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星移 王兆鹏:北宋词人僧仲殊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1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5:53

进入专题: 仲殊   宋词  

方星移   王兆鹏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 仲殊,北宋著名词人、僧人,与苏轼同时。原为士子,因游荡不羁,为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遂弃家为浮屠。出家后居苏、杭间。元丰五年(1082),仲殊作《减字木兰花•李公麟〈山阴图〉》。元祐四年(1089)六月,苏轼自京赴杭州,途经苏州见仲殊,后二人多有唱和。绍圣四年(1097)十月,仲殊作《陆河圣像院记》。崇宁间,自缢而死。

【关 键 词】北宋词人/仲殊/生平事迹


仲殊,北宋著名词人、僧人。曾有“词七卷,沈注为序”①。今《全宋词》、《全宋词补辑》辑录其词70首及断句7则。王灼《碧鸡漫志》论北宋词,将仲殊与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并举,说他们“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且谓“殊之赡,晏反不逮也”②。然《宋史》无传,生平一向无考。兹据勾稽所得,对其生平行事试作考辨。

仲殊,俗姓张名挥,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号蜜殊、安州老人、太平闲人、霅川空叟等。

仲殊号“蜜殊”,因其时时食蜜解其毒故称;号“安州老人”,因其为安州人,苏轼有《安州老人食蜜歌》(详后)。“太平闲人”之号,见宋周密《云烟过眼録》卷下:“其后王方庆于毗陵得伯时画十志,即元晖跋后中所言者。今录其书人姓名于后……太平闲人仲殊书。”③“霅川空叟”之号,见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卷九所录仲殊《陆河圣像院记》,文末署“霅川空叟”。

仲殊约与苏轼同时。生年不详。出家前乃一士子。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云:“苏州僧仲殊,本文士也,因事出家。”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初为士人,尝与乡荐。”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二:“初为士人,尝预乡荐。”明王鏊《姑苏志》卷五十八所言相同。黄升《花庵词选》卷九、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卷八则称其为“安州进士”。

仲殊出家为僧的原因是“其妻以药毒之”,《中吴纪闻》卷四、《吴郡志》卷四十二、《姑苏志》卷五十八等均如是说。还有一些资料则更进一步说明其妻投毒的原因是他游荡不羁。如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五云:“殊少为儒雅,工乐府。游荡不已,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故嗜蜜。”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亦谓:“殊少为士人,游荡不羁,为妻投毒羹胾中,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

仲殊出家当在元丰前,出家后居苏、杭间。他与苏轼交情深厚,苏轼知其人当在元丰年间甚至更早。元丰四年(1081),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④,在尺牍《与滕达道》中云:“仲殊气诀,必得其详,许传授,莫大之赐也。此道人久欲游庐山,不知有行期未?若蒙他一见过,又望外之喜也。数年来,觉衰,不免回向此道矣。”⑤ 从语气上推断,苏轼早闻其道行而此时尚未识其人。

元丰五年(1082),仲殊作《减字木兰花•李公麟〈山阴图〉》。李公麟作《山阴图》在元丰五年壬戌正月,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载:“李伯时《山阴图》,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像,并题小字,是米老书。缝有睿思东阁小玺,并米字印。题南舒李伯时为襄阳米元章作,下用公麟小印,甚奇。尾有绍兴小玺,跋尾云:‘米元章与李伯时说许玄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当时同游,适于山阴。南唐顾闳中遂画为《山阴图》。三吴老僧宝之,莫肯传借。伯时率然弄笔,随元章所说,想象作此。潇洒有山阴放浪之思。元丰壬戌正月二十五日,与何益之、李公择、魏季通同观,李琮记。’‘壬戌正月过山阳,伯时作,迥若神明,顿还旧观。襄阳米芾。’‘仲殊、伯时为元章作《山阴道士图》,神情迈往,令人顾接不暇,今归希文家。宣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子楚、师正同观。’”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著名画家,《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传。听米元章描述南唐顾闳中之《山阴图》而自作《山阴图》,仲殊所作当为《减字木兰花•李公麟〈山阴图〉》词,词云:

山阴道士,鹤目龟趺多秀气。右领将军。萧散精神一片云。 东山太傅。落落龙骧兼虎步。潦倒支公。穷骨零丁少道风。

仲殊又有《题李伯时支遁相马图》诗,或亦同时作,姑志于此:

月窟精神不受羁,白云野老太支离。当时若也无人识,骏骨灵心各自知⑥。

元丰八年(1085)七月,米元章和仲殊诗,题于苏州吴县福臻禅院壁间。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七十一《泛舟游山录二》载:“又二三里,乃至福臻禅院,古碑云:‘朱买臣舍宅为之’,殆不可信。或曰吴越忠懿王时,德韶国师道场也。因山叠基,砖瓦十余重,登陟虽劳而气象淳古。大兄谓甚类南岳诸寺。元丰八年七月,米元章赠仲殊说,亲题壁间。方丈后有法雨泉,叶少蕴为之铭。”文中“说”当为“诗”之误,《说郛》卷六十四上记载此文即是“元丰八年七月,米元章和仲殊诗亲题壁间。”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三云:“福臻禅院在吴县西南四十五里穹窿山,旧经云:‘梁天监二年置’,今记中云:‘唐会昌六年建’。寺有米芾大书诗两壁,字画奇逸,至今存焉。”米元章和仲殊诗未见《全宋诗》。

元祐四年(1089)六月,苏轼自京城赴杭州,途经苏州见仲殊。《舆地纪胜》卷五引《郧城志》云:“僧仲殊初至吴,姑苏台柱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大悠悠,尔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姑苏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东坡见之,疑神仙所作。是后与坡为莫逆交。”⑦ 仲殊与东坡交游酬唱,当在苏轼知杭州途经苏州时⑧。

元祐五年(1090)七月,仲殊在杭州,与苏轼交游,苏轼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赠之⑨。题后东坡自注“赠僧仲殊”,诗云:

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⑩。

仲殊得“蜜殊”雅号或正是因为这首诗。《吴郡志》卷四十二云:“苏文忠公与之还往甚厚,号之曰‘蜜殊’。”《姑苏志》卷五十八亦云:“苏轼与之往还甚善,号之曰蜜殊。”

同年,仲殊在苏州有《南歌子》(解舞清平乐)词和苏轼(1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戏词》引《冷斋夜话》云:

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谒大通禅师,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曰:“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及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嫌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时有僧仲殊在苏州,闻而和之,曰:“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着花迟。不向春风一笑、待何时。”

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四十二《乐府门》、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卷八亦有相同记载。

元祐六年(1091)正月,仲殊与苏轼雪中游杭州西湖,有诗酬唱。仲殊旋往苏州(12)。仲殊原唱失传,苏轼诗即《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同年三月十九日,仲殊访苏轼,时苏轼自杭州往苏州途中,舟泊吴江(13)。苏轼作《书仲殊琴梦》以赠,此前苏轼曾梦见仲殊弹琴赋诗。苏轼《破琴诗并叙》详载其事: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余,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予方叹息不已。殊曰:“虽破,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刑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明日,昼寝,复梦,殊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殊适至,意其非梦也,问之殊,盖不知。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绝妙一时。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14)。

元祐末,仲殊作《南徐好•沈内翰宅百花堆》,词云:

南徐好,溪上百花堆。宴罢歌声随水去,梦回春色入门来。芳草遍池台。 文彩动,奎璧烂昭回。玉殿仪刑推旧德,金銮词赋少高才。丹诏起风雷。

沈内翰,即沈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载,沈括“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九载,哲宗元祐五年冬十月“戊戌,秀州团练副使沈括为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任便居住。”沈括于元祐五年冬十月始居润州梦溪园,百花堆乃梦溪园内一景。据此推知仲殊此词当作于元祐末或其后,姑志于此。

绍圣二年(1095),仲殊仍在钱塘。三月二十三日,苏轼在惠州书所善仲殊等吴、越十二名僧事授惠诚,使归见之,致问候之意。《苏轼文集》卷七十二《与惠诚》云:

予在惠州,有永嘉罗汉院僧惠诚来,谓曰:“明日当还浙东。”文所欲干者,予无以答之。独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偶录此数人,以授惠诚,使归见之,致余意,且为道余居此起居饮食状,以解其念也。信笔书纸,语无伦次,又当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详也。绍圣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东坡居士书。

其中赠《仲殊》曰:“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予曰:‘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

绍圣三年(1096)冬,钱世雄之母施氏卒,数有祥兆,仲殊论载其事。宋邹浩《道乡集》卷二十五《祥光记》云:“绍圣三年冬,故知制诰晋陵钱公夫人文安郡君施氏卒,自敛而葬,数有休祥。道人仲殊既已论载其事传于世。……余久与夫人之子世雄济明者游,盖天资纯孝人也,方夫人孀居,以礼法持闺门,而济明周旋顺承,唯恐丝毫不适夫人意,以故仕虽未显而夫人豫然安之如舍人。”钱世雄,字济明,武进人,曾任吴兴尉,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七有其小传。其母施氏卒子绍圣三年冬,则仲殊之论载当在此时或其后。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元祐名士,《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有传。

绍圣四年(1097)十月,仲殊作《陆河圣像院记》。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九录有全文:

生民之欲者,富与贵而已。富贵知道德称为君子,君子所居,乡党归之。是故,博施济众,君子之所职也;率人为善,君子之常分也。在西方之教谓之居士长者,乃利益及物因以为氏,故释迦、如来号刹利氏,谓利益所及一刹上耳。中国有大圣人作,自太祖皇帝至今,天皇推原开辟以来未有太平如此之盛也。治化隆侈,天下富乐比屋可封,馀力闲暇,人人得以讲性命之宗,究死生之本,览罪福之要,互相劝饬,思所以因教而进于道。夫三教之用,虽趣尚各异,要之为善,其揆一也。佛法之盛莫如姑苏,白沙又居其上游,附海膏腴,地力十倍。朱君肱承父业起家,称为右族。父某天资好善,尝游陆河圣像院,观大殿摧圮,首施家财,募众兴工。嘉祐八年夏,绩用成就。熙宁初,再造佛像未毕而终。君能追诵先志,绍圣三年二月毕,刻石作记以告后来。绍圣四年十月,霅川空叟记。

文末注:“圣像院在常熟县陆河”。《姑苏志》卷三十《寺观下》亦载此事:“陆河圣像教寺,在陆河市,吴仆射徐真舍宅建,亦因泛海石佛而名,宋嘉祐八年朱肱重建,僧仲殊记。洪武初重修归。并院一庵七。”

元祐六年(1091)五月,仲殊留题于洞灵观。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八《泛舟游山录二》:“投宿洞灵,知观卲惟道置酒秉烛过圣堂,观元丰间刘宜夫及元祐辛未五月僧仲殊留题,然后寝。”按,洞灵观在江苏宜兴。仲殊所题为何,不详。

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苏轼北归途中舟过南康军,游庐山,有诗《赠诗僧道通》,念仲殊,赞其诗(15)。诗有“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之句。苏轼自注云:“安州僧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工妙绝人远甚。”“谓无酸馅气也。”(16)

崇宁间(1102—1106)仲殊自缢而死。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云:“崇宁中,忽上堂辞众,是夕闭方丈门,自缢死。”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五亦有相同记载,是仲殊卒于崇宁中。

邹浩闻耗,作《闻仲殊长老化去甚异》诗悼之:

逆行天莫测,雉作渎中经。沤灭风前质,莲开火后形。钵盂残蜜白,炉灶冷烟清。空有谁家曲,人间得细听(17)。

其死又有“自经于枇杷树下”之说,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后殊自经于枇杷树下。”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二亦谓“后自经于枇杷木下。”因仲殊之词多写艳情,有名作《踏莎行》(浓润浸衣),其死后还有一则趣闻:

一日造郡中,接坐之间,见一妇人投牒立于雨中。守命殊咏之,口就一词云:“浓润浸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凤鞋湿透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 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后殊自经于枇杷树下,轻薄子更之曰:“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恹恹地。”(18)

可见仲殊此首《踏莎行》词流传广泛,其善写艳情、“有不羁馀习”的性格特点亦广为人知。

《中吴纪闻》卷四又载有惠聚寺诗僧孚草堂赠诗,借此可了解其为人,兹引录于下:

仲殊,字师利,承天寺僧也。初为士人,尝与乡荐,其妻以药毒之,遂弃家为僧。工于长短句,东坡先生与之往来甚厚。时时食蜜解其药,人号曰蜜殊。有《宝月集》行于世。慧聚寺诗僧孚草堂以其喜作艳词,尝以诗箴之云:“大道久陵迟,正风还陊隳。无人整颓纲,目乱空伤悲。卓有出世士,蔚为人天师。文章通造化,动与王公知。囊括十洲香,名翼四海驰。肆意放山水,洒脱无羁縻。云轻三事衲,瓶锡天下之。诗曲相间作,百纸顷刻为。藻思洪泉泻,翰墨清且奇。惜哉大手笔,胡为幽柔词?愿师持此才,奋起革浇漓。骛彼东山岗,图祖进丰碑。再续辅教编,高步凌丹墀。他日僧史上,万世为蓍龟。迦叶闻琴舞,终被习气随。伊予浮薄人,赠言增忸怩。倘能循我言,佛日重光离。”老孚之言虽苦口,殊竟莫之改。

注释:

①黄升:《花庵词选》卷九,第13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8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523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⑤苏轼:《苏轼文集》第148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⑥赵令畤:《侯鲭录》卷六第160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又见《全宋诗》第97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王象之:《舆地纪胜》第331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按,“浪迹”二句原书是在“僧仲殊”句之前,《郧城志》所载是以小句形式注于“浪迹”二句之下。

⑧⑨(11)(12)(13)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883、924、945、952、967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⑩(14)苏轼:《苏轼诗集》第1707、176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1392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16)苏轼:《苏轼诗集》,第2451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17)傅璇琮等:《全宋诗》第140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进入 王兆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仲殊   宋词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73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2期第144~148页,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