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借重伯恩斯坦将美国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观点,推动批判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他将其批判理论从抽象到具体地推向四个“实践”层面,即交往行动、合理论辩、公共讨论和文化。
地处纽约曼哈顿的美国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 University)是美国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重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代批判理论家都在此留下了思想遗产和活动踪迹。新学院大学实至名归地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美国支脉的主要据点之一。
第一代 从左翼传统到美国化分支
新学院大学是美国费边社会主义者于1919年创立的一所私立的、非营利性的大学,是传统的左翼高校。创校的学术骨干是前哥伦比亚大学的进步教授,如查尔斯·比尔德、詹姆斯·哈维·罗宾逊和哲学家约翰·杜威等人。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批判理论家与新学院大学的联系缘于20世纪30年代初启动的流亡大学计划。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新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实行了一项针对欧洲受迫害学者的紧急救援计划,转型为流亡大学。该流亡大学后成为欧洲犹太学者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避难所。1934年,该流亡大学正式采用“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名称(该名称一直保持到2005年,后被重新命名为“社会研究新学院”)。从 1933年到1945年间,共有167名欧洲学者、艺术家(连同他们的家庭)受到了流亡大学的救助。在这些欧洲流亡学者中,曾在新学院大学任教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包括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基希海默等。在新学院大学执教的、其观点与批判理论相接近的德国流亡学者还包括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和汉娜·阿伦特、哲学家汉斯·乔纳斯(Hans Jonas)和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等人。这批流亡学者后来构成了新学院大学的知识分子核心。
然而,严格地说,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在新学院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几经周折后,在所长霍克海默的精心运筹之下,于1933年整体搬迁到与新学院大学同处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当时,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人均在哥大工作。但是,与坚持纯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德国化传统的霍克海默等人有所不同,在新学院工作过的弗洛姆和基希海默等人属于法兰克福学派逐渐美国化的一脉,并在战后留在了美国。他们与赫伯特·马尔库塞、卡尔·魏特福格尔、弗兰茨·纽曼等其他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融入了美国社会科学主流。
正是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国化,使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战后法兰克福学派在北美和欧洲的两翼发展中,美国一翼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其理论成为直接引爆美国20世纪60年代运动乃至整个西方1968年青年造反运动的主要思想导火索。
第二代 美国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相结合
正如新学院大学的学术权威理查德·伯恩斯坦教授指出,新学院大学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巅峰是在20世纪70年代。正是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批判理论家,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传统在新学院大学大放异彩和传承光大。
1969年,哈贝马斯前往纽约新学院大学担任了两年任期的赫斯讲座教授。这是哈贝马斯本人思想、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发生重要转折的一个时期。此前,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1)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的著名理论。同时,他在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教授和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社会学教授期间,认为美国的实用主义是继马克思和基尔凯郭尔之后对黑格尔思想作出的第三次最有创见性的回答,是青年黑格尔主义的激进民主成分之一,足以弥补马克思主义在民主理论上的缺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哈贝马斯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广泛汲取现代哲学思想成果和反思刚刚落幕的1968年西方学生造反运动的基础上,哈贝马斯进一步意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认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必须从源自康德和黑格尔的传统哲学中解放出来,必须消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对立,将经验科学的方法与解释学的方法结合起来。1968年,他发表《认识与人类兴趣》一书,系统地阐释了他的新方法论思想,为后来提出交往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哈贝马斯在新学院大学与理查德·伯恩斯坦教授等人的合作,带动了法兰克福学派在新学院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哈贝马斯本人批判思想的转变。伯恩斯坦教授既是新学院大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哈贝马斯借重伯恩斯坦将美国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观点,推动批判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他将其批判理论从抽象到具体地推向四个“实践”层面,即交往行动、合理论辩、公共讨论和文化。在这四个层面上,哈贝马斯都从皮尔斯、米德和杜威等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那里找到了重要的思想材料。无疑,哈贝马斯的新学院之行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新学院大学工作前后,哈贝马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表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合法性危机》等著作,并最终推出了他的《交往行动理论》。
同时,哈贝马斯也为新学院大学批判理论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全面和巨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哈贝马斯携伯恩斯坦共同参加了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家组织的东西方学者对话活动。他们共同担任了《实践》杂志国际版的撰稿人,并参与每年组织的科尔丘拉夏令学园的国际交流活动。1981年4月,《实践国际(月刊)》在牛津出版,伯恩斯坦与马尔科维奇担任主编。1994 年1月,《实践国际(月刊)》更名为《星座》(Constellations)。目前,该杂志已经成为一份具有广泛批判意义的国际性杂志,由新学院大学组织出版,既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理论阵地之一,也是培养新学院新一代批判理论学者的重要基地。
1979年,哈贝马斯、彼得洛维奇和伯恩斯坦等人共同创办了哲学与社会科学年会。继伯恩斯坦之后,新学院大学杰出的批判理论代表人物安德鲁·阿雷托和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等人先后担任该会议的核心领导组成员。该会议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聚会和对话的国际平台。
在哈贝马斯的新学院之行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新学院大学的所有系科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系统的传播和研究。
第三代 全球化时代对民族国家和超国家层面的思考
目前,伯恩斯坦教授宝刀不老,中生代批判理论学者在新学院大学挑起大梁,年轻的法兰克福学派新秀也成长起来。
新学院大学中生代中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在国际上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有安德鲁·阿雷托和南希·弗雷泽等人。阿雷托不仅是《星座》的主编,发表过大量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专著,同时还是新学院大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杰出的教授。其最著名的著作是与他的夫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教授、美国著名批判理论家简·路易斯·柯亨合著的《公民社会与政治理论》。该书已经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南希·弗雷泽是社会研究新学院当下的政治科学系主任,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关于承认理论的争论而声名大噪。她围绕承认理论提出的关于“反常规正义”的理论框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社会批判理论,体现了批判学派的知识“左”派在全球化时代对民族国家和超国家层面的公平正义的全面思考。
近十余年来美国批判理论的复兴,是与新学院大学的批判理论家的努力分不开的。除上述主要代表人物之外,新学院大学还活跃着许多年轻的批判理论家,伯恩斯坦教授称他们为“批判理论的希望”。
利用实践批判功能积极干预现实
新学院大学的三代批判理论家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美国支脉的学者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基希海默等人干预现实的传统,积极介入了当代反全球化的公民抗议运动和各种类型的新社会运动,发挥了理论的实践批判功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他们还开设了大量涉及各个学科的“资本主义批判”的课程,开展从异化、拜物教、理性化、生活方式、经济危机、消费资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到合法性危机、女性主义、资本主义积累的地理学、世界体系的批判,尤其是重点强调了新资本主义文化与新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生态学批判和金融危机批判。
新学院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保持着多元化的左翼批判传统,故成为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思想大本营。今天新学院大学的批判理论已经不像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学术血统那么“纯正”和那么纯哲学,它进入了更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
【作者简介】周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