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在:墨学节用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5 次 更新时间:2016-01-24 20:44

进入专题: 墨学  

刘永在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 子墨子曰:“凡 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节葬。(鲁问)墨子先生出游,墨子的弟子魏越向墨子先生请教:老师如果见到了各个地方的执政者,老师您主要说些什么?墨子先生说,但凡去到一个国家,见到执政者,一定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主要的问题来从事。如果国家贫穷,则要把墨学的节用,节葬思想告诉执政者。由此可见,墨学的节用思想,是墨学政治主张的一部分。


节用,是墨学核心思想之一。节用指不的是建立在以’’本’’为基础上的物尽其用的底线标准原则。所以,在对墨学节用思想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明晰墨学节用所讲的’’本’’是什么。其次,要明晰如何在’’本’’的基础上’’物尽其用’’。只要认知到了这两点,就能够对墨学节用思想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并且符合常识的理解。


一:墨学节用中所讲的’’本’’。


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非攻下)


在非攻篇,墨学对侵略战争的批判:战争最直接的就是造成人的生命的灭亡,与此同时战争又会造成各种财物的巨大消耗。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要依赖于各种财物,所以,各种财物即是人生存及更好生活的—周生之本,即财物资源维持生命生存生活的主要功能。如何更好的使用财物资源,使用这些财物资源要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原则,就是墨学节用所要论述的。所以,在节用篇,墨学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兵,即自保的武器及军事,婚姻生育即生命的延续等等方面来进行阐述。节葬是节用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墨学节用篇首先提出,然后又单独成篇来论述,基于此,对墨学节葬思想,不在本文论述,我将另外行文解析。


1,衣之本,衣服的主要功能。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节用)


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轻且凊,则止。衣服带履便于身。 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辞过)


在墨学里,衣服的’’本’’指的是,轻便,冬暖夏凉,合身舒适,利于各种活动和工作。


2,食之本,食物的主要功能。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节用)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 (辞过)


在墨学里,食物的本指的是维持生命健康生长,促进生理机能。


3,宫室(居所)之本,房子的主要功能。


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 (节用)


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辞过)


‘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公孟)


墨学里,房子的本指的是,遮蔽风寒,阻挡雪霜雨露,阻隔潮湿,分别男女之礼,保护个人隐私。


4,舟车之本,舟车的主要功能。


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节用)


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 (辞过)


在墨学里,以舟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本指的是,用于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交通工具,比如说车用在陆地上,舟船用在江河,所以舟车要完备,坚固,安全舒适,轻快,方便,能承担重多负载,能够到达远处的目的地。


5,兵之本,甲盾的主要功能及军事的主要功能。


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 。 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拆,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此甲之利也。(节用)


墨学中的兵之本指的是,用来自我保护的武器要锋利坚韧,盔甲要轻便利于行动,能阻挡住对身体的伤害。能够抵挡住野兽对人的攻击,能够防御土匪流寇的抢劫。引申到军事上,就是国家要建立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以保护民众和国家。


6,人之本,建立在男女之情基础上的婚姻生育的生命的延续。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援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节用)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民众。 (辞过)


墨学讲的人之本,指的是以人为本。所以,人之本,包括生命,情感,婚姻,生育。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明确认知到,墨学讲的本,指的是以人为本,维持并满足人的生命和更好生活所要的财物资源,和财物资源所具备并为人所利用的主要功能。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墨学所讲的’’本’’有着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墨学讲的本。理由很简单,人要生存,维持生存必须要依赖周生之本。作为生物生理意义上的人,没有谁能离开衣食住行而维持生命,并能够生活的更好。相反,衣食住行的改进完善是人的生活更好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这是基于人的生活的事实,也是常识。所以我一直强调墨学即常识,思考要建立在常识基础之上。违背常识,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二,墨学节用的原则。


如前文所说,墨学节用思想是建立在’’本’’为基础上的,’’物尽其用’’的原则。物尽其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二是不要浪费资源和对资源进行舍本逐末的修饰。三是尽可能的完善资源的功能性,增加开发创造新的资源和资源的数量。墨学节用的这个原则用原文论述为:无不加用而为。不加者去之。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弗为。 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用)


1,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人类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分不开,而且对自然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多,不但数量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正在一天天减少,比如淡水,石油,煤炭,甚至土地和清新的空气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不但造成资源的大幅消耗,同时又导致环境污染的负作用。所以,最大效率的使用资源,是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节用) 最大效率的使用资源,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资源,但是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使用时间,其实也就等于间接增加了资源。比如,一张纸,正面反面都利用,这样一张纸不就等于变成两张纸了么?纸张正面反面都利用,正是对墨学节用思想中物尽其用原则的遵行的一个很小的事例。


在先秦,庄子说,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天下篇) 庄子看到的只是外表,有只认衣裳不认人之嫌。又给墨家门徒定下了一个极为苛刻的入门标准的判断。很难说庄子的这个评判,对墨家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复兴墨学的过程中,我的确受到过有些人引用庄子的评判来对墨学复兴进行攻讦:’’你既然自称墨者,把墨学思想说的那么好并且复兴墨学,好,别的不说,只要你能做到庄子说的, 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 服, 我就相信你是墨者,如果你做不到,你就不是墨者,就别讲什么墨学好,复兴墨学的话!’’面对这样的质问,我心想,这不是无知兼无理取闹么?墨者的标准不是庄子所能定的,我是不是墨者也不用你来做判定承认的。我也不是什么大学教授呢,难道我就不能写论文,做文章了?我既然研究墨学,论述并宣传墨学思想,我当然就是墨者。


庄子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和墨家节用思想。在墨子里有这样一个记载: 子墨子出曹公子而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始吾游于子之门,短 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祭祀鬼神。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于始 也。(鲁问) 墨子推荐他的弟子曹公子到宋国当官,过了几年,曹公子回来看望墨子时说,’’老师,当初我刚刚拜入您门下之时,我的处境很窘迫,衣食很差,并且朝不保夕,更别说祭祀上天和先人了。现在,我家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变得富裕,都是因为从接受老师您的教诲开始的。这个记载,从侧面说明,墨家弟子,并不是必须要穿破蔽简朴,吃的粗陋,也就是说,必须穿什么样的衣服不是衡量墨家门徒的标准。况且在《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明确记载着: 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墨子本人就穿锦衣,或者穿过锦衣,按照庄子的 说法,穿锦衣的墨子难道说就不是墨者了?所以庄子所论,不足为据。如同我说的,庄子有只认衣裳不认人之嫌。墨家不规定,人或者墨家门徒必须穿什么样的衣服,墨家只是讲,穿衣服要注重以衣服的本而已。正所谓,置本不安,无务丰末。本立则道生。


关于穿衣服,儒家的公孟子曾和墨子进行过辩论。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綘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闻之曰:宿善者不祥。请舍忽、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忽、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公孟子戴着礼帽,携带着记事用的板子,身穿儒服来拜见墨子,向墨子请教:君子是穿戴符合君子的服饰然后才有君子的品行呢,还是先有君子的品行再穿戴符合君子的服饰呢?墨子说,品行不在于穿什么样的衣服。公孟子问,怎么知道是如此呢?墨子说,你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越王勾践,他们四个人,穿的衣服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所以我说品行从事不在于穿什么样的衣服。公孟子说,您说的太对了,我听说看到合理的而不学习是不明智的,我现在就摘了帽子,扔掉板子,然后再拜见墨子老师如何?墨子说,你就这样见我就可以,如果你真的扔掉板子,摘了帽子以后再见我,就真的是行在于衣服了。


公孟子即公明高,是曾子的弟子,公孟子尊称墨子为夫子,说明墨子和曾子辈分或年龄相当。也可以间接说明,假设墨子学于儒,也只能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墨子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所以淮南子说墨子学儒而反儒,未必可信。通过公孟子和墨子的对话,墨子明确提出行不在服的主张,由此可见,庄子所论不穿简朴破蔽的衣服,不足以为墨的说法,完全不符合墨家思想。通过这个对话也可以看出,墨子时代的儒生们深得孔子见贤思齐,谦虚好学的熏陶。这一点,在后世的儒生身上再也看不到了。后世的儒生见不得任何批评。


有一段时间,兴起过一股所谓的汉服风。说实话,我读书少,不知道什么是汉服。不过看了网上的照片,基本上就是儒服。穿儒服,我不反对,因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把穿汉服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就成绑架了—不穿汉服就不是汉人,反对汉服就是汉奸。听说一套汉服便宜的也千把块钱,我穷,穿不起。就算买的起,我也不穿,因为那衣服根本就违背衣服之本道。大热天的穿汉服,不是捂痱子嘛。拖地三尺,又肥又大,扛个包,挖个地的,根本就不方便。由此可以看出,不是什么人都能穿汉服。某种级别身份的人才能穿。于是乎,我也对汉服运动提出了个人看法,汉服,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不适合普通人,不适合劳动工作,把汉服上升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更是绑架。而推动汉服运动的似乎是与新儒家有关。既然如此,可以适当的批判汉服运动。因为儒家圣人荀子就批判,正其衣冠,即拿衣服说事的是贱儒。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 (说苑,立言)儒家圣人增子也是穿着破旧的衣服种地。鲁君赐给曾子封地,让曾子置办套新衣服,曾子不同意。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 孔子说,穿破旧的衣服,能和那些穿千金之裘的人在一起,而不觉得自卑的,是子路啊。如果按照前面庄子的标准: 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 服。子路曾子似乎应归入墨者。如果按照汉服运动鼓吹者说的,子路曾子似乎非我族类啊。不过孔子可是明确说过: 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


所以说,墨家讲节用,讲最大效率化的使用资源,衣服只要洗干净,穿着舒服保暖,方便从事,穿破旧一点,没有什么好非议的。至于司马迁说墨家俭而难遵,也是言过其实了。普通民众,谁没几件破旧的衣服,谁没穿过破旧的衣服?尤其是在资源缺少的年代。前面举的纸张的例子,和衣服的例子,都是墨学节用思想的体现。勤俭持家是华夏美德,一直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依然提倡节用,提倡效率最大化,反对浪费。因为,来之不易,造物惟艰。珍惜不浪费,也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2,去无用之费,反对奢侈浪费。


什么是无用之费?无用之费,指的是脱离本,脱离主要功能,脱离实际需要,而增加,修饰的消耗。对于去无用之费,反对浪费的原则,仍然是以周生之本为标准。比如说: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辞过) 历代君王都有大兴土木的恶俗。秦的灭亡,和阿房宫脱不了关系,清的灭亡和颐和园也脱不了关系。 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 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七患) 国家亡败的首先特征之一就是治宫室以观乐。所以,去无用之费,甚至关系到国家存亡。


比如说: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暖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辞过) 衣服之本是用来保护身体的,给衣服镶金挂玉,并不能增加衣服的主要功能。属于舍本求末。这样的舍本求末,会造成怎样的结国呢? 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辞过)过分追求衣服华美,是否会造成国家治理 上的混乱,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对衣服的修饰追求,的确会产生不好了影响。比如在韩非子里的记载: 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外储上) 五素不得一紫,说明仅仅因为颜色就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当今某些人们动辄挂数千甚至过万买个包,除了满足虚荣心,实际上那包的功能未必就比花几百块买的包更实用。满足虚荣心,是浪费的主要原因,比如吃饭: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辞过)我们不反对吃饱吃好吃的有营养,但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必要都去吃,’’不致 珍怪异物 ’’没必要吃饭摆谱,弄一桌子菜,多到看不过来,夹不过来,尝不过来,有的吃几口,有的动都没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也经常发生,请客吃饭,满桌子的饭菜,动不了几筷子,就倒掉。民以食为天,对食物的浪费,简直就是罪过。粒粒皆辛苦。耕种之难,不是没种过地的人所能体会的。


更常见比如,长明灯,长流水。这些是小事,却在不经意间把资源浪费掉了。虽然这些是小事情,做到人走灯灭,不是多难的事,拧紧水龙头也不是难事。之所以没做到,关键是缺乏节用意识。尤其是在使用公家的资源的时候更突出。我们不做道德说教,只是说,这样的小事,每个人只要注意点都能做到,并且能做的更好。关于水,我记得我小时候,村里的池塘,村外的河,常年水满,夏天钓鱼游泳,冬天滑冰,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童年乐趣。如今水没了,现在的孩子也不会游泳了,也无法享受自然乐趣了。种植灌溉都是问题了。荀子说墨子私忧天下过计,事实证明,不是墨子过计,而是荀子目光短浅。因为墨子是建立在爱众世基础上思考而不是只考虑眼前。所以,虽然荀子也讲节用裕民,终究是落了下乘,难望墨子项背。荀子批墨,就像小学生批陈景潤为什么不懂一加一等于二。


不过分追求奢华,不虚荣,不浪费,从身边小事做起,就是对节用思想最好的践行。


3,加用而为,加于民利而加费,即对增加保障的备应进行积极投入。


这是节用思想的第三个原则,简单点说,就是能够增强完善’’本’’的功能和数量质量,就应当去完善。说到这一点,必须要讲一个人,那就是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袁隆平先生堪称当代神农,其对水稻的研究,增加粮食产量,功在千秋。当然,相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也是属于加用而为,加于民利的加费。比如说,农业机械化,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减轻了劳动负担。像这样的加用加费是有利于人的,完全符合墨学节用思想。科技未必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可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墨子被尊为科圣,墨家当然支持科研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加用利民最好的方式方法。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技。周生之本的满足离不开科技。人类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即科技文明的发展。科技,让加用,加利成长可能。我们现在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是科技的结果。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比如说,医药科技,医学水平,让我们减轻,降低或免除疾病的痛苦,延长人的寿命。所以对医药科技的发展,理所当然的要加费。再比如说,交通工具的发展,高铁,动车,大飞机,安全,舒适,方便,速度,承载力大,这些都是对节用所讲的舟车之本的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的到的。


在墨学里,加用而为,加利而加费的原则,除了增加完善’本’之外还包括’’备’’。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故食不可不务也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食者,国之宝也 。 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七患)备,指的是准备,预备的保障。民以食为天。对于人,包括所有生物来说,食物是第一需要,而且是必须的需要。这是自然之理。食物说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需要,所以获取食物,生产食物,是人必须要努力去做到,所以墨子说,力耕则食,不可不疾。努力耕耘,生产并获取食物,是为了充足的保障,以备荒年。 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七患) 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应对自然灾害,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只有平时做好准备,才能应对灾年。所以,不论是国,还是家,都要准备出多年的食物,这就是备。其生财密,即努力生存,其用之节,即节用,当然也就是对节用三个原则的践行。墨学还从国防军事等方面提出了备的重要性: 故备者,国之重也。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 (七患)坚固城防,增加军备,属于加用而为,加利而加费,同样是对节用思想的践行。


通过以上墨学节用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明确的说,墨学节用思想从未过时,并且与时俱进。并且有理由相信,七患和辞过两篇,应当就是节用下篇。作为常识的墨学,或者说,作为墨学的常识怎么会过时呢?虽然庄子,司马迁都批判墨学,批判的有失偏颇,但仍然对墨子和墨学充满赞同和肯定。庄子说,墨子真天下才士,司马迁说, 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三,节用思想还包括哪些。


前文所讲的是节用思想的核心,但节用思想并不仅如此。另外,还包括两个重要的思想。


1,社会分工。


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能够遵天之意,行天之兼政义政的,被人们尊为圣王的古代执政者,根据人们技能的不同,在人们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了节用的规则。社会分工是人类得以更好生活的保证,是文明的象征。人的才能不同,所能从事也不同,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也不能说明其高等或下等。文明社会,总统不比保洁员高等。野蛮社会,等级明确,官大一级压死人。文明社会,执政者是分工的一部分。执政者可以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一点在墨学尚贤篇有专门论述。


2,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和政治伦理。


墨学是讲平等的,讲人皆天臣,执政者与民众不是治与被治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民无仰,则君无养。则明确的说明民众是执政者的衣食父母。执政者使用的所有资源,都来自民众的税收,所以如何使用这些税收,不能执政者说了算,要经过民众同意。 执政者看民众税收所养,理所当然的要忠于民众,所以在节用篇,墨学提出了符合常识的政治伦理: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执政者忠信于民,看着眼熟么?是不是和当代政治伦理的核心完全相同?和儒家的民要忠孝于君是不是完全相反?谁养谁,谁忠于谁,是墨学和儒学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儒墨不可能相用。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统治者要尊儒。


再次说明一下,节用不等于吝啬,也不是抠门,更不是让人必须过只满足温饱的苦日子,而是建立在以本为基础,物尽其用的原则,是常识。有观点认为,墨学反对美的追求,其实不然,墨子明确提出,衣必常暖,然后求丽,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主张,墨学不反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且墨学明确反对过那种不劳作,而贫困的生活。 昔也三代之穷民,…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使身至有饥寒冻馁之忧。(非命)由此可见,恭俭节用与抠门吝啬是两回事。 那些说,墨家强调人们必须要过苦日子的人,显然并没有读过墨学。由此也不难看出,我对墨学节用思想的解读,更符合墨学文本。


再说说节用与经济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刺激消费可以发展经济,这个观点有待商榷。因为消费取决于两个基础,一是有实质性的物的商品,一是要有消费能力。只有满足了这两点,才能产生消费,但是否会发展经济则不可知。有人质疑节用会阻碍经济发展,其实也是没道理的,因为节用,本身就包含了生产和加费,这两个原则,加费,理解成加备而消费,也符合节用思想,比如前面说的城防军备。消费是否会发展经济虽然有待商榷,但节用则可增加财富,提高消费能力。节用其实就是最好的经济。比如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代财经》杂志主编李炜光先生就曾有一篇《节俭也是一种高明的理财》的文章,文章中通过列举实例说明节用是高明的经济之道。而且李先生的文章也充分证明了,墨学节用,为政可倍,非外取地,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的观点 。


最后要说的是,节用是墨学核心思想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更是普世价值。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常识!


    进入专题: 墨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6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