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沈从文为什么要编教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7 次 更新时间:2015-11-12 20:46

进入专题: 沈从文   杨振声  

智效民 (进入专栏)  

沈从文是个天份极好的人。他虽然是小学毕业、出身行伍,却在文学创作、大学讲台和考古研究等方面获得的很大成就。相比之下,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编教材的经历,却似乎被人遗忘。

沈从文编教材与杨振声有关。

杨振声是胡适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发表在《新潮》、《现代评论》、《新月》、《大公报》和《国闻周报》等刊物上。杨身材高大,学养深厚,性格温和,作风雅正。他虽然比胡适年长一岁,但是对老师却非常敬重。我曾经在1947年2月3日的《大公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杨振声小记》的短文。该文虽然不长,但其中三件趣闻轶事都非常有趣。

一是杨在青岛大学担任校长时,曾经邀请途经青岛的胡适前来讲演。不料轮船抵达青岛后,因为风浪太大无法靠岸,所以胡适只好发了一份“宛在水中央”的电报。杨接到电报后,立即发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回电。所以该文作者说:两份电报均有典出,可谓“用古恰切,酬客至妙。”

二是杨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是朋友。儿子结婚时,他不以家长自居,而是象普通客人一样前去道贺,令在场佳宾耳目一新。

三是为了研究儿童教育,杨先生曾到北师大实验小学去当老师。他讲故事绘声绘色,做游戏追逐打闹,没有一点儿“师道尊严”的样子。

此外,胡适在一篇文章中说,1933年冬天,他与唐钺、杨振声等人应邀去武汉大学讲演。去了以后,东道主似乎要考考几位学者运用“大众语”的水平,便安排他们与小学校和幼稚园的孩子们见面。胡适说,尽管他在国内是“久经大敌的老将”,在国外也往往博得好评,然而在这次“考试”中却不幸落第。在他看来,孩子们虽然可以听懂他所讲的故事,却不大明白其中含义;相比之下,“只有杨金甫(引者按,杨振声字金甫)说的故事是全体小主人都听得懂,又都喜欢听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第1111页)。难怪那位作者会感慨地说:与杨振声在一起,许多人都有一种“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的感觉。

1930年,杨振声在蔡元培和胡适的推举下,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邀请沈从文和闻一多、梁实秋、张道藩、黄敬思、赵太侔、方令孺、梁启勋等人前来任教。第二年,江青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后曾在青岛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这个经历,与其最后一任丈夫有点相似。后来,杨振声不愿与韩复榘应酬,便辞去校长职务返回北平,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承担了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任务。

杨振声辞职后,沈从文也来到北平参加编写教材的工作。当时他与张兆和订婚不久,因为生活所迫,曾经把结婚戒指典当出去。据张充和女士回忆,杨先生知道这件事以后,不仅马上给沈从文预付了50元薪水,还以兄长的口吻责备道:“人家订婚都送给小姐戒指,哪有还没结婚,就当小姐戒指之理。”张充和是张兆和的妹妹,她的说法应该没错。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振声和沈从文逃离北平来到武汉,住在珞珈山下的一个小独院里。当时萧乾被《大公报》解聘流落到此,于是杨先生便把他收留下来。因为萧乾没有编制,所以杨先生每个月都要自掏腰包给他支付50元薪水。

西南联大成立以后,杨振声担任叙永分校主任,沈从文也应聘前来执教,并继续与杨振声编写教材。据张充和回忆:当时的工作地点是青云街6号,参与这一工作的还有朱自清、张充和、汪和宗三人。杨振声比较忙,不经常来,朱自清每周来一两次。他们的分工是沈从文选编小说,朱自清选编散文,张充和选编散曲并做注释,汪和宗负责抄写工作。

我曾经有这样的疑问:杨振声、沈从文和朱自清既是著名学者,又是第一流的作家,他们在教书之余,为什么要编中小学教材呢?后来才明白,他们之所以这样,除了对教育事业的的深刻理解之外,恐怕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自从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就有一股以反对“全盘西化”为由,全面否定白话文运动的逆流。有人甚至提出要用文言文作为小学教材,以便开历史的倒车。这就是杨振声和沈从文为什么要在北平编中小学教材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尽管杨振声与沈从文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他们在编写中小学生教材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相比之下,如今以垄断教材为手段聚敛钱财者,不仅无耻之尤,而且祸国殃民。

进入 智效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沈从文   杨振声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83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