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鹏: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生平考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95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5:56

进入专题: 潘阆   宋词  

王兆鹏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 潘阆是宋初著名隐士、词人、诗人。他的事迹一向湮没无闻,史乘所栽,时相矛盾。经考订,知潘阆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常以卖药为生。为人疏狂放荡,虽是隐士,却热衷功名,喜结交宫廷权贵,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斗争,两遭缉捕,一次入狱。太宗时曾任国子助教,可没几天就被撤职。真宗时做过闲散的州参军。平生与柳开、王禹偁等友善,多有唱和。

【关 键 词】潘阆/隐士/传奇人生/宋代词人/诗人


宋代有一个流传很广泛的诗谜说:“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①这后一句就是指宋初著名的隐士词人潘阆(962?-1010)。

潘阆虽是隐士,却曾闹得“风雨满江湖”,名声震天响。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的斗争,两遭追捕,一次入狱。曾任国子助教,可没任命几天就被撤职。一生只做过几任闲散的参军,生平事迹本应很简单,但有关记载,却是彼此矛盾,一笔糊涂账。兹钩沉载籍,予以考辨,以揭开这位著名隐士的神秘面纱。

一、字号

他的字号,说法有不同,有的说他字逍遥,有的说他号逍遥子。如北宋刘攽《中山诗话》、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彭乘《墨客挥犀》卷一都说他“字逍遥”。而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六等又都说他“自号逍遥子”。都是宋人之辞,莫衷一是。《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逍遥集提要》以为应是号逍遥:“阆大名人,晁公武《读书志》谓其字曰逍遥,江少虞《事实类苑》则谓其自号逍遥子。少虞说或近是欤?”[1](P1306)明人所编《诗渊》说他字梦空[2](P409),不知有什么依据,宋人都没有提到这一点。逍遥无论是字是号,均指潘阆,倒也不会引起歧义。

二、籍贯

比较麻烦的是他的籍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说他是“大名人”,即今河北大名市人。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又称“广陵潘阆”,说他是江苏扬州人。晁、陈两位都是目录学家,肯定都有所依据。释文莹《续湘山野录》有段记载:

如京使柳开与处士潘阆为莫逆之交,而尚气自任,潘常嗤之。端拱中,典全州,途出维扬,潘先世卜居于彼,迎谒江涘,因偕往传舍,止于厅事。[3](P75)

这段话透露出潘阆的先世曾居扬州,所以陈振孙说他是扬州人。但先世卜居之地未必就是他的籍贯。

笔者以为,晁公武所说潘阆是大名人,比较可信。他的莫逆之交柳开(947-1000)就是大名人,两人是老乡,所以很早就成了好朋友。柳开的籍贯,似可作潘阆籍贯的一个旁证。宋初翰林学士宋白(936-1012)曾有诗说:“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4](卷十)宋白也是大名人,与潘阆是同乡,所以特别推崇潘阆。

关于潘阆的籍贯还有几种说法。一说他是江都人,《嘉靖惟扬志》卷十八、《明一统志》卷十二和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二五都说他是“江都人”。江都,宋时属扬州,江都与扬州,所指为一地,一指郡,一指县而已。这种说法与陈振孙的说法接近,也许他的“先世卜居”之地,就在江都。

另一种说法是他属山西太谷人。《两浙名贤录》卷五十三、《四库全书》本《浙江通志》卷一九四、《嘉庆重修一统志》的《杭州府•人物•流寓》就说“潘阆,太谷人,寓居钱塘”。这种说法不知有何根据。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潘阆晚年定居钱塘(今杭州),他死后也安葬在钱塘。杭州有潘阆故宅、潘阆祠、潘阆巷可证。《梦粱录》说:“潘逍遥祠,在潘阆巷,以宅基建祠祀之。”[5](卷十四,P131)《咸淳临安志》也记载:“潘阆居钱唐,今太学前有潘阆巷。”[6](卷九三)

三、生年推测

潘阆的生年已难确考,但可以推测个大概。

王禹偁雍熙年间(984-987)所作《潘阆咏潮图赞并序》曾说:“处士潘阆……弱冠之年,世有诗名。”②文中既说到潘阆“弱冠之年”,那么雍熙年间潘阆肯定是年已及冠,由此向前推二十年,他的生年应在太祖乾德(963-967)初年。

太平兴国七年(982),潘阆做过秦王赵廷美的记室参军(详后)。从情理上推断,潘阆做记室参军应不会小于20岁,或者年纪还要稍长一点。由982年向前推20年,潘阆的生年应在962年或稍前。

王禹偁在《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中称潘阆为“潘生”,从语气上看,王禹偁应比潘阆大几岁。而王禹偁生于954年,潘阆如果生于962年或稍前,王禹偁正好比潘阆年长几岁。

根据以上三条理由,我们推测潘阆生于962年或更早一点。上引宋白赠潘阆的诗说:“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从语气上看,潘阆当生于宋朝立国之初或之前。

四、太平兴国四年(979),在汴京与柳开、寇准等有诗唱和

潘阆与当时文坛巨公、政坛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等都曾往来并有诗唱和。与柳开更是莫逆之交,往来频繁,赠诗较多。

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柳开由宋州录事参军抽调到行阙,随太宗赴边平定北汉,潘阆闻之,作《寄赠柳殿院开授崇仪使赴边上》诗送行:

从来长见说兵机,今日君恩志岂违。骢马不骑骑铁马,绣衣休挂挂戎衣。雄师已听心皆伏,丑虏将闻魄尽飞。应笑苦吟头白者,二南章句转衰微。[7](P625)

何以知此诗作于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因为柳开授崇仪使赴边是在此时。祝尚书《柳开年谱》载太平兴国四年三月柳开“擢赞善大夫,从驾平北汉,督运楚汉泗八州粮草”[8](P224)。柳开授崇仪使事,史乘及年谱未载。“殿院”,是官署名,即殿中侍御史所居官廨。柳开后迁殿中丞,故称“柳殿院”。按,据《柳开年谱》,柳开赴边回来后迁知常州,因平盗有功又迁殿中丞。柳开拜殿中丞,是赴边回来后之事。诗题的“柳殿院”,并非送行写诗时所称,应是寄赠之后、即柳开官迁殿中丞后所加。

同年中秋,潘阆与柳开、寇准、宋白在汴京城内宋白宅中聚会,有《中秋与柳赞善开宗赞善坦寇学士准宿宋拾遗白宅不见月》诗纪事:

共约中秋来看月,一轮终不见清辉。众人眠后唯孤坐,翻忆无云宿翠微。[7](P628)

这时柳开已从边庭回京,《柳开年谱》即系此诗于本年,主要依据是诗称柳开为“柳赞善”,而柳开是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升赞善大夫。此年后即改任其他官职。

此后,潘阆又有《舟中自吴之越寄润州柳侍御开杨博士迈》诗。诗题中“润州柳侍御开”,指知润州的柳开。据祝尚书《柳开年谱》,太平兴国五年(980)冬,柳开自知常州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太平兴国九年,柳开始离润州任。诗有“三月天”云云,当作于太平兴国六年至九年的某年三月,其时潘阆行进在自吴赴越的船上。太平兴国七年四月,柳开在京城因秦王案而遭缉捕(详后),故不大可能是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所作。《柳开年谱》系此诗于太平兴国八年(983),虽无确据,但也有可能。

五、太平兴国七年,因卷入宫廷斗争而遭缉捕,后脱逃

太平兴国七年(982),潘阆因卷入秦王赵廷美案而遭缉捕。关于潘阆此次遭缉捕的原因与过程,史乘所载不尽一致。

先说事件的起因。释文莹《湘山野录》的说法是,卢多逊为相时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皇帝,潘阆参预其谋。后卢多逊和秦王事败,潘阆受株连而遭追捕③。沈括《梦溪笔谈》和龚明之《中吴纪闻》(详后)的记载与此相近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说法是,潘阆为秦王赵廷美的记室参军,秦王事败,潘阆受牵连而遭拘捕。⑤

这两种说法,有相同之处,即都与秦王赵廷美的宫廷斗争有关。不同之处是,一说潘阆是卢多逊的党羽,一说潘阆是秦王的记室参军。其实卢多逊与秦王原是一党,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在宋太祖去世前后,卢多逊想立秦王赵廷美为帝(秦王廷美与太祖、太宗为兄弟),最终是宋太宗夺得皇位。所以太宗登基后,就秋后算账,将秦王和卢多逊等人一网打尽。

这场血腥的宫廷斗争,以秦王赵廷美的失败身亡而告终。不管是与卢多逊有连,还是跟秦王有关,潘阆终究是卷入了这场宫廷斗争并遭拘捕。潘阆一介隐士,居然卷入宫廷事变,这与唐代自称“山人”的卢仝卷入甘露之变被杀有些近似。

次说事情的经过。释文莹所说潘阆遭追捕而脱逃的经过,的确有些像传奇故事,真实性有多大,无从考实,只能疑以传疑。

潘阆从京城逃脱后,文莹说他逃到秦地(今陕西),叶绍翁没有具体说明逃到何处。而沈括、龚明之、陈振孙等都说他逃到中条山。这是否可信,也需打折扣。因为沈、龚二氏说潘阆到了中条山后,友人许洞有诗赠之,而许洞的赠诗是不是这次潘阆逃入中条山后所赠,大可怀疑。且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的记载:

潘阆字逍遥……后坐卢多逊党,亡命,捕迹甚急。阆乃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许洞密赠之诗曰:“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头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后会赦,以四门助教召之,阆乃自归,送信州安置。仍不惩艾,复为《扫市舞》词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以此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⑥

再看龚明之《中吴纪闻》的记载:

许洞,……与潘阆、钱易为友,狂放不羁。阆坐卢多逊党,亡命,乃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洞密赠之诗曰:“潘逍遥,……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9](卷一,P2)

许洞诗中称潘阆为“老怪”,又说“临老”“归中条”,显然是写给老年的潘阆。而太平兴国七年的潘阆,只有二三十岁,不是“老怪”。所以沈、龚二氏所说许洞的赠诗,似不可能是此次潘阆逃入中条山后所赠。潘阆入中条山,应是中晚年之事。

再说此事的结局。按照文莹的说法,潘阆脱逃后即在秦中潜伏起来,故人阮思道劝秦帅曹彬,让他上书太宗赦免潘阆。曹彬上奏太宗,太宗不再追咎,并以四门助教的官职召他出山回京。这种说法也不可靠。潘阆授四门助教,是在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之时,这已是十三年后的事情了。而且授四门助教的举荐人是王继恩,不是曹彬(详后)。文莹此说有误。又曹彬平生没有做过“秦帅”,说“秦帅”曹彬为潘阆说项,纯属想当然。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能够大致确定的是,潘阆因卷入秦王赵廷美的宫廷血案,曾遭拘捕,后逃脱。至于逃往何处藏身,难以考实。

六、卖药为生

潘阆以卖药为生计,而且不止在一地卖过药,好像是个流动药贩子。雍熙年间(984-987)王禹偁在苏州长洲作县令时,说潘阆“跨江而来,钱塘、会稽卖药自给”[4](卷十)。除在杭州、绍兴一带卖过药外,他还在汴京讲堂巷开过药铺。前引《湘山野录》卷下就说他“混迹于讲堂巷,开药肆,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⑦讲堂巷在大相国寺东门,此巷有药铺:“南北讲堂巷、孙殿丞药铺、靴店,出界身北巷,巷口宋家生药铺。”⑧讲堂巷既实有其地,潘阆在此地开药铺之事应该是可信的。《东都事略》又说潘阆曾“卖药成都”[10](卷一百二十),看来他卖过药的地方还真不少。

潘阆卖药为生计,既非一地,也非一时。王禹偁说他在钱塘、会稽卖药自给,是雍熙年间(984- 987)的事。由此看来,潘阆从京城逃过追捕之后,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至于在汴京讲堂巷开药铺,是在卷入秦王案之前还是在此后,也难考实。前引《湘山野录》是先叙潘阆在京城开药铺,接着说“后太宗登极,秦邸之谋不集”,从行文语气推测,秦王案发之前潘阆已在京城开药铺了,其时约在太宗太平兴国(976-984)五、六年间。

直到淳化末至道初,他还在京师卖过药。王禹偁淳化四年(993)所作《寄潘处士》就说:“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11](卷九)至道元年(995),潘阆在京师卖药,结识内侍王继恩(详后)。

需要说明的是,至道元年潘阆还在京师卖药,并不意味着他此前一直在京师卖药而没有离京远游。

七、雍熙年间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

潘阆在雍熙年间(984-987)就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当时太子中舍李允为之作“潘阆咏潮图”,李又请苏州吴县知县罗思纯为序、长洲知县王禹偁为赞。上引王禹偁在雍熙年间所作《潘阆咏潮图赞并序》说:

处士潘阆……总角之岁,天与诗性,故亲族骇其语焉。弱冠之年,世有诗名,故贤英服其才焉。今内翰广平宋公(白)赠诗云:“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其见许也如是。……脱屣场屋,耻原夫之流;栖心云泉,有终焉之计。言念吴越,跨江而来,钱塘会稽卖药自给,因赋浙江观涛之什,称为冠绝。太子中舍李公(允)以春宫之臣被墨绶之贬,好奇尚异,有古人风。乃出轻绡征彩毫绘彼诗景,悬为句图,飞翰走僮以越茂苑,且曰若得吴县序之、长洲赞之,可垂于不朽矣。会予卧病不果,疾闲之日,复出图以阅之,诵诗以味之,乃知处士之句绝唱也,李公之画好事也,罗君之序乐善也。援毫赞之,以卒予志。

王禹偁所言潘阆观潮之什,当指潘阆《酒泉子》咏潮词,其词曰: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2](P6)

有好事者又把潘阆本人画成《潘阆咏潮图》广泛流传:

昔王维爱孟浩然吟哦风度,则绘为图以玩之。李洞慕贾岛诗名,则铸为像以师之。近世有好事者,以潘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则亦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⑨

顺便一提,雍熙间,潘阆曾携神童刘少逸赴长洲见王禹偁。⑩王禹偁有《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记其事:

神童刘生,……七岁孤藐,游于山阴,诗人潘阆见而奇之,乃引之以语,教之以诗。生性如生知,辞如老成,一联一咏,令人振惊。潘生许以并行,诲之不倦,且以其兄之子妻之。逮十一岁,成三百篇,求之古人,曾不多让。生又长于联句,敏而能精,若虚谷之应声,洪钟之待扣也。……一日,潘生与之偕行,惠然肯顾,因解榻以延之,唱诗以验之,然后知其神矣。[11](卷十三)《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续归田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苏州童子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有老成体。其师潘阆携以见长洲宰王元之、吴县宰罗思纯,以所作贽二公。二公名重当时,疑所贽假手,未之信,因试之。与之联句,略不淹思。……元之曰:“一回酒渴思吞海。”少逸曰:“几度诗狂欲上天。”凡数十联皆敏。二公惊异,至闻于朝,赐进士及第。官止尚书员外郎。(11)雍熙四年(987)八月,王禹偁在长洲被召赴阙,潘阆有诗送行,对王禹偁很是推崇:

蒿兰不并香,泾渭安同流。小人有千险,君子生百忧。名重圣主征,道光史策收。一鹗秋空飞,鸟雀徒啾啾。(12)

王禹偁也有《寄潘阆处士》诗:

烂醉狂歌出上都,秋风时节忆鲈鱼。江城卖药长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一片野心云出岫,几茎吟发雪侵梳。自应冷笑文场客,岁岁求人荐子虚。(13)

八、淳化年间,在汴京,与孙何、丁谓交往,有诗唱和。曾送白银资助王禹偁

淳化二年(991),潘阆在汴京,有《阙下留别孙丁二学士归旧山》:

名利路万辙,我来意如何。红尘三尺深,中有是非波。波翻几潜没,来者犹更过。归去感知泪,永洒青松柯。[7](P619)

诗题的“阙下”,指汴京;“孙丁二学士”,指孙何、丁谓。孙何与丁谓齐名,并称“孙丁”。

淳化元年秋冬至淳化二年(991)春天,孙何、丁谓二人都在汴京,曾分别拜访过王禹偁(14)。淳化三年 (992)春,孙、丁二人同榜进士及第(孙何是状元)。及第后,孙何通判陕州,丁谓通判饶州,双双离开了京城。潘阆在京城写诗留别孙、丁,应是在淳化二年。如果是在淳化三年孙何状元及第之后,诗中会有所涉及,诗题也不会称孙何为“学士”,而应称“孙状元”。从潘阆诗可知,他在汴京生活很不如意,于是离京回旧居(在何地不详)。

淳化四年(993)春,潘阆重返汴京卖药。老友王禹偁贬居商州,生活贫困,潘阆曾寄白银襄助救济。王禹偁有《寄潘处士》诗说:

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原注:处士自京寄白银相赠)。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15)

同年八月,王禹偁回京再任左拾遗,曾到潘阆的住处访问,结识了潘阆的生死之交冯德之道士(详后)。结识不几日,冯道士离开京城前往天台山,行前,王禹偁有诗送行(16)。潘阆也有《送冯尊师德之出长安》和《与道士冯德之话别》诸诗:“一宿山房话别离,殷勤劝我酒盈卮。更教弟子横琴送,弹彻悲风尽泪垂。”[7](P628)

九、至道元年,因内侍王继恩举荐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助教。旋即追还

潘阆并不是天生的隐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想挤进仕途。刘克庄曾将潘阆和他同时的隐士魏野两人作过比较,说魏野心态恬静,是真隐士,而潘阆却是叫嚣求进取,不甘寂寞:

魏野五言云:“常怜李斯首,不及严光足。”真处士语也。潘阆云:“白日升天易,清朝取事难。”野聘召而不至,阆叫呼而求用。味其诗与张元、姚嗣宗何异?(17)

潘阆曾经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失望而归。只是仕进无门,才迫不得已做了隐士。韩淲《涧泉日记》说:

潘阆累试不捷,太宗登极,以龙蛇皆变,惟己轗轲,乃兴归隐之志、高放之情。吟诗寄陈希夷先生曰:“不信先生语,刚来帝里游。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世态既如此,壮心应已休。求归归未得,吟上水边楼。”既达宸聪,惧其言如讪上,乃逃于江表。数载后入灵隐山。”[13](卷中)

做了隐士之后,他还是心有不甘,经常与上层显贵交结往来,希望能走捷径,寻找到晋身之阶。不知什么机缘,他结识了内侍王继恩。王继恩于太宗有拥戴之功,深得太宗宠信。王继恩向太宗举荐潘阆,太宗即赐潘阆进士及第,并授国子四门助教。事在至道元年(995)。可不久,潘阆因行为不检,又被收回成命。《宋史》卷四六六《王继恩传》说:

继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顾。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宠遇莫比,喜结党,邀名誉,乘间或敢言荐外朝臣,由是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从之交往。每以多宝院僧舍为期。有潘阆者,能诗咏,卖药京师。继恩荐之,召见,赐进士第。寻察其狂妄,追还诏书。[14](P13604)

关于潘阆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助教旋被追还任命之事,《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也有记载。

(至道元年四月)丙申,赐布衣潘阆进士及第。未几追还诏书,以阆所为狂妄故也。[15](卷三七)

至道元年四月十四日,诏布衣潘阆对,赐进士及第,试国子四门助教(阆卖药京师,好交结贵近,有言其能诗者,因召见而有是命),未几追还诏书。(18)

《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太宗后来察觉潘阆为人“狂妄”,又收回诏书。其实这并不奇怪,潘阆为人确实有些疏狂放荡,他自己就在《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诗中说:“气概贫犹在,颠狂老渐疏。”[7](P621)一点也不像有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隐士。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也说:

潘阆字逍遥,咸平间有诗名(19)。与钱易许洞为友,狂放不羁,尝为诗曰:“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

拉禅师打足球,拖游女上秋千,这哪里是高人隐士的做派?他还曾倒骑驴,以怪异之举吸引别人的眼球:

(潘阆)自华山东来,倒骑驴以行,曰:“我爱看华山,其实不喜入京也。”故当时有潘阆倒骑驴之语。[16](卷下)

他的朋友魏野有《赠潘阆》诗说:

昔年放志多狂怪,若比来今总未如。从此华山图籍上,又添潘阆倒骑驴。(原注:潘阆昔有过华山诗云:“昂头吟望倒骑驴。”[17](卷一)

潘阆倒骑驴的形象,后来被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画入图中(20)。金源也曾流传潘阆倒骑驴的图画,金诗人赵元《题潘阆夜归图》诗咏道:

不是诗人灞水壖,又非野老曲江边。风姿便认王摩诘,蕴藉还疑李谪仙。驴背倒骑莲岳下,牛腰稳跨竹林前。掀髯对月余高兴,明日佳篇几处传。[18](卷五)

十、至道三年,受王继恩牵连又遭通缉,并再度逃脱

潘阆跟宫中显贵交接,似乎命中注定要犯事。前与秦王赵廷美来往,差点儿送掉性命。这次与王继恩交结,又受牵连遭通缉。《郡斋读书志》说:

潘阆字逍遥……,王继恩与之善。继恩下狱,捕阆甚急,久之弗得。[19](卷四中)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记载:

潘逍遥阆,钱塘人。以诗名,宋太宗将官之,辞不就。与王继恩善,继恩败,捕之,遁,弗得。[20](卷十二,P175)

太宗跟前的大红人王继恩何故被贬而累及潘阆?原来这又与皇位的争夺有关。太宗驾崩之前,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共谋立太祖之孙为帝,差点儿让真宗不得继位。所以真宗登基后,就将王继恩三人尽行诛窜。潘阆参与其谋,于是也遭缉捕,幸而逃脱及时,后免于罪。王明清《挥麈录•余话》载:

太宗大渐,继恩乃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布衣潘阆谋立太祖之孙惟吉。适泄其机,吕正惠时为上宰,锁继恩而迎真宗于南衙,即帝位。继恩等寻悉诛窜。[21](卷一,P208)

《续资治通鉴长编》言之更详:

(至道三年五月)甲戌,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李昌龄责授武忠节度行军司马,宣政使桂州观察使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安远节度行军司马胡旦削籍流浔州。太宗之即位也,继恩有力焉。太宗以为忠,自是宠遇莫比。继恩喜结党,邀名誉,乘间或敢言事,荐外朝臣,故士大夫之轻薄好进者辄与往来。每以夕寓僧舍为期。潘阆得官,亦继恩所荐也。阆者,倾险士。尝说继恩乘间劝太宗立储贰,为它日计,且言南衙自谓当立。立之,将不德我,即议所立,宜立诸王之不当立者。南衙谓上(鹏按,指真宗)也。继恩入其说,颇惑太宗。太宗讫立上。阆寻坐狂妄,绌。太宗疾革,继恩与昌龄及旦更起邪谋,吕端觉之,谋不得逞,上既即位,加恩百官。继恩又密托旦为褒辞,旦已先坐绌,于是并逐三人者。诏以继恩潜怀凶慝,与昌龄等交通请托,漏泄宫禁语言也。籍继恩家赀,多得蜀土僭侈之物。寻诏中外臣僚,曾与继恩交结及通书问者一切不问。后二年继恩死于贬所。[15](卷四一)

刘攽《中山诗话》则说潘阆遭通缉是与献方书有关:

太宗晚年烧炼丹药,潘阆尝献方书。及帝升遐,惧诛,匿舒州潜山寺为行者。题诗于钟楼云:“绕寺千千万万峰(忘第二句)。顽童趋暖贪春睡,忘却登楼打晓钟。”孙仅为郡官,见诗曰:“此潘逍遥也。”告寺僧,呼行者。潘已亡去。[22](P286)

据《宋史》卷五《真宗本纪》载,宋太宗卒于至道三年(997)三月二十九日癸巳。同日,皇太子柩前即位,是为真宗。刘攽所说潘阆在太宗“升遐”后,因担心被诛而匿居舒州潜山寺,当在至道三年三月之后。而王继恩之贬在至道三年五月,潘阆遭捕亦即此时。二书所说潘阆遭缉捕的时间基本相同,只是原因有异。《中山诗话》说潘阆是献方书而惧诛,可能是为真宗讳。其实事涉宫闱,危及帝位,故遭缉捕。离开京城之后,潘阆即逃往舒州潜山寺。

十一、咸平初,入京被收系入狱,真宗释其罪,授滁州参军

潘阆逃脱不久,在咸平初(998)重回汴京,结果被京兆尹抓获收系入狱。好在时过境迁后,真宗不再追咎,赦免了潘阆,并给他一个闲职——滁州参军。《郡斋读书志》载:

咸平初,(潘阆)来京师,尹收系之,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后卒于泗上。[19](卷四中)

赴任滁州途中,潘阆写有《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诗:

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7](P625)

所谓“微躯不杀谢天恩”,就是对真宗赦免其罪表示感激。魏野闻知潘阆有滁州之命,作有《闻潘阆新授滁州散参因以寄贺》诗:

江乡去想胜还乡,官职寻常事不常。会得圣君无别意,只应图继贾司仓。[17](卷二)

滁州任满后,潘阆写有《离滁阳》诗:

长亭黄叶正纷纷,一曲骊歌酒十分。须信滁阳人有意,满城来送散参军。[7](P629)

十二、咸平四年,有诗送孙何、张咏

咸平四年(1001),友人孙何任两浙转运使,赴任时,潘阆有《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诗送行并寄杭州知府张咏。

怎么知道诗题中的孙学士指孙何、张侍郎是指张咏?要弄清这两人是谁,需依两个条件来判断,一是孙、张二人分别同时任两浙转运使和杭州知府,二是张姓者既是杭州知府,又任过某部侍郎。而在潘阆时代,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孙何和张咏。

先说张咏。查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宋初太宗朝至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做过杭州知府的张姓者,只有张去华和张咏二人,而张咏是以工部侍郎知杭州,张去华是以给事中知杭州。因此,“杭州知府张侍郎”,应是张咏。张咏于咸平二年(999)知杭州。再查张其凡《张咏年谱》,更确知张咏咸平二年四月改工部侍郎、知杭州,咸平五年(1002)八月离任,移知永兴军[23](P145-149)。潘阆《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应作于咸平二年至五年张咏任杭州知府期间。

再说孙何。孙何曾任两浙转运使,《东都事略》卷四七、《隆平集》卷十三、《宋史》卷三百六、《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七《孙何传》都有明确记载,只是没说具体的任职时间。《东都事略》卷四七说: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也。幼嗜学,与丁谓齐名。王禹偁尤所题奖,以为自唐韩柳后三百年有孙、丁也,时人谓之“孙丁”。举进士,开封、礼部、殿试俱第一。……寻出为京东、两浙转运使。[10](卷四七)(21)

再考《续资治通鉴长编》,知孙何任京东转运副使是在咸平三年五月,不久,即改任两浙转运使。《长编》载:

(咸平三年五月)户部判官右司谏、直史馆孙何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何上疏曰……。未几,徙两浙转运使。[15](卷四七)

根据“未几,徙两浙转运使”推测,孙何由京东转运副使改任两浙转运使,应是在咸平三年五月之后不久,最迟也是在咸平四年。

再看潘阆《送孙学士两浙转运使兼简杭州知府张侍郎》原诗: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7](P629)

诗中所写“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应是春夏间景致,故此诗应作于咸平四年春夏间(咸平三年春夏间孙何还在京城任右司谏)。也就是说,潘阆送孙何赴杭州任两浙转运使,是在咸平四年春夏之间。“钱塘太守贤”,指张咏。而咸平四年春夏,张咏正在杭州。写此诗时,潘阆大约还在滁州。

十三、大中祥符三年卒于泗州,道士冯德之迁其遗骨葬于杭州

潘阆卒年,今人记载都说是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主要依据是《舆地纪胜》卷二《人物》引钱易所撰《潘阆墓志铭》:

潘阆,字逍遥,钱塘之潘阆巷,其所居也。钱易铭其墓云:“逍遥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二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以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22)

元邓牧《洞霄图志》也载录有钱易所撰《潘阆墓志铭》,然所记卒年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而不是“大中祥符二年”。其说云:

潘逍遥墓,在宫内方丈西庑后。宋潘阆,字逍遥,钱塘诗人。直集贤院钱易铭其墓云:“逍遥尝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今城中有潘阆巷),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今至元丙戌隐士叶林作《些文》曰:“若有人兮山之深,字曰逍遥兮善于吟。其名流传与图南仲先并兮,夫岂异世而异心。惜不置之华山泉石之阴,彼何人兮干戈相寻。……”[24](卷四)

《舆地纪胜》和《洞霄图志》所引钱易撰墓志铭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时间一作大中祥符“二年”,一作“三年”。潘阆墓就在洞霄宫内,《洞霄图志》所引的墓志似更可信,故定其卒年为大中祥符三年。

钱易是潘阆的平生好友,他写的墓志铭,当然可信无疑。而道士冯德之收拾潘阆遗骨自泗州回钱塘之事,《洞霄图志》也有记载:

冯德之字几道,河南人。少习儒业,书无不读,京师号冯万卷。不慕声利,弃家入道,被旨住杭州洞霄宫。时公卿皆以诗饯行,宋真宗锐意玄教,尽以秘阁道书出降余杭郡,俾知郡戚纶、漕使陈尧佐选先生及冲素大师、朱益谦等修校成藏以进,号《云笈七签》。初诗人潘阆与先生为道义交,任泗州参军,卒,先生囊其骨归葬天柱山。钱易铭潘墓,具载其事。[24](卷五)

大中祥符间,冯德之确居杭州洞霄宫,《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五所载可作印证:

洞霄宫在(余杭)县西南一十八里,……大中祥符间,陈文惠公尧佐领浙漕,语道士冯德之曰:“尝梦游山中,见仙人,顾予有鼎鼐之称。”既大用,遂造紫石大香鼎二,置于洞前各为铭以表其异。[6](卷七十五)


注释: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3页。又见曾慥《类说》卷四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传说此诗谜是王安石所作。前三人分别指贾岛、李白和罗隐。

②《小畜外集》卷十,四部丛刊本。此文原未署写作年月,是王禹偁在长洲知县任内所作。而王禹偁是在雍熙元年至雍熙四年 (984-987)任长洲知县,故知此文一定作于这四年之间。参徐规《王禹偁生平事迹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湘山野录》卷下说:“潘逍遥阆有诗名,所交游者皆一时豪杰。卢相多逊欲立秦邸,潘预其谋。混迹于讲堂巷,开药肆,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唐巾韦带,气貌爽秀。后太宗登极,秦邸之谋不集。潘有诗曰:‘不信先生语,刚来帝里游。清宵无好梦,白日有闲愁’之句。事败,已环多逊宅,斯须将捕于阆。阆觉之。止奔其邻曰:‘吾谋逆事彰,吾若就诛,止一身,奈汝并邻,皆知吾谋,编窜屠戮者不下数十人。今若匿得吾一身,则脱汝辈数家之祸。然万无搜近之理,所谓弩下逃箭也。吾出门则擒之,汝辈自度宜如何?’其邻无可奈何,遂藏于壁。少顷捕者四集,至则失之矣。朝廷下诸路画影以搜,狱既具,投多逊于崖。已而沸议渐息,阆服僧服髡须,五更持磬,出宜秋门,至秦亭,挈檐为箍桶匠,投故人。阮思道为秦理掾,阴认之,遂呼至庭,俾葺故桶。阮提钱三锾明示于阆,大掷于案,乘马遂出。阆谕其意,提金直入于室,因匿焉。既归,责阍者曰:‘案上三锾及桶匠安在?’皆曰不知,遂痛杖阍者,令捕之。阍恨之,遍寻于市,数日不得其踪。阮后徐讽秦帅曹武惠彬曰:‘朝廷捕潘阆甚急,闻阆亦豪迈之士,窜伏既久,欲逭死地,稍裂网他逸,则何所不至?公大臣也,可奏朝廷少宽捕典,或聊以一小官召出,亦羁縻之一端也。’帅然之,遂削奏太宗,以四门助教招之,因遂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页)。

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则疑以传疑:“或云坐卢多逊党追捕,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认为这是小说家言,不可信:“小说中谓阆坐卢多逊党尝追捕,非也。”

⑤《四朝闻见录》甲集卷一说:“潘阆居钱塘,今太学前有潘阆巷(俗呼为潘郎)。阆工唐风,归自富春,有‘渔浦风波恶,钱塘灯火微’之句。识者称之。唯落魄不检,为秦王记室参军。王坐罪下狱,捕阆急甚,阆自髡其发,易缁衣,持磬出南熏门。上怒既怠,有为阆说上者曰:‘阆不南走粤,则北走胡尔。惟上招安之。’上旋悟,时阆已再入京,敕授四门助教。阆以老懒不任朝谒为辞,自封还敕命,时文法疏简犹若此。未几,论者谓阆终秦党,语多怨望,编置信上。至信上,勺道旁圣泉,题诗柱上曰:‘炎天□□热如焚,恰恨都无一点云。不得此泉□□□,几乎渇杀老参军。’犹称记室旧衔也。先是卢多逊与潘善,故有四门之命,多逊谮赵普不行,普相,多逊罢。故阆终不免。”(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页)《咸淳临安志》卷九三亦引录此说。

⑥文物出版社1975年影印《元刊梦溪笔谈》本。又见《墨客挥犀》卷一引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6页。

⑦《隆平集》卷二也有记载:“布衣潘阆,常卖药京师,好结交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页。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三也曾提及讲堂巷在相国寺附近:“旧传东京相国寺,乃魏公子无忌之宅。至今地属信陵坊。寺前旧有公子亭,丁谓开保康门,对寺架桥,始移亭子近东寺,基旧极大,包数坊之地。今南北讲堂巷,即寺之讲院,戒身巷即寺之戒坛也。”(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8页)

⑨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此则又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1页。按,此段记载实源出王禹偁《潘阆咏潮图赞并序》。韩淲《涧泉日记》卷下亦载:“潘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或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丛书集成初编本)

⑩徐规《王禹偁生平事迹编年》系此事于雍熙四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25页。又见《吴郡志》卷二十五引录。

(12)潘阆《送王长洲禹偁赴阙》,《全宋诗》卷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8页。又参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第50页。

(13)原载《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五○,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第47页首次辑出。

(14)参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池泽滋子《丁谓年谱》,《丁谓研究》附录,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261页。

(15)《小畜集》卷九。又参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第105页。

(16)《小畜集》卷四《送冯尊师(原注:再为拾遗)》,四部丛刊本。参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第110页。

(17)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按:关于张元、姚嗣宗其人,可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田承君记姚嗣宗《题崆峒山寺壁》云:‘南粤干戈未息肩,五原金鼓又轰天。崆峒山叟笑相语,饱听松声春昼眠。’范文正公帅延绥,因巡边见之,大惊,索之不得。久之,表为幕府。姚有诗:‘踏破贺兰石,扫清西海尘。’而张元、吴昊竞走西夏,为边患。张亦有《鹦鹉》诗,卒章有‘好置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8页)

(18)《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397页。《隆平集》卷二、《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一、《郡斋读书志》卷四中、《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也都有相同的记载。

(19)咸平(998-1003)是真宗年号。其实在太宗时潘阆就很有诗名了,沈括所说不准确。

(20)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许道宁,长安人。工画山水,……今存有《山水寒林》、《临深履薄》、《早行诗意》、《潘阆倒骑驴》等图传于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按,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认为《宋史》本传所载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有误,“当是副使”,并将孙何任两浙路转运副使的时间系于咸平六年(1003)和次年即景德元年(巴蜀书社2003年版,中册,第805页)。其实,孙何所任是转运使,而非副使,《宋史》所载不误,任职时间也不可能是在咸平六年。

(22)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道光二十九年刊本,第129页。《全宋文》卷二百一十•钱易《潘阆墓志》(第642页),亦据《舆地纪胜》录入。




【参考文献】

[1]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佚名.诗渊[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3] 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王禹偁.潘阆咏潮图赞并序[A].小畜外集[M].四部丛刊本.

[5] 吴自牧.梦粱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7]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祝尚书.柳开年谱[A].宋人年谱丛刊[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9] 龚明之.中吴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 王偁.东都事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11] 王禹偁.小畜集[M].四部丛刊本.

[12] 唐圭璋.全宋词[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韩淲.涧泉日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14]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16] 吕希哲.吕氏杂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17] 魏野.东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

[18] 元好问.中州集[M].四部丛刊本.

[19]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四部丛刊本.

[20]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 王明清.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2] 刘攽.中山诗话[M].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 张其凡.张咏年谱[A].宋人年谱丛刊[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4] 邓牧.洞霄图志[M].丛书集成初编本.



进入 王兆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潘阆   宋词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97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史哲》(济南)2006年5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