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 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 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 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 故以孝事 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荀子》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
儒家在认统治者当爹的道路上是越走越有理了。比如孟子的杀人论,谁的也不听,察之后再杀人,还把杀人的罪过安到国人身上,好一个民之父母啊。《礼记》就更有趣了,民众喜欢啥,君就喜欢啥,民众厌恶啥,君就厌恶啥,然后就给民众当父母了。荀子呢直接说,爹生娘不养,君又养又教,又给民众当父母。 有儒生辩解说,把统治者当父母,是为了苛责统治者要能够像父母爱儿女一样爱民众,而不是要民众像爱父母一样去孝忠于统治者,这种奇葩怪论,既不符合儒家典集,也不符合历代儒生认君做父,忠孝于统治者的历史事实。试举例如下:
《欧阳修.居士卷四十二》【续思颍诗序〈熙宁三年〉】"此君父廓大度之宽仁,遂万物之所欲,覆载含容养育之恩也。宋神宗想必是天爵之君了?欧阳修,羞不羞呢?儒啊,都是认君做父,忠孝于君父的。
《大学》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儒家的忠孝,怎么看都一个意思呢?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
陈献章-陈白沙《望云图诗序》:故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君与亲一也。 原来忠臣就是孝子,而统治者就是父母。
“天锡皇帝,与天齐寿。登兹太平,无怠永久。【亿载万年,为父为母】。博士臣愈,职是训诂。作为歌诗,以配吉甫。韩愈也认君爹呢。
臣谨按昔皋陶,伊尹之颂汤,【皆臣子至公,面扬君父】,以敷于当代,以播于无穷,夫岂饰哉!”《柳河东集.表庆贺》柳宗元说,当面颂扬君父,难道还用修饰伪饰么?
《佩韦斋辑闻》四卷,宋俞德邻撰:【《礼》:“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于《事君》一章,独言忠而不言孝。忠即所以为孝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是让君像父母一样爱民,还是要民众像孝父母一样孝忠于统治者呢?
还有儒生辩解:儒者忠于天道,而天下行道最易见功者,莫过于君王,以其有位也,故孔子表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后儒有大志者,亦欲为帝王师。然圣人真意,君若行道,则忠君即忠道,君不行道则谏君以道,当忠则忠之,不合则去之,儒者自有定见。
当然,这个辩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 天道是天道,君是君,君就算尊天道,君也是君,儒家只有忠于君,没有忠于天道。甚至连什么是天道,文本都没有。 更可笑的是,儒生们把君遵守天道,臣再忠于君,说成是臣忠于天道。难道君等于天道?忠于天道与君遵行天道与否无关。 君臣各自忠于天道。不等于臣要通过君来忠于天道,尤其是不能把统治者当成父母来孝忠,就等于忠于天道。儒家认统治者当爹,孝忠于统治者的目的是,粉饰和维护统治者的极权专制,换取禄位。此之谓:谋道不谋食。因而,从理论上构建民众只要反对极权专制者的统治,就是无父无君,犯上做乱的乱臣贼子。乃至于是禽兽。所以说,儒家及其学说,是违背华夏传统的心术而已。所以墨子在儒家没有任何名声的时候就批判儒学丧天下,批判儒家 :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淫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非儒》
真正传承华夏传统的是先秦时的墨家和墨学。需要说明的是,华夏传统中,的确是以忠孝治国的。但绝非是像儒家所说的,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让民众把统治者当父母来孝忠。恰恰相反,华夏传统中的忠孝治国,说的是执政者要像孝子孝顺父母一样孝顺民众,还要对民众忠信相联。而墨学则完全的传承了执政者要孝民,要忠信利民的华夏传统。执政者忠信利民,看似是当今民主宪政国家的政治文明,其最早的理论则可以上推到两千年前的墨学。绝大部分人可能会问,这怎么可能?建立在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民众选举执政者的民主宪政,及其执政者要忠信利民的现代的政治伦理,怎么可能出自早已经中绝在两千年前的墨学里?你这是说笑话么?
诚然,我提出这样的说法,的确很难令人认同和信服。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没有读过墨学,或读过墨学而没有读懂。所以,当我提出墨学中所讲的华夏传统忠孝治国的本来含义是:执政者要像孝子孝亲一样爱民众,要忠信于民众时,有人说,你这是杜撰。真是杜撰么?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原文引用出来,幸好,墨学虽然篇目有缺,但墨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思想都保留了下来。
在讲墨学的忠孝治国之前,有必要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墨学讲的孝和忠。孝,简单说就是儿女爱父母。所以墨学兼爱讲: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当然,与之对应的是,虽父之不慈子,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墨学认为,父慈子孝是兼爱的基本形式和目的之一。父母爱儿女和儿女爱父母,是平等关系下的相互的爱。这就是墨学说的兼相爱,而爱无等差。所以儒家孟子批墨学兼爱无父,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为儿女爱父母才是兼爱,如果儿女不兼爱,才是无父。所以兼爱必然爱父母,不爱父母,能说是兼爱么?所以墨者夷之和孟子辩论时说,爱无等差,施由亲始。《墨经》中对孝的解释是: 孝,利亲也。 经说补充: 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 解释一下什么是利: 利,所得而喜也 。在墨学里,孝指的是儿女有能力并能够用自己的能力让父母喜悦高兴,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孝子孝亲,爱父母,在墨学里是怎样论述的呢?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节葬篇》 孝子爱父母,要能够努力工作使家庭富足,要子孙延绵,要家庭和谐。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但仍然要进儿女最大的努力,去按上面的要求去做,不要对父母耍心机,给自己藏私利。爱父母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了。
那么,执政者呢?执政者同样要像孝子爱父母一样爱民众。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巳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节葬篇》
为什么要说,执政者要把民众当父母呢?俗话说,老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稍有常识的人,都能了解,民众缴税养着执政者。儒家搞的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要说,人们是爹生妈不养,统治者又养又教。这是多么违背事实啊。难道在儒家那看来,统治者不但不收税,还在免费养民众?可是孟子分明反对收那么多税呢。
为什么说,这里的’仁者’指的是执政者呢!
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天志篇》
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阻。若此,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非命》墨学认为,以孝治天下,是执政者必举之事,所以执政者要先做到像孝子孝亲一样孝于民众。孝,甚至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合和的重要标准之一。
那么,执政者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尚同上》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尚同中》 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尚同下》
选择贤者立为政长。谁选?当然是民众选,比如,舜,搬到这,民众跟着去,搬到那,民众跟着去。这就是民主选举的根本,即民众认同。当然,古代没有选票,用的是脚投票,大禹更是因为治水有功于民,受到民众认同,选举为天子。 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尚贤中》 选举,连即任的天子都参加。民众认同,即任举,继认接。新的执政者当然要把民众当做衣食父母了。而墨学里讲的天子,三公,诸侯国君,里长,乡长都是政长,即都是执政者。最高执政者之所以被称为天子,是因为,他能够做到顺天之意,上利天中利鬼,下利民,而民誉之为天子。即使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正夫。《大取》天子或者说君,只不过是个称呼而已,以若名也。
既然君是由民众认同选举产生的,民众又是执政者的衣食父母,执政者当然要忠信于民。什么是忠呢?《墨经》 忠,以为利而强低也。 经说补充: 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所以忠的意思是,坚守职责和节操,不要看到有利可图就变得唯利是图 无节操。墨学讲,君惠臣忠。这也是兼爱无等差的一个方面。君臣平等,相爱惠忠。但墨学的忠,不是指臣忠于君。儒家讲忠,都是忠君。而墨学讲忠,没有这样的说法。比如: 鲁阳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 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 景也;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 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 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 此翟之谓忠臣者也。”《鲁问》所以墨学讲的忠臣指的是,不要做像影子和回音那样无所不从的人,而要谏上之过。在《亲士篇》有个对比: 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逼臣,和弗弗之臣。弗弗之臣,就是忠臣。而墨家的高石子,就是忠臣的代表,三朝必进言,言而无行,是以去之。高石子怕自己的做法不妥当,请教墨子,墨子说,如果离开符合道义,被指责,有有什么损害呢?行义,不是为了回避诋毁和追求荣誉。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当然符合道义,老师不是教导说,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其厚么?卫君无道,我当然不能为了爵禄在那苟且混饭吃。墨子对禽子说,这个高石子真是个义人啊。高石子很好的践行了墨家忠的思想:以为利而强低也。上有过则谏之,无道则去之。
前面讲的忠,只是墨学的忠的思想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执政者要忠信于民: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节用》 执政者为什么要忠信于民呢?因为执政者是民众选举产生的。民众选举,其实就是民众授权。所以,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是,民众授权给部分有能力的人,来处理民众之间和社会事务。比如说,一个人委托一个律师,就是授权给律师,律师当然要忠于授权人。比如小区业主委托物业管理小区,就是小区业主授权给物业,物业当然要忠信于业主。所以,国家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有被民众授权才能合理合法,而被授权的执政者当然要忠信于民。这是基本常识。所以我说,华夏传统的忠孝治国,是执政者要像孝子一样忠信于民众。因为民众既是授权人,又是执政者的衣食父母。当今西方民主宪政和政治伦理,虽然未必是源自华夏传统,源自墨学。但是,绝对来自常识。而我一直讲,墨学即常识。建立在人类常识之上的文明,必然是相通的。
新儒家们似乎想在儒学里开出儒家宪政,并且以台湾为例。说那就是儒家开出来的,我认为就是个笑话。台湾的执政者,有谁敢说他是民众的父母,要民众像孝自己的父母一样孝忠于他,还要忠顺不失?台湾的儒家有谁敢鼓吹要民众把执政者当父母孝顺,还要忠顺不失呢?儒家宪政,无异于痴人说梦,试图从儒家开出宪政,是缘木求鱼。不仅仅是方法方式错了,而是从根本上,就走错了路。所以,台湾的例子恰恰证明,只有抛弃儒家思想,接受人类常识,回归华夏传统,才能有民主宪政。才能更符合兼爱共生的目标。而墨学就是华夏传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