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大磊:反介入/区域拒止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81 次 更新时间:2016-01-31 22:24

进入专题: 反介入   区域拒止   军事战略   美国  

节大磊 (进入专栏)  



作者授权爱思想网发布,转载需取得授权


节大磊,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上升,近些年美国的对华政策辩论异常活跃。这些辩论在至少两个层面上展开:对华大战略以及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在对华大战略层面,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需要以及如何修正美国长期以来的对华接触加对冲战略,而关于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的争论则主要集中在如何应对美国所认为的中国日益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能力上。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政府和军方从来没有正式使用或接受过“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妨碍此项概念成为美国官方和战略界的主流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国政府和军方认为,中国自1990年代以来的军事现代化的成果,尤其是中短程弹道导弹、各类巡航导弹、潜艇部队以及利用太空和网络攻击对手的能力对美国的前沿基地、水面舰艇和指挥控制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挑战了美国在西太平洋进行军事力量投射的能力。中国的这种日益提升的能力被其称作“反介入/区域拒止”。


顾名思义,反介入是指使得美国武装力量进入某个作战区域十分困难,而区域拒止是指美国武装力量进入某个作战区域后,自由行动十分困难。如何应对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在美国战略界引发了广泛争论。


第一种选择也就是较为众人熟悉的所谓“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其目标是直接打击和挫败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2009年7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盖茨指示美军对“空海一体战”进行研究,以维持美国在全球公域进行力量投射的能力。2010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明确指出空军和海军正在研究一个“新的空海战法”,以击败拥有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对手。2012年的《国防战略指针》虽未直接提及“空海一体战”的概念,但特别指出了中国和伊朗拥有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对美国的挑战。


2012年初美国国防部出台的《联合作战介入概念》(Joint Operational Access Concept)进一步指出由于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扩散、美国海外基地的减少以及太空和网络空间重要性的增长,美国的军事投射能力受到巨大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跨域协同”(cross-domain synergy),亦即升级版的陆海空天网的协同作战。正如其文件名所示,《联合作战介入概念》止于概念性的探讨,仅提出了一些宽泛的指导性原则,并没有对如何进行“空海一体战”进行具体的细节性探讨。


2013年5月美国国防部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公开版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及其执行情况的文件。这份文件指出,“空海一体战”的核心是高度联动、深度融合以及纵深打击,目标是破坏、摧毁和击败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份文件尽管稍显具体,但因为是公开版而仅有13页,依然流于表面。2015年1月,“空海一体战”的名字被正式弃用,新的所谓“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Joint Concept for Access and Maneuver for the Global Commons),较之以往更加凸显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角色和作用,创建于2011年的“空海一体战”办公室也随之并入联合参谋部的联合军力发展办公室(J-7)。


迄今为止,对于“空海一体战”讨论最为具体细致的报告来自于与美国国防部关系密切的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这份名为《空海一体战:一个作战概念的起点》(Air-Sea Battle: A Point-of-Departure Operational Concept)的报告中,“空海一体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核心首先是所谓“致盲”打击——瘫痪对手的太空、空中、陆基和水下的情报、监视和侦查系统,其次是摧毁对手的防空能力和陆基弹道导弹基地。第二阶段则着眼于维持一场可能的持久战,包括实施远海封锁、加强后勤保障等等。与美国官员和官方报告对“空海一体战”的假想敌闪烁其词不同,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此份报告毫不掩饰其设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中国在整篇报告中被提到一百多次。

*空海一体模拟示意图


“空海一体战”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其对冲突升级的影响——其所设想的对对手领土内指挥控制系统、防空力量和导弹基地的密集打击很难不使冲突升级。尤其是对于中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言,冲突最终升级到核战争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其次,“空海一体战”所设想的“跨域协同”和纵深打击势必要求美军在武器装备、作战方针、人员训练、后勤设施、盟国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和调整,殊为不易。其所设想的各环节的“加乘效应”固然理想,但是也意味着一旦某个环节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加乘效应”,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最后,“空海一体战”只是一个作战概念,而不是一个战略。目前美国国防部已经在争议中缓慢将其推进,但是它对美国的安全利益是至关重要还是仅仅是浪费资源,从根本上还取决于美国的战略目标及其与中国的战略关系。


第二种选择为海上封锁,包括远海封锁和近海封锁。以美国空军战争学院的道格拉斯·佩弗(Douglas C. Peifer)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专家认为,由于中国严重依赖能源进口和对外贸易,切断中国海上通道——尤其是能源进口的海上通道,将可以迫使中国寻求妥协。远海封锁的实施完全在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打击范围之外,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等关键海上通道。显而易见,相对于“空海一体战”而言,远海封锁较不易使冲突升级,而且,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在远海成功挑战美国海上封锁的军事实力。


但是,要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远海封锁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远海封锁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如果想要实现对中国的原油禁运,就要查验每天经过这些海峡的数量巨大的油轮,甄别其目的地,并且确保获得许可通过的油轮不会改变航向驶向中国港口等等。此外,运油船也可以选择绕远路避开被封锁的海峡。其次,就算远海封锁本身相当成功,其对中国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中国的战略储备、陆上能源通道的状况、军民能源消费的再分配、经济和社会对能源进口突然减少的承受程度等一系列其他因素。最后,海上封锁的效果需要时间。如果海上封锁在半年内没有迫使对方就范,需不需要持续到一年,或者更久?需不需要进一步升级采取其他军事行动?

*外媒制作的美国对华岛链封锁线


近海封锁则在从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到菲律宾等的第一岛链内进行,甚至就在中国大陆的港口周边,其目的是使中国失去利用近海的能力,切断中国的能源进口及其他进出口贸易。这种观点以美国国防大学的黑姆斯(T.X. Hammes)以及海军研究生院的杰弗里·克莱恩(Jeffrey E. Kline)和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等人为代表。由于第一岛链之内大部分海域位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打击范围以里,这些学者建议近海封锁应主要倚重潜艇、水雷和水下无人潜航器(UUVs)。鉴于中国的反潜能力较为薄弱以及近海不利于反潜作战,美国的潜艇会对中国的水面舰艇和商用船只造成较大威胁。相较于远海封锁,近海封锁的效果会较快显现。但是,它比远海封锁更易于造成冲突升级,是否有助于美国实现其战略目标也取决于中国的调整和应对。


无论是第一种选择的“空海一体战”,还是第二种选择的海上封锁,其前提假设都是认为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第一岛链以内的目标乃至关岛都处于这个威胁之下。最近,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两位军事战略专家史蒂芬·比德尔(Stephen Biddle)和伊万·奥尔里奇(Ivan Oelrich)对以上假定提出了挑战,由此形成了第三种看法。


两人的分析集中在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至关重要的监视、侦查和目标锁定(RSTA)方面。其核心观点是,当前技术条件下,对移动目标的监视、侦查和目标锁定十分倚重机载雷达,而机载雷达的脆弱性决定了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对移动目标的威胁只能延伸到离海岸线400-600公里的范围。也就是说,包括日本、菲律宾、南沙群岛以远的移动目标都在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打击范围之外,但是台湾岛和钓鱼岛则位于其中。与此同时,美国的前沿基地及其盟国的地面固定目标依然面临来自中国的地对地导弹的威胁。因此,两位作者建议美国的盟国发展与中国类似的导弹力量,以此形成一定的报复打击能力。不过由于美国受到《中导条约》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限制,无法在不违反条约的情况下帮助其盟国发展导弹技术,因此需要其盟国自主开发。

*图为我国东风-11地对地导弹,右上角为一个发射营编制,共16辆发射车


如果用形象的语言将以上三种选择总结一下。


“空海一体战”可称为“迎着打”——直接挫败、摧毁和击败对方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海上封锁则是“躲着打”——远海封锁是躲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打击范围之外,而近海封锁是躲在水下;第三种则是“学着打”——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当然,三种方式并不必然相互排斥,也可以进行某种结合。比如,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报告就设想将“空海一体战”和远海封锁结合起来。


对于中国来说,思考和应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需要厘清下面三对关系。


第一,常规军事战略与核战略。“空海一体战”目前只是一个概念并且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其一旦成形会对中国造成很大威胁。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实质是一种在整体军事实力居于弱势地位时的非对称性战略,而“空海一体战”的目的则是挫败这种非对称性战略,那么对中国来说,重新建立某种不对称性的选择之一是考虑修正核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的核战略和常规军事战略相对分离。中国坚定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维持和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也只是慑止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并在必要时实施后发制人的核反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永远不容改变。事实上,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报告也承认,其对“空海一体战”讨论的主要前提假设之一就是冲突不会上升到核层面。这种假设似乎接受了冷战期间的“稳定-不稳定悖论”的说法——相互的核威慑使得常规战争变得更加“安全”,因为双方都不愿意冲突和战争升级。2013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因为没有明确提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在美国战略界引起了一番讨论,这说明此项政策的延续与否的确能传递某种战略信号。如果中国在必要时修正“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将使“空海一体战”的前提假设之一很难站得住脚。

*2013年4月发布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


第二,军事战略与外交战略。无论美国对反介入/区域拒止采取哪一种应对方式,其西太平洋盟国和友国的合作和支持都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海上封锁来说,没有陆上国家的配合,其效用将大打折扣。这也是军事战略和外交战略的联结所在。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足够明智,或许可以以柔克刚,化美国的军事战略于无形。


第三,军事战略与大战略。以上美国对于如何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关于军事战略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传统支配地位的大战略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如果美国采取所谓“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的大战略,实施战略收缩,那么关于军事战略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另一番面貌。


最后,中美双方都应当谨记,关于作战概念和军事战略的讨论,几乎都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境,而并非双方希望的结果,将二者等同起来是危险的。


本文原题“反介入/区域拒止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战略”,刊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简报》第31期。


进入 节大磊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反介入   区域拒止   军事战略   美国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85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