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林: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6 次 更新时间:2015-08-26 00:19

进入专题: 都市化   都市美学  

刘士林 (进入专栏)  


都市美学是一门以“都市化进程”理论为现实背景,以借助马克思哲学、城市社会学、文艺美学等理论建构的“都市文化理论”为学术语境,以当代都市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审美文化及文学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构建的关于都市化进程中主体“愉快不愉快”、“自由不自由”的美学新理论,是如何实现人在都市化进程中心灵解放与精神自由的美学新理论,具有明显的多学科集群研究属性与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


都市化下的新美学理论


在当今世界中,“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国家首位城市”与“国家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性城市群”分别集中了全球、国家或地区主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本,它们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验”的再生产过程,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与此同时,以“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其影响早已超出了经济社会的范畴与一般的文化领域,并深刻地改变了文学、艺术、影视、娱乐等传统的精神生产与消费方式,使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艺术经验、自由体验与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换言之,“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与审美文化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和全新的当代性问题。

回应这一来自现实与理论两方面的挑战,是中国美学实现学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哲学为总方法论与价值立场,以中西相关学术资源与研究为参照,创建一门有中国理论特色和当代世界价值的都市美学理论,可以为中国城市发展和当代人的审美自由追求提供必要的参照与借鉴。


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转型


都市化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审美对象为例,古典美学的主要对象是大自然与乡村,中国古代诗人的田园诗是这方面最典范的创造。现代美学的主要对象是反思、批判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这集中体现在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与现代派文学艺术对现代人类异化困境的深入揭示上。

与此不同,在当代都市社会与生活空间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精神文化消费品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超级市场、广告、模特文化、汽车文化、选秀、景观设计等,即使作为美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与其传统形态相比也发生了很重要的变迁,并具体再现于以物质和肉体消费为中心的大众文化话语与影像上。

在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如何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转型与理论创新是关键。

与以和谐为最高理想的古典美学、以反抗资本主义文明异化为主题的现代美学相比,都市美学更多地与都市人日益膨胀的感性欲望和物质消费冲动纠缠在一起,并在当下经常性地成为传统文化、传统伦理学及传统美学“审判”乃至“辱骂”的对象。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以传统美学资源为背景对当代都市审美现实的“审判”与“辱骂”,二是以“怎么都行”的后现代知识态度对当代都市精神混乱现状的放任自流。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回避了美学对当代都市审美问题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以“都市化进程”为现实背景、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探讨中国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可以说正在变得日益重要与紧迫。具体说来,只有在性质、对象、范围、理论框架、范畴体系、价值理念等基本层面上,对作为中国美学“当代形态与当代问题”的都市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系统的研究,才能为过度娱乐化、欲望化的都市审美活动提供理性的评价观念与认识工具,并实现美学作为人的自由与解放之学的当代意义。

与传统美学和后现代这两种话语及态度截然不同,都市美学的主要理论任务有二。首先,由于主体的想象力与个性在都市社会中正走向越来越严重的异化与沉沦,因而它一个重要的批判任务是如何重新拯救人性中固有的审美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的诗性智慧机能;其次,由于古典美学、现代美学的传统影响及其对都市审美经验的隔膜与敌视,因而它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启蒙任务是如何培养出当代个体生命对都市文化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判断力。


突出特色与理论意义


与传统学科相比,都市美学具有三方面的突出特色。

首先是其跨学科或多学科性。都市美学以马克思的城市社会与文化理论为指导,既认真吸取了城市社会学、都市人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同时也充分借鉴了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研究等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并在都市化进程这一时代背景和都市文化这一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探索诸学科对话与交叉的可能。

其次是其应用性或实践性。当代迅速展开的都市化进程,直接带来了大量新的精神生态与心理问题。在理论上讲,这些都可以称为美学问题,因为美学是关于人心理上“愉快不愉快”、精神上“自由不自由”的学问;在实践上讲,它们又是典型的都市文化问题,是由于人口向城市、大都市的流动与迁徙而产生的。都市美学的主旨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因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或实践性。

最后,都市美学还为传统人文学科实现其当代转型、提升其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试验样本与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经验。长期以来,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一直困扰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的学术研究。都市美学紧紧抓住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并据此相应地调整研究方向、更新学术手段,为传统学科的当代转型特别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从美学角度研究都市社会与文化,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弥补以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为核心的实证科学研究的不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人口、空间等“硬件”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审美精神层面基本没有触及。二是为当下流行的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等都市研究提供基础理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时尚、流行文化等“浅表”层面,很难完成“解释都市现实”、“批判都市存在”以及实现都市人审美生存的理论任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则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进入 刘士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都市化   都市美学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67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京)2010年011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