状况,而且这是成功的回落,也就是说把工业化阶段能够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潜力弄得差不多了。所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早就掉下去了,撑到11000国际元的时候才回落,我们是成功者。
第二,这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我们一些地方增长速度回落了,一些领导同志就讲这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言下之意哪天想让它上去还能上去,能上去吗?恐怕不行了,潜在增长率下来了,硬上去还是会下来的,下来以后代价很高,有同志讲了一句话:我们可以反周期但是不能反规律,这是规律性表现的话,还是要服从和遵循。
第三,国际范围来看,如果今后一些年我们即使是保持百分之六七的增长还是相当高的。国际上有几个国家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我们说从中国的角度讲我们的速度是中等速度,国际上来讲我们仍然处于高速度,我们称其为中高速增长。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增长速度放缓了,但是我们的增长基数在持续增大。2000年的时候,对应的新增量是1000亿元人民币,2013年是五六千亿元人民币,看到这个数据会明白为什么这两年的就业形势还不错,2005年的时候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是800万,2013年的时候增长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口是1400万~1600万人,所以说经济总量扩大以后一个百分点的量比以前大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新增量还很大,中国的市场潜力还很大,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景很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中国的经济不行了。
即使是我们的速度有所降低,我们仍然可以如期实现2020年我国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际上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中国GDP的总量,有很大的可能性在2020年,或者稍后一两年赶上或者超过美国。这个事最近也有一些研究,一些议论,前几天IMF有一项研究成果,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购买力平价有争议,按照现价美元计算那个时候也会超过美国的,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比较低,只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进入世界上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所以,经济总量最大,进入高收入国家,这两个目标还是很鼓舞人心。今年尽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我们的结构调整和总体质量还不错,有些方面进展有突破性和长期意义。我们对中国经济转型,总体上来讲不必悲观,从大的规律上讲已经到了这个阶段,现在总体来讲转型算是顺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但是问题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们对整个形势还应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增速放缓 竞争力基础何在
最近两年,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是一个过程,目前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也就是说中高速增长的底到底是多少?现在还没有探明。我个人的看法,这个探底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下一步还需要再往下探。最近两年中国经济一般到年终的时候有一个反弹,这个时候乐观的判断就多了一些。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又会重回高增长轨道,我们的判断认为不会,这只是一个短期反弹。因为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探底过程没有完成,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总体比较大,但是这个底总是会探着的,探底的过程怎么解释,怎么判断探底就成功了,这里面有一个分析逻辑。
我觉得经济增长的新常态,首先就是增长速度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将来所谓的中高速增长,这个底还没有探明,目前百分之七点几的增长速度不是底,还在往下探。但是增长速度非常表面化,关键是要看背后发生什么变化。背后首先发生的是结构变化,现在我们消费服务业已经超过了投资和第二产业。消费服务为主,内需起更大的作用。增长的动力,下一步要更多的依靠生产力的提升和创新的驱动。发展的目标,这么多年我们非常重视速度,但是以后的速度要服从于质量,由质量决定速度,要更加重视把增长质量和效益切实地摆到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
我们的体制也要跟着转型,有效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场,由数量扩张型的体制特征转向创新引领型的体制特征,这样就回到今天谈到的创新问题。我讲新常态,核心的问题是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中间要做到最基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鼓励创新。怎么促进创新呢?我想简单地说两个问题,对我们下一步企业的创新非常重要。一个问题是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我们对增长新常态感觉到质量到底好不好,可以提出“六可”的目标,就是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
做到这个不容易,大家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有人注重就业,这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企业盈利某种意义上跟就业不一样。只有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个企业才能招工人,财政才有收入,风险才能得到控制,才能给工人多发点钱,多增加点收入,资源环境才可持续。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我们认为非常关键。当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时候,大部分的企业都是盈利的,过去我们经常讲中国增长速度太高了,能不能速度低一点,企业的效益好一点,但是实际情况一看是相反的,速度越高,企业的效益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规模经济,使每一单位的产品固定成本可以摊低的,这样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中国过去是和高速增长相适应的盈利模式,我们曾经做过测算,如果中国这个盈利模式不变的话增长低于7%的时候,大概40%甚至接近一半的企业是亏损的,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落到7%甚至更低以后,大部分的企业能否盈利,这是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可能在新常态下,将来交出的成绩单,企业的盈利状况是比较好的,更重要的方式,你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你是稳定的。
第二个问题,10年以后,20年以后,30年以后,中国应该形成稳定的、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现在全球化发展的程度比较高了,所有的国家,包括一些大国,他们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具有竞争力,但是一定在一些行业中有相当强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力。比如说美国,美国的强项在什么地方呢?高端制造,航空航天,还有农业。咱们坐的波音飞机、空客都是美国和欧洲生产的,IT产业的上游,iPhone6最近卖得很热,芯片是美国的硅谷设计的,日本和德国主要是精密制造。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经济放缓以后,快速扩张期结束以后,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整合过程,很多企业要被淘汰,被别人兼并,最后留下一些企业和行业具有竞争力,到底是哪些行业具有长期稳定竞争力,这不是我们谁说了算的,也不是政府说了算的,是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决定的,这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结果,但是我想强调一下,中国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制造业的教训,中国制造业的比重不能降得太低,中国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核心是制造业,至于哪些行业留下来,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力,有些人想一定是高科技行业,会有一些高科技行业,但我们想多数还是所谓的传统行业,一定要看好传统行业,像法国的红酒算什么行业,意大利瓷砖、服装,这些行业都很有竞争力,特别是农业,大家感觉到农业越来越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的价格卖得相当高,食品安全的问题解决好了是盈利水平相当不错的产业。农业是传统行业,每天早上起来以后,都得吃饭,而且想吃得香一点、好一点、卫生一点、安全一点,是真正的朝阳产业。中国将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可能相当一部分是传统行业,关键是我们有一种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能力。国家来讲下一步应该有相应的政策,鼓励竞争,鼓励具有长期竞争力的企业行业脱颖而出,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这是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