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线平:技术恐惧源于工作缺乏弹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2 次 更新时间:2015-09-17 15:08

进入专题: 技术恐惧   社会危机  

邓线平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一个说法,机器人会写稿了,而且还写得不错,一般人看不出来。不少媒体人说是机器人今后可能要抢记者的饭碗。有的媒体人士担心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反响较为悲观。如果媒体人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机器人代替,一般的流水线上的工人更有理由担心了,他们的职业更缺乏技术含量,更有被替代性。联想到工业革命早期的卢德运动,工人砸毁机器,只因机器代替了人的工作,使人失业。这是典型的技术恐惧论。

有些技术专家则不以为然,他们主流的观点是:未来机器人将真正具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与人交流、与人互动的能力,演变为人类的高级助手和工具,但即使未来机器人再发达,人的大脑永远都不可能被取代。这种说法也似是而非,机器当然不能代替人脑,但人的工作被机器代替却是现实发生的。如果机器代替人的工作,使人失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技术恐惧永远存在,即使一个人再会思考。

技术本来是提升人的能力的,却带来了恐惧,从早期的卢德运动,到现在的机器人写稿,都如出一辙。从根本上说,技术有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当它的运动轨迹与社会的接受度发生冲突时,导致社会难以接受,这是技术恐惧的要本原因。社会难以接受的技术,强加给社会,必然带来社会的种种不适,例如,失业增加,社会危险增加,社会分裂加剧,等等,这些社会不适引发技术恐惧。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技术是不会带来恐惧的,因为社会可以吸纳技术所引起的改变。拿技术进步引起失业而论,技术进步确实会改变一些工作,甚至使一些工作消失,以前的很多工作随着技术进步而消失,例如,马车作为交通运输的工具现在没有了,相关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技术进步确实能改变人的需求,新时代人们可以坐高铁、飞机去另一个地方,何必选择费时费力的马车呢?

但技术进步在取消一些需求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需求。原因很简单,技术增加了人的感知度,人不坐马车了,乘飞机,坐高铁,与此相关联的,是更多的细微需求,例如,感受要更舒适,旅途中要更多的服务。以前坐马车,途中带水都不方便,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算是成功了。现在要讲究旅途的舒适,一个人乘飞机、坐高铁,中途没有水喝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这些新需求需要新的工作来满足,如果技术进步能带来更多的工作选择,它是不会引发工作恐惧的。打字工作不需要了,可以有更舒适的工作在等着,机器人写稿了,可以有更轻松的工作在等着。新工作不但更舒适,还可能收入更高,原因是技术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社会工作要有弹性,否则,一项工作消失,因为工作缺乏弹性,而使得原来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失业。

工作弹性是从两方面讲的,一是对个人而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项工作没有了,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地方失业了,可以去其他地方就业。个人的能力提升并不是无限的,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精力都有限,在有限的能力和精力之下,能做好一项工作就不错了,否则,表面看学会了很多,实际却什么也做不好。当一个人好不容易做好一份工作时,突然说这项工作被机器代替了,该如何办?

这就需要社会对工作有足够的弹性。对社会而言,工作弹性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允许职业充分流动。一个人可以做很多种工作,但由于职业流动不充分,他也做不了。当一项工作面临被技术代替,由于职业流动不充分,他的其他工作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或者不能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地方工作。技术恐惧由此产生。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在等着他,他会有两种可能去选择新工作,一是新工作比旧工作更有意思,二是旧工作在面对技术冲击时越来越发挥不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社会职业开放式发展。新技术产生,代替人的工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对大众来说是不均衡的,有的人可能受技术代替影响大一些,有些人受技术影响小一些。往往,社会工作开发度是由技术影响小的人决定的。如果社会职业没有足够开放,旧工作消失后,新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产生出来,就会影响到人的工作直至生活。一个人在工作时,生活尚且一般,一旦失去工作,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当前社会,市场已有足够的开放度,人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及不同的职业间流转。但总体而言,职业开放度还有待加强。一是地区开放度,二是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开放度,三是新职业的产生。不同的领域,职业开放度是不一样的,有些职业存在地区限制,有些职业存在行业壁垒,有些职业受到社会开放度的限制而不能产生。就现状而言,一般的体力劳动职业开放度高一些,而一些脑力劳动的职业开放度低一些。机器人写稿,必然向上和向下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需求都要由人的工作来满足。如果新的需求满足不被开放满足,旧职业消失会引发职业不足而使人产生焦虑。

在一个社会中,封闭的目标体系使得社会职业缺乏弹性。新技术在社会所起的作用是自上而下进行利益分配的。封闭的目标体系,意味着该目标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影响工作的开放。纵向上为达到目标,而只专注于某一项工作或技术,当技术代替工作时,封闭目标体系会人为地增加人与人针对具体工作的竞争压力,从而使处于工作的人,或者即将被技术所代替的人都充满压力,由技术所带来的恐惧会倍增。横向上为达到目标,而不断打压相关的冲击目标体系的新工作产生机制。

技术恐惧引发社会危机。只有技术创新不断进行,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如果新技术带来恐惧,它所产生的社会危机是明显的。对于身处工作的人来说,时时感觉到技术的压力,技术所带来的恐惧,他工作的效率必然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下降。当前,工作压力普遍存在,有些领域工作压力特别大,其中就包括记者写稿工作。如果技术压力再加进来,工作压力倍增,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是明显的。

对于那些已经被技术所淘汰的人来说,社会负面效果更加明显。一方面,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工作失去而急剧降低,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很好的保护措施,将引发广泛的民生问题,及增加的社会怨恨。另一方面,他们失业会产生对社会的负面观感,从而可能对社会进行报复行为。这些行为可大可小,不管如何,针对社会的报复都是正常社会所不允许的。国企改革所引发的工人失业,与其说是制度造成的,不如说是由技术代替所造成的。

技术恐惧会引发对技术创新产生打压。对既得利益来说,通过恐惧,维护有利于自己的技术创新,将自身利益固化起来。新技术可能带来更多利益,也可能带来利益的损失。如果能维护现有的利益,既得利益者不会选择去改变现状。而社会对技术的恐惧,恰恰是他们维护既得利益的最好手段。对下层来说,与其面临新技术带来的失业问题,还不如安于现状的被剥削和压迫。

消除技术恐惧,需要开放的社会体系,开放的职业体系,足够弹性的工作。工作弹性足够,工作被技术所代替了,还有其他工作可以做,甚至更多的工作可以做。这个地方不能工作,可以去其他地方。当社会缺乏工作弹性时,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不至于使人在失去工作后,生活没有着落。与此同时,社会的平等机制也很重要。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对新技术有正确的评估,避免由技术所带来的恐惧产生。

    进入专题: 技术恐惧   社会危机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28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