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操和常:郑欣淼对故宫的执掌与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8 次 更新时间:2015-08-04 13:37

进入专题: 郑欣淼   故宫   故宫学   两岸合作  

余三定 (进入专栏)   操和常  

 

摘要:郑欣淼从2002年10月至2012年1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其间,他主持完成故宫"百年大修";提出并创建"故宫学"这门新学科,在"故宫学"研究中成就卓著;开启海峡两岸故宫及故宫研究的深度合作;有力地推动故宫走向世界。

关键词:郑欣淼;执掌故宫;百年大修;故宫学;两岸合作;走向世界。

 

从1966年的那次景山之行,到二十年后的正式进宫,再到2002年担任第五任故宫掌门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抑或偶然中的必然?在故宫的十年里,他又谱写了怎样的故宫掌门人的传奇故事?

郑欣淼,男,1947年10出生于陕西澄城县,中共党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故宫学"学科创始人。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故宫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从事政策科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鲁迅思想研究;2000年以来,着力于文物、博物馆研究。2003年首倡"故宫学"。先后出版著作14部,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散文等200余篇。

一、执掌故宫

1966年底,还不到20岁的郑欣淼第一次来到北京,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他的目光,然而最让他神往的却是故宫。可惜等他赶到的时候,故宫并没有开门,听说在景山公园可以俯瞰故宫,他便来到了景山。

在蔚蓝的苍穹下,眼前那静默而卧的庞然大物,就如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正向他铺展开来,600年沧桑古老的气息,恢弘大气的形象,一一冲击着他的视觉。他感到了一种难以言明的震撼,以至于久久伫立,默默凝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次景山一行,他已与故宫结下了不解之缘。

20年后,郑欣淼再次来到北京,参加一次有关鲁迅的国际学术会议。这一次,他真正走进了故宫。这里氤氲着古朴的气息,流溢着鲜明的色彩,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明清时代。这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就像一首有序曲、有变奏、有高潮、有华彩的跌荡起伏的的乐章,让郑欣淼再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如果说景山之行,故宫是以大气磅礴的整体形象带给他了视觉上的震撼,那么这次却是以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心灵上的震撼。也许,后来他写的一首诗歌能体现他当时的感受:花柳各争胜,城阙正春喧。沉沉一线中轴,气象逼云天。次第巍峨宫殿,左右堂皇坛庙,辐辏涌波澜。西北五园迹,遐思到邯郸。阪泉血,燕市筑,蓟门烟。几多龙虎拏掷,得意此江山。漫道金元擘划,更叹明清造建,宏构震瀛寰。总是京华好,一脉自绵绵!(《水调歌头》)。

当他的足迹远去的时候,故宫那红墙黄瓦的影子却已悄然落入他心中。而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安排,就在2002年10月10日,他的足迹又踏进了这迷人的故宫。这次,他的身份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是作为一个游客,而是作为故宫掌门人正式入驻故宫。

也许,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种必然。郑欣淼44岁离开陕西,他的前半生都是在陕西这个文物大省中度过的,而他又一直从事着和文化、文物有关的工作,后来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期间,更是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文物古迹,这些无意间为他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做了很好的准备。另外,走进故宫这个巨大的文化和文物宝库,对于痴迷于文化与文物研究的他来说,也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时隔多年,以故宫掌门人的身份再次站在这里,他对故宫又有了更新更深层次的认知。凝视着眼前的一切,他觉得与其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建筑,或者世界文化遗产,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古老而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存在。这个生命以宏大的建筑为躯体,以悠久的华夏文化为灵魂,整整走过了600余个春秋。那些砖瓦、文物、档案等都是它无声的语言,默默描述着华夏5000年文明的演变历程。

面对着这个深沉的生命存在,他觉得犹如面对一位祖先,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仿佛听到了它的呼唤。这呼唤宏大而热切,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就在这呼唤中,他抓住了那个一直没有抓住的东西,没有它生命就不完满,那就是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人生使命。

故宫对于做过多年文化与文物研究的他来说,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这里,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从萌生到发展、到辉煌的文化链。然而,人们对故宫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其文化价值还等待着被深层次地挖掘,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升。此时,郑欣淼暗暗下定了决心,要竭尽全力完成发展故宫的人生使命。

就在这一天,他的命运已经与故宫密不可分。

就在他思考着如何进行这个伟大的使命时,故宫中的一种现象使他感到十分气愤--国宾车辆进入庄严的午门时竟然都是长驱直入,小汽车就像进入自家内院般径直上桥驶过内金水河。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凝结地的不敬,也让这庄严之地失去了应有的氛围。

他立即向有关部门建议:国宾车辆进入午门后必须停下,外宾应当同所有游人一样步行走过内金水河。

当时有关部门回复说:此种做法已是多年形成的惯例,不好取消。

郑欣淼很坚决:如果我们对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都不尊敬,又如何赢得外国人的认可呢?既然这种规定是我们自己制定的,且又不合理,为什么不能取消呢?他一直坚持要求,几经周折,有关部门最后终于统一把这个老惯例取消了。

就在对故宫的一种人性化的尊敬中,郑欣淼正式开启了"故宫生涯"。而在他开启"故宫生涯"之前,曾有一位"不速之客"找到他,和他进行了郑重谈话,并下了特别指示。这次谈话导致他上任第一件事就启动了一个重大工程,那就是"百年大修"。

二、在"百年大修"中重焕生机

2001年11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来到故宫,就故宫大修问题召开办公会议,随后国务院发了《会议纪要》。他对即将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特别指出,到故宫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主持故宫大修。

故宫整体维修是国之大事,历史重任,郑欣淼上任之初立即将故宫大修列入了首要工作议程。这也是形势所需。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侵袭,焕五彩之辉煌的故宫现已不复当年光彩,在那些富丽堂皇的殿堂背后,更多的却是经年未修的古建筑--褪色脱落的油漆彩绘、摇摇欲坠的雕梁画栋、破损不堪的琉璃瓦和积满污垢的汉白玉石,故宫的生机已经明显衰弱,大修势在必行,这也是让其重新焕发生机的最好方法。

上任后不到一个月,在郑欣淼的带领下,故宫开始了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之后,近百年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修缮,被称为"百年大修",工程计划从2002年一直延续到2020年,长达19年,总投资约19亿元。

然而,困难随之而来。由于是故宫成立以来的首次大修,郑欣淼毫无经验可借鉴,无标准可遵循。他只能摸着河头过河,但又不能出差错。故宫作为古建筑,不同一般建筑,修缮错误可以重来,其必须保持建筑的完整与原貌,一旦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另外,故宫作为国内博物馆的"龙头",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备受人们关注,一旦这次大修出现问题,新上任的他将会面临着不小的社会舆论压力。这是对他的一种严峻的考验。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工作与生活的锤炼,他早就锻造了一种迎难而上、沉稳淡定的品质。面对困难,他并没有任何畏难情绪,考虑的只是如何解决问题。深思熟虑后,他首先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这个规划,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内容涵盖了大修工作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在规划的指导下,故宫大修很快进入施工阶段。大修工程采取分阶段修复的方式进行,基本是6年为一个阶段:2003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20年。

开工的前提是先勘测,勘测后依据古建的损毁程度写出修复报告,报北京市和国家两级文物局审批通过后,方正式开工。故宫大修工程是从对武英殿进行修缮试点开始的。武英殿位于太和殿西南方,内金水河畔,落成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

在大修过程中,虽然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管,但郑欣淼还是放心不下,他经常到现场亲自督查,并多次强调大修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在此次对武英殿的大修中,琉璃瓦破损或脱釉严重的都被换掉,此次共换掉约30%,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为了保持文物完整与原貌,他要求,要给每块瓦都编号记录,哪块需要换,哪块不需要,哪块仅仅上釉即可,哪块要连泥坯一起更换,都要记录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错误。并且,所有的琉璃瓦都要有单独的样式,都要手工加工,瓦胎的土料都要来自门头沟。

虽然郑欣淼很想保持古建筑的原状,但现实却不能尽善尽美。比如,新旧琉璃瓦的色彩差,现代化设施与古建筑氛围的不协调等等。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大修工程任务虽然艰巨,但进展很顺利,并且产生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认可。

以前,对于故宫的开放区域只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客流量基本集中在中轴线上,多数游客对此不解,甚至产生了很多误会。而这背后的原因却是故宫的经年未修。现在随着大修,东西两路的开放面积正在逐步扩大,游客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看到更多的古建和文物展览。而在大修工程结束后,故宫总的开放面积将达到总面积的80%以上。

随着大修工作的深入,郑欣淼对故宫的接触也越多,他也越发觉得故宫是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这里拥有150万件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能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藏品中一一得到充分的印证。然而,有一个现象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物被当作资料弃置多年,比如,2万多件清朝皇帝及皇后的书画作品被当作资料保存在库房,那些精致的书版被搁弃在武英殿里。他认为,看文物不能只看市场价值,要重视它的文化内涵。对于这种让文物蒙尘的现象,他感到十分痛惜,因此,迅速将文物清理工作纳入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范畴,开启了历时7年的彻底清理工作,与故宫大修同步进行,

在这次清理过程中,很多一直被视为"资料"的宫廷用品被正式地纳入文物之列,比如,20万件古籍和20万块印书的书版,戏装盔头和靴子。整理完毕后,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统一造册,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百年大修,郑欣淼表示,"故宫人任重道远,保护故宫,其实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故宫的完好存在,就是对未来最深远的意义。"而对于故宫来说,百年大修,无疑是它重新焕发生机的最好方法和机会,然而让它没有料到的是郑欣淼在上任后短短一年内提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如同一颗新星般照亮了故宫发展与学术研究的道路,也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让它有了更大更长远的发展。这门学科就是"故宫学"。

三、故宫学--赋予故宫新的生命

故宫,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古老的宫殿建筑、博物院,但对于郑欣淼这位故宫掌门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认为故宫是有生命的,是一种综合性生命存在。随着对故宫认知的加深,他越发迷上这个神奇的存在,也越发渴望推动它的发展。百年大修与文物清理,可以让故宫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如何延续甚至赋予它新的生命,让其更富有活力和魅力呢?这是郑欣淼希望解决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主持大修和文物清理之余,先后拜访了故宫的老专家,系统地阅读资料,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故宫的研究历史,逐渐明确:故宫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既有收藏保管文物的责任,也有成列展示文物的职能,还有学术研究的任务。有了这个明确的认识,他感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关系到故宫博物院长远发展的大事。这正是他想要找寻的答案。

郑欣淼阅读过关于故宫博物院长达80年的研究资料,但他发现这些研究尚处于自发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性、整体性,故宫研究还需要提升、创新和突破。可是如何实现这点呢?

在苦苦思索中,有一天突然一个灵感闪电般点亮了他的头脑:故宫的研究能不能迈开大步有新的发展,需要明确它的学科地位,重视它的建设。提出故宫学并确定故宫学,必定会使故宫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从整体上提升研究水平,进而推动故宫的发展。而故宫的建筑群与博大收藏为"故宫学"提供了物质载体,累积已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故宫学"提出了重要基础,这些条件让"故宫学"这门学科的确立有了可能性。

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后,他立即开始整理思路,明确概念。2003年10月,在南京博物院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故宫学"这一全新学术理念,此言一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言论,褒贬不一,他打破了各种声音的困扰,下定铁的决心发展故宫学。对于认准了的事情,他从来不会轻易放弃。

2004年,他倡议创办了《故宫学刊》,并担任编委会主任,在第一辑出刊上发表了长达38000字的《故宫学述略》。《故宫学述略》第一次对故宫学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他认为,故宫学不是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也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刻板研究,它直接面对故宫的文物、古建筑、档案、文献、历史文化等,是一门把故宫当作一个文化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在这里,他的两个鲜明而新颖的观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文化整体"与"综合性学科"。

故宫学,故宫学,这个理念野草般在他脑海中疯狂生长延伸,他迅速汲取着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用以锻造"故宫学"大殿,在整合中诞生灵感,在灵感中丰富完善,如此,故宫学逐渐明晰,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他的灵感仿佛怎么也不会枯竭,他的笔怎么样也停不下来,他的相关论文纷至沓来--《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世界》、《故宫宝藏:80载学术研究与文化整理》、《故宫的研究要树立开放的心态》、《当代文艺理论的反思与探索》、《沈从文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人二题)》、《故宫八十年与中国现当代文化》、《故宫博物院八十年》,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大篇幅发表,有多篇还被《新华文摘》等转载。

2005年,在为学科建设笔耕不辍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故宫学要发展,就必须有相关机构作支撑,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故宫博物院陆续成立了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和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等。

同时,他也认识到,科研课题项目对故宫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密切关注国家级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申请工作,获得批准立项的课题数量逐年增多(至2012年,共有270个科研课题项目获得立项,立项课题项目的研究范围多涉及古书画、古器物、明清宫廷历史文化、古籍档案整理和研究、文物保护科技和工艺技术、古建筑保护和研究、历史研究和博物馆管理等各类学科,绝大多数属于故宫学范围)。

另外,他还注重运用社会乃至国际学术力量来推动故宫学。6月,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之际,他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有关历史、考古、文物博物馆、古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就继续推进故宫文化整理和学术研究展开讨论。同年,先后举办了清史研究、中国古建筑研究、《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等4个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年,他进一步完善并传播了故宫学。这一年,故宫开始与北京各大高校联合主办"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约有5000余名学生聆听讲座,扩大了故宫学的传播。"故宫知识书籍也起了很大的传播作用。"郑欣淼说。两岸故宫博物院都出版了大量介绍故宫的知识性读物,北京故宫出版社历年所出达数百种,如"故宫文丛"、"故宫经典"、"紫禁书系"、"收藏故宫"、"你应该知道的故宫"、"清史事典"、"明史事典"、"故宫文化"等系列图书,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一系列工作如同齿轮般相互协调运转着,让故宫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可是,对于郑欣淼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思索着,接下来还要扩大故宫学的社会影响力,让学术界、教育界和文物博物馆行业都能接受故宫学,并彻底设立这门学科科目。

2007年底,故宫博物院举行了首届紫禁城文化论坛,邀请了铁凝、冯骥才、李学勤、刘梦溪、阎崇年和熊召政等参加。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热烈讨论了故宫学,对其大家几乎都持肯定意见。郑欣淼对此次论坛十分满意。同年,在他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与国内多个文物研究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合作,比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

2008年,紫禁城出版社推出了郑欣淼的"故宫系列"丛书四种:《故宫与故宫学》(论文集)、《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专著)、《守望经典:郑欣淼谈故宫》(访谈录)、《紫禁内外》(短文集)。这四部共百多万字的著作呈现了故宫学这门学科比较完整的形态。

同年6月,他制定了两个意义深远的规划--《故宫博物院近期科研规划(2008-2010年)》、《故宫博物院中长期科研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两个规划进一步显示了故宫学由自发到自觉阶段的转变。

这两个规划都树立了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2008年到2010年(近期)故宫博物院的科研发展目标是:强化博物院的社会功能,将其建设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馆,树立新型的世界级博物馆的目标。理顺科研管理工作,进入有序的发展状态,初步完善学术布局工作,为今后打造良好的学术基础和政策基础。以故宫学统领博物院明清宫廷历史文化、文物典籍等领域里的研究实力,支撑起"五大学术支柱"(博物馆学和故宫学研究、不可移动类文物即古建筑等保护与研究、文物鉴定与研究、明清宫廷史研究、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应用研究)。

2011年至2020年(中长期)科研发展目标是:在这十年里,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要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文物展览和现代科技应用的水平领先或接近国际大博物馆,向国际一流博物馆迈进一大步。以故宫学统领博物院明清宫廷历史文化、文物典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均衡发展博物院的五大学术领域(博物馆学和故宫学研究、不可移动类文物即古建筑等研究与保护、文物鉴定与研究、明清宫廷史、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各个非建制性学术中心的国际平台作用。将科学发展观深入到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使我院的研究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余三定郑欣淼:故宫研究的新阶段--郑欣淼先生访谈录)

拿着这两份沉甸甸的规划,郑欣淼对故宫博物院未来的发展有了明晰的发展方向。回顾着故宫学的发展历程,郑欣淼总觉得故宫学的发展力量还不够完善,那就是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

一门学科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入教育领域。郑欣淼所设想的是:与高等院校合作,设立故宫学科目,培养故宫学专业人才,让故宫学延续下去。

快速行动,一直是他的行事风格。他迅速组织相关力量,在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国内各高等院校对于故宫学也给予了积极响应和支持。2011年5月份,郑欣淼所愿望的情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2011年5月9日上午,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故宫学"作为学术概念提出以来,国内高校第一个以故宫学命名的研究机构,2012年起,浙大要开始招收故宫学方向的研究生。

中心成立仪式上,郑欣淼与副院长李文儒等6位故宫博物院的资深专家被聘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同时,他和浙大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曦出任浙大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余辉、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锦炎出任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方闻等在成立仪式上致辞。

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这是故宫学首次进入研究生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故宫学已走向成熟。

从提出到逐渐发展成熟,故宫学已经走过了数个年头,郑欣淼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故宫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自从他提出故宫学后,一些散落四海的清宫旧藏逐渐回归了故宫。对于这个现象,郑欣淼解释说,"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余三定郑欣淼:故宫研究的新阶段--郑欣淼先生访谈录》)

在故宫学的影响下,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逐步深化,更加自觉地对故宫进行全面的保护。如对文物概念的认识,从具体的"文物"拓宽到一切历史文化遗存,从可移动文物拓展到不可移动的古建筑,从有形文化遗产拓展到无形文化遗产的延伸,从保护文物本体到同时重视保护它的环境等。尤其将"文化遗产"观念巧妙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以文物与其存在的环境密不可分的观念,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和以责任心的态度看待故宫保护。在故宫学的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制定了《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文物清理工作规划》,启动了彻底清理藏品的工作。对原来认为是"资料"的10万多件藏品予以重新鉴别定级,对由于历史原因重视不够的大量宫廷遗存给以新的认识。

故宫学的提出,促使故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受到了重视,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工艺技术。"它们一方面以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建筑物中,一方面以手艺的形态,通过工匠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故宫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和施工队伍,涌现过一批古建大家和专门工艺人才。最近的故宫大规模维修,进行全过程跟踪影像记录,实行'师承制',就是为了使古建筑技术薪火相传。"郑欣淼在一次专访中说道(《余三定郑欣淼:故宫研究的新阶段--郑欣淼先生访谈录》)。书画装裱等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也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传统工艺和书画装裱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故宫学的影响下,人们对故宫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故宫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深层次挖掘,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故宫整体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宫学赋予了故宫新的生命"。就在研究与发展故宫学期间,郑欣淼不得不触及到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合作,否则,故宫学就不能完善;提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也就不得不提到那次"破冰之旅",否则就没有后来的"两岸深度合作"。

四、开启两岸深度合作

2009年2月14日,这是值得故宫博物院发展史记载的日子。这一天,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抵达北京,开始了对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期四天的访问。这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第一次相聚,打破了两岸故宫60年的隔膜,被称为"破冰之旅"。

2月15日下午,两岸故宫博物院正式会谈,研讨切实可行的院对院实质交流项目,并针对台北即将进行的雍正展、学术研讨会与《龙藏经》出版进行务实协商。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形成了8项共识(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建立展览交流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出版品互赠机制;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机制;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文化创意产品交流机制)。

"这是可喜的成果,但亦非易事。首先要求的是诚意,是否真的想开展两个故宫的交流。现在双方都是真心实意。"郑欣淼后来回忆说。(《郑欣淼:我所经历的两岸故宫交流》)

半个月后,3月1日至4日,郑欣淼率领十人访问团回访台北故宫,这是60年来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首次正式互访。双方进行实质性合作达成8项共识。这次正式回访,为隔绝了60年后两岸故宫的深度交流合作打开了闸门。

8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视频连线,共同宣布在10月份至2010年1月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10月6日,郑欣淼如约来到台北故宫,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揭幕。这个大展是从南迁之后文物分开60年来第一次联合展览。北京故宫博物院赴台参展文物共计37件套,其中,书画类21件,器物类12件,宫廷类4件,一级品7件。其中的精品甚至孤品,如雍正帝朝服像、"为君难"玺、泥塑雍正像等,均为本次大展的亮点。

此次"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合办意义重大,标志着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两岸故宫博物院又在台北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通过此次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合作,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已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两岸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情拥抱。在台湾和回到北京的这短短几天内,我能感受到这样的交流已在两岸民众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郑欣淼从台湾回到北京后,颇为感慨。

2009年的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正式交流合作,为以后的合作发展揭开了帷幕,可谓意义重大。然而,在这之前郑欣淼就已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或相关人士进行了一些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几件事让他记忆十分深刻。

时间要回到2004年。那年5月,石守谦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8月10日,郑欣淼收到一封他的传真信函,表达了继续推进两院研究、交流活动的愿望,并推荐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陈韵如来京拜访、考察。他于次日复函,再度向石守谦道贺,并表示对所介绍的陈韵如前来考察研究一事,故宫博物院将热情接待。复函中他又重申借2015年故宫建院80周年之机,加强交流甚至促进合作展览之愿望。

"窃以为,这两封信在两岸故宫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两位院长的似乎寻常的问候及述说中,反映了两个故宫交流的必然性和当事人的愿望。这是历史的潮流。"郑欣淼对此事有着自己的看法。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也是大丰收之年,这一年,故宫博物院上下洋溢着欢快。其中,在两岸故宫交流方面,有些事对于郑欣淼来说,显得难以忘怀。

这一年的4月28日下午,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携夫人一行来故宫参观。他与胡锦涛的会面,对于两岸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

连战一行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由郑欣淼亲自陪同讲解。正在为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之事感到烦恼的郑欣淼,在此次陪同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希望能借此机会促进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

连战一行走过午门,首先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并在这一宏伟古建筑前合影留念。他们重点参观了中轴线的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连战一行边参观边感慨,那承载了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故宫博物院给他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连战在乾清宫前题写了一幅对联,上联为"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下联为"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横批为"继往开来"。这幅对联也许寄予着连战的一些感慨与想法,或许是一种希望。郑欣淼代表故宫向连战赠送了仿制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和《故宫珍宝》、《故宫钟表》两本书籍。

同年9月25日,台湾著名学者、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陪同下来到故宫,参观了武英殿的《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以及太和殿、景仁宫和钟表馆。郑欣淼曾在凤凰卫视上看到李敖讲过,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于是,他特意介绍了北京故宫的藏品状况。故宫藏品的天文数字让李敖感到了震撼,李敖对自己的所说连声表示"忏悔",并表示要把他收藏的一幅字捐献给故宫。几个月后,刘长乐将李敖捐献的乾隆书法带到了故宫。

"我们始终认为,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不只是两个博物院的事,需要两岸同胞的参与、推动;而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增进两岸的了解,促进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重视一切与台湾文化交流有关的活动。"对于那些交流活动,郑欣淼觉得很有价值,并积极倡导。

时间再次回到2009年,这一年,也许是两岸故宫打破了隔膜,也许是故宫学"学术归宿"的影响,台湾的一些文物陆续被"捐献"到故宫。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

那志良先生保存与搜集的文物南迁史料由后人赠予北京故宫。那志良1925年1月进入故宫参加文物清点,尔后一直服务于故宫,曾随文物南迁,并随文物迁台,堪称故宫文物的守护者、故宫发展史的见证者以及故宫文物知识的传播者,著有《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书。那志良保存的文物南迁史料,包括文书、印章、照片、书法、勋章等共计150件,由其儿媳王淑芳女士捐献。这批史料很珍贵。台湾已故知名人士马寿华先生的《竹石大中堂》、《秋江孤帆》指画、《行书白香山诗》三件作品,由其后人捐给北京故宫收藏。此外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周澄、何怀硕、江明贤等也向北京故宫捐赠了新作精品。

同年,台湾对故宫学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首次从这年秋季起,开设"故宫学概论"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正式学分。这开启了台湾高校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先河,也让故宫学这门学科在台湾扎下了根。

2010年对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来说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这些系列重要纪念日之中,郑欣淼想起了那段壮烈的历史。

1933年初岁,为躲避抗战烽火,保障国家文物免遭损失,故宫博物院经理事会商议协定,将重要文物迁地储藏。2月5日夜,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从神武门广场起运,而后,19557箱文物也离开了故宫,从此,守护北京故宫文物的故宫人开始了长达15年的文物大迁徙。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60多万件文物中,有50多万件都是南迁文物。他们一路南迁、西迁、东迁及北归,渡长江、翻秦岭、过巴山,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舍身护宝。这是一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品迁徙之路,故宫人称之为"文物南迁路"。

在南迁文物中,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故宫博物院历代文物珍品,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尤其还包括当时国内发现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五代刻本,国内最古老的石刻"岐阳石鼓"。这些都是重量级国宝。1945年,抗战胜利,珍贵文物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却有了"一宫两院"的格局(一个故宫,两个故宫博物院),开始了隔海相望之路。

那次故宫文物大迁移,是故宫人在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环境下创造的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壮举。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郑欣淼从那段历史中找到了灵感--来一次"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追寻老故宫人的足迹,感受昔日文物南迁之路的艰难历程,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和故宫人舍身守护国宝的奉献精神,追溯两岸故宫同根同源、母子相连的历史,开创守护和传播故宫文化的新未来。

2010年6月份,郑欣淼率先提出了那个倡议,并告知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他们热烈响应说,"我们一起走吧!"

6月4日,近40人的考察组在南京会合。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17人,台北故宫博物院10人,南京博物院7人。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70年来第一次对南迁路线进行系统的考察,他们为活动议定了一个主题:"温故知新"。

当年的南迁路,包括"南迁、西进、东归和北返"数条路线。文物从北京出发,前往南京,转至上海,再回到南京,然后分为南北中三路,分别到达贵阳、重庆等地,最后集中在四川的乐山和峨嵋地区。抗战胜利后,文物留在南京,直到1948年一批文物到达台湾,一批留在了南京,大部分文物重返北京。

此次考察活动没有走完南迁路全程,但基本是沿着当年的路线走下来的。两岸故宫人同一天到达南京,南京是文物南迁的第一站,自然也是他们重走的第一站。

郑欣淼见到了老朋友庄灵,他是"南迁"的后人,也是台北故宫派来的成员之一。他见证了文物南迁的历史。

庄灵的父亲庄严曾参与了故宫博物院的创立,后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也是第一批故宫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从1934年开始,庄严就带着家眷一起护送故宫文物南行。四年后,到达贵州时,庄灵出生了,随后庄灵与60余箱故宫文物一起一路南行,最后抵达台湾。

从南京到贵阳,他们首先去了华严洞。面对着四十米高的华严洞,郑欣淼一时感概不已。1937年,为避免日军飞机轰炸,当年故宫南迁文物中挑选出的八十余箱精品从英国展览归国后,几经转折,直到1938年1月运抵贵阳,放至贵州安顺县的华严洞储存,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

对于华严洞,庄灵是最熟悉的,庄灵就曾给郑欣淼讲过这样一段经历:"贵州安顺和那里的华严洞成为我童年最早的记忆。每逢假日,父亲常会带着哥哥和我到华严洞去玩。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和故宫同仁常会开箱,把容易受潮的字画取出来,在广场上摊开晾晒,我们就在一旁好奇地观看。"

由于地形隐蔽,有数千平方米的大型洞厅,华严当年被选作理想的藏宝之地。如果没有那些亲自守护这批文物的故宫人的透露,世人谁也不会知晓这华严洞中曾藏有唐寅的《山路松声》、马和之的《闲忙图》等珍品,如今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从南京出发到贵州,再到宝鸡,过秦岭到四川,考察团先后考察了4省8市,探寻了37个重要的故宫文物存放地点,寻找了当年部分运输路线,串联起了当年的行走足迹。

一路走来,考察组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寻访到了一些以前的文物存放点。其中,"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陈列馆"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抗战期间,在四川的安谷乡,有一批故宫南迁文物存放在这里达7年之久。这是三批西迁文物中存放最多的一个地方,共放了九千多箱,除了故宫的文物,还有代管的国子监、颐和园的文物。当地的一个叫王连生的农民企业家用几年时间找到了当年国民政府颁发给乐山的文物存放地--安谷乡几个祠堂的"功侔鲁壁"匾,并征集到与当年文物存放有关的资料,办起了"故宫文物南迁乐山史料陈列馆"。

"重走故宫南迁路,重新考证了那段历史,并发现了过去史料中未提及的珍贵片断。"郑欣淼十分感慨。当年的国宝在这里一放就是6年,其间还参加过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在史料中却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在重走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结束后,郑欣淼总结道:"实际在今天重新考证这段历史,可以感受到即使在战乱时期,战火丝毫没有泯灭人们对国宝的热情。特别是在贵阳举办的文物大展期间,观众纷至沓来,不少人把能够看到国宝当作一件幸事。尽管这是国宝南迁中颠沛流离的插曲,但如同当时民众的一种说法,如果不是由于文物南迁避寇,许多人可能永远无缘这些国宝。同时,与国宝相遇的经历甚至可能影响了有些人的一生。"

在两岸故宫重走南迁路的同时,郑欣淼又提倡交流研究早期故宫博物院院史。他说:"早期故宫博物院院史是两岸故宫的根,是共同走过的路,也是共同的财富,对故宫博物院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的提倡很快得到响应。2010年北京故宫举办"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台北故宫提供院史档案228件。台北故宫2011年举办"院史留真展",北京故宫提供了1949年前的院史档案资料8卷111页以及历史照片23张。

同年11月2日,两岸故宫举行了视频会议,对未来的合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两院在文物影像互惠、展览交流、两院人员互访、出版物互赠及合作出版、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学术研讨会交流、文化产品交流、专业学术课题共同研究等领域中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合作。

一个故宫,却有两个博物院,分隔两地,这是一种无奈,但是距离永远不能斩断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关系,两岸故宫,在数代故宫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破了60年的隔膜,实现了正式交流合作,有力推动了故宫博物院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故宫学的研究与发展,为故宫走向世界这个恢弘的舞台作了准备。

五、走向世界

故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故宫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有一席之地。郑欣淼一直这么认为。他希望能提升故宫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这也是他的人生使命。

自上任以来,随着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了解深入,郑欣淼就觉得故宫博物院足以媲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公认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从衡量标准来说这是一个事实。博物馆之间的衡量标准有几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观众数量,一个是藏品,还有博物馆本身的面积。而北京故宫在这三方面应该当之无愧都是处在世界级大博物馆的前列。

藏品方面,故宫博物院有180余万件(套),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约800万件,大都会博物馆现有藏品超过200万件,卢浮宫在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约40余万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270万件。面积方面,大英博物馆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法国卢浮宫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大都会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而故宫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远超其他博物馆。观众人数方面,故宫的年观众人数达千万,黄金周时,一天的参观人数就达10余万人,并且还按照每年10%数量的递增,这是其他博物馆无法相比的。除了这三个方面外,故宫还具有其他世界级博物馆所没有的特点。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无论在其历史之悠久、典藏之丰富、建筑之宏伟,还是其背景之深厚、内涵之深刻、价值之巨大等方面,其他博物馆都难以与之比肩。

既然故宫博物院具有如此之优势,那么其必然在世界博物馆之林中排在前列了?甚至可以为"世界第五大博物馆"。然而,让郑欣淼不解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国际知名度并不高。这让他十分难以接受。

究根问底,让问题水落石出。这是郑欣淼一贯的作风。为了释惑,更为了提升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他决定到各个世界级博物馆了解情况。

他到各大博物馆参访之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博物馆竟然不了解故宫,有的甚至认为故宫只是一个旅游景点。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郑欣淼有了打算:要与国外博物馆进行交流往来,让他们了解故宫,并在此基础上原意与故宫开展合作。他决定要让故宫"迎进来,走出去"。

通过多方面努力,2005年,郑欣淼的"迎进来,走出去"故宫发展战略迈出了一大步。这一年,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签署了第一份两馆合作协议。此次合作,为故宫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随后一年,故宫博物院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认可,先后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众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啜饮着成功的喜悦,郑欣淼并没有丝毫松懈,他头脑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与世界诸多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关系能否持续就要看故宫博物院能否得到对方的充分信任。因此,他十分重视二年后《卢浮宫o拿破仑一世》展览的合作。他将其视为一件大事,着手准备。

2008年5月份,根据协议,卢浮宫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卢浮宫o拿破仑一世》展览。"拿破仑一世"展览共展出绘画、雕塑、陶瓷、家具等文物100件(套),集中表现了有关拿破仑以及拿破仑时期卢浮宫的文物珍藏。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充分准备,此次展览十分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卢浮宫博物馆对此次展览也十分满意,对故宫博物院的实力充满了信心,接着,将"拿破仑一世"展的交换展览、"重扉轻启"展的筹备工作提上了日程。

通过这次成功的首次中外合作,郑欣淼信心大振,他坚信,接下来,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多。在这大好形势下,郑欣淼意识到,应该要作一份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了,这个规划应该包括故宫学的发展及提升故宫博物院国际影响力与地位的内容。于是他着手制定了两个意义深远的规划--《故宫博物院近期科研规划(2008-2010年)》、《故宫博物院中长期科研规划纲要(2011-2020年)》。在规划中,他确立了"将故宫发展为新型的世界级博物院"的目标。

就在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年后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关系。

2010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支持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故宫与卢浮宫在爱丽舍宫签署2011至2015年合作协议。在协议中唯一一个涉及文化领域的中法合作项目便是"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览",胡锦涛主席和萨科齐总统共同担任展览的"监护人"。胡锦涛主席在签字仪式之前与萨科齐总统举行的会谈中特别强调:"支持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当第一时间听闻这个喜讯时,郑欣淼十分激动,他没有想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竟然对故宫博物院事业给予了如此大的重视与支持。由于两国元首的参与,这场展览的意义就变得更为深远起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郑欣淼下了死命令。

2011年9月26日,故宫博物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举办了"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览"。

当天,郑欣淼与法国文化部部长密特朗、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耶特、副院长王亚民等数百名中法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式活动。由陈东升、刘长乐、万捷理事等组成的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代表团嘉宾也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活动。中国及国外各家知名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此次展览,郑欣淼与相关人员进行了精心策划,具有很大的创意。首先,展览的法语名称为"卢浮宫迎接紫禁城--中国皇帝和法国国王",这是一种对比,连接与交融,巧妙地将两个博物馆、两个统治者结合了起来,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其次,展览不在卢浮宫惯常的临时展览区域举办,而是穿插在卢浮宫藏品之中,主要集中在叙利馆、中世纪城壕遗址和黎塞留馆。展览期间,卢浮宫音像放映厅还播放了昆曲《牡丹亭》和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拍摄的历史题材影片。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同环境的交叠,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氛围,和合成一种震撼的效果。现场人潮涌动,国外的观众在这种环境氛围内,被故宫参展的那些精妙绝伦、充满神韵的文物深深吸引了。

展览通过以物证史的方式向观众讲述紫禁城的故事。展示宫廷政务、礼仪制度,再现往昔以宫廷为中心的国家政务活动;展示明清两代帝后和宫廷画家的书画作品,同时将画中的历代皇家收藏品点缀其间;展示非正式场合下的宫廷生活情景,主要为各类生活场景和器具。场中一座以1:350比例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沙盘别具特色,形象地展现了明清皇宫整体建筑布局,配以建筑构件文物,介绍紫禁城的建筑艺术。展出文物130件(组),共计155件,其中一级文物22件。文物种类包括在北京建都的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青铜器、印玺、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书画、服饰、家具、建筑构件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故宫的魅力。

看着众人的表情,郑欣淼感到很自豪,发自内心地为故宫感到自豪。同时,他更加坚定了助推故宫走向世界的决心。

这次展览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第一次在卢浮宫这一西方最主流的古典文明的核心地带高水准、大规模展示中华文明遗产,这也打破了中国文物在巴黎展出时只能在吉美博物馆等东方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惯例。这也标志着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一个迁跃。

在展览期间,郑欣淼十分感慨,"虽然中国属于东方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多方面的差别,但是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人类的创造是一致的,所以好的艺术品都是乐意被接受的。"

密特朗部长对故宫和卢浮宫间成功的合作表示祝贺,"这次活动再次证明了中法之间的友谊和双方深入的文化交流。中法艺术的碰撞让人感到,尽管两国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的思想却十分相近。"鲁瓦雷特主席对卢浮宫与故宫再次合作感到满意,并希望双方在互办展览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

回到北京时,郑欣淼的思绪还停留在展览中,他内心充满了喜悦。虽然提升故宫博物院国际影响力与地位的使命重大,任务繁重,但每次看到工作有所进展与收获,他就感到那些辛劳一消而散。仔细盘算,自2005年至2011年,收颇丰。期间,故宫博物院举办和参加的各类涉外展览共计80起,其中引进展14起、出境展66起。故宫先后同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多家世界级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其中大部分博物馆实现了互换展览或专业人员互访以及项目交流等活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陪同了美国总统等世界重要人物参观了故宫。这些都是故宫"迎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他的思绪不由地飘到了2009年11月17日的那个下午。

那天,天朗气清,庞大的故宫在高远的苍穹下显得庄严肃穆。下午2点10分,身穿褐色皮夹克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从位于天安门广场北面的午门,走进故宫。

在郑欣淼的陪同下,奥巴马踏上了汉白玉铺成的御道。此时,郑欣淼心里起了一些波澜,他想起了关于37年前的那个历史记载--1972年2月25日,故宫博物院从"文革"中恢复开放的第二天,对中国实现"破冰之旅"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从午门走进了故宫。

两人一路行走,气氛很和谐。郑欣淼的步伐很沉稳。在文物与文化研究中沉浸多载的他,灵魂深处早就散发着一种古朴大气、温文尔雅的气息,此时他以这承载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宫殿为背景,以故宫掌门人的身份行走着,走得很踏实、稳重和淡定。

奥巴马对历史悠久、充满神韵的故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时停下来欣赏和询问。一走进太和殿,他就指着匾额上书写的"建极绥猷"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郑欣淼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统治者要以人为本,治理好国家,对人民负责。"

奥巴马又问:"这个宫殿是木制的?"郑欣淼回答:"是的,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体木构殿宇。明清两代的重大典礼,如皇帝即位、诞辰日以及春节、冬至等节日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郑欣淼还向奥巴马介绍了故宫的大修和文物清理情况。

走到保和殿外一块巨大的石雕前奥巴马停了下来,他对中国的图腾产生了兴趣。

"这是故宫最大的石雕,长16余米、宽3米多,上有流云衬托的9条蟠龙和升龙。"郑欣淼见奥巴马走上前细细端详,便随之介绍道。

奥巴马还游览了以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游玩为主要功能的"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延和门外的留言桌前,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三行小字:

"感谢你们给我这次精彩的故宫之旅。故宫的确是雄伟壮丽,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长盛不衰的见证。贝拉克o奥巴马2009年11月17日。"

作为留念,郑欣淼向奥巴马赠送了一幅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工笔重彩画复制品,图上绘着一片和谐美好的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

在诸多画作中郑欣淼为什么要送这幅?事后,有人心生好奇,并加以猜测。也许是"破茧成蝶"之意,或象征着故宫的脱变升华,或象征着中国历经过去的苦难迎来了今天的盛世天下,抑或寄予了世界和平和谐的愿望。

"参观到访国的名胜古迹,体现了一位领导人对这个国家文化的尊重。"奥巴马此次亚洲四国之行,只在中国安排了参观游览项目,美联社就此给予了这样的评论。

郑欣淼除了注重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交流合作,提升故宫国际影响力和地位的活动外,还注重与国际力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为天下公器。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全世界。"他一直提倡,故宫学研究不只是两个故宫博物院以及有故宫藏品的机构与个人的事,而是全世界学界的共同事业。为此他极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多方面合作。故宫博物院采用了多种形式与国际学术力量进行故宫学研究合作:或是聘用国外专家到故宫博物院作特邀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或是对与故宫学有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或是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合作举办有关故宫文物的展览和专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或与国外有关学术机构合作进行某项专题研究。另外,还积极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大学进行合作。

就在郑欣淼为故宫搭建世界舞台,助推故宫博物院提升了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时,一个特殊的宣布来临了,那就是:解聘宣布。此时,他究竟往何处去?发展故宫与故宫学的使命是中断还是延续?

六、延续……

2012年1月10日上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故宫博物院中层会议上宣布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原院长郑欣淼卸任。

在会议上,郑欣淼情绪有些激动。作为故宫掌门人,深伴故宫达10年,这其中的情感难以言喻。10年来,他为故宫竭心尽力,几乎付出了所有,从百年大修、七年的文物清理到故宫学的提出与发展,从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到提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等等,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也是一段充满了成就与辛酸的历程。而现在,他就要离开这里。

虽然有些不舍,有些难以言明的情绪,但他明白,就像两岸故宫,虽然分隔两地,但一脉相承、骨肉相连的关系永远也不会隔断,他与故宫亦是如此。接下来,他还会延续自己的使命,继续为故宫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他在诗中所言:"碌碌营营共鼓吹,几多风雨自家知。感君盛意三杯酒,退食应非袖手时。"

卸下故宫掌门人的担子,郑欣淼在陟山门街上一处小院安顿下来,这里正对故宫的大高玄殿。此时,没有管理事务的束缚,他终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故宫研究,并陆续著述出版了《故宫学概论》《故宫答问》《故宫识珍》《故宫纪事》等四本著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如《多维视阈中的故宫学》(《华中师大学报》2014年第5期刊载,《新华文摘》2014年第23期转载)。身兼紫禁城学会会长、故宫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他,也会经常现身于与故宫相关的各类活动中。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3年,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决定成立故宫研究院,并聘用郑欣淼为院长。10月23日,故宫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等出席。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文博单位和高等院校,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为故宫研究院的成立发来贺信贺电。

成立故宫研究院的目的在于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此次配合故宫研究院的成立,故宫还新成立了古文献研究所和明清档案研究所,形成了故宫研究院"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的格局,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故宫博物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此外,故宫已于2013年7月获准成立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我国首次在文物博物馆系统设博士后工作站,不仅将促进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及其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为今后文博系统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故宫研究院的成立,是故宫学研究催化的结果,反过来对故宫学的普及与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故宫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成立研究院的意义作了说明,"使原本分散的、专业方向单一的研究机构集合起来,形成合力;又根据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发展和科研需求,创建了新的科研机构,有利于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体系的合理规划,有利于研究力量的加强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产生高水平的综合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述了研究院的特殊之处,"故宫研究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学术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措施,可以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研究、科技保护、陈列展览、服务观众、文化传播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服务。"

根据规划,故宫研究院要力争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其中包括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出站人员等,初步完成具有理论体系的学术建设。在实践上,以灵活可行的人事制度吸纳学术人才,形成学术梯队,启动和完成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提升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界的学术声誉,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学术联系,使故宫博物院的综合研究能力可与重点高校比肩,走在国内的前列,引起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关注和参与。

郑欣淼上任后,倍感责任重大。在单霁翔院长的指导与支持下,他按照规划,带领研究院全体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2014年2月25日,故宫研究院发布了11项科研与出版项目,其中包括与港台地区以及在京文物博物馆单位的合作项目,且许多研究工作在学术界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对今后文物博物馆从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同年秋天,南开大学在国内率先招收了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方向博士生,故宫学这一新兴学科有了最高学位的攻读者。十余年的辛勤付出,浇灌出了喜悦之花,郑欣淼为此感到很高兴,"希望这些学生经过正规而严格的学术训练,能够真正加入这个'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研究。"

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助浙江大学成立故宫学研究中心,与南开大学合作成立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大等院校招收故宫学方向的研究生,与北京工业大学在文物保护科技方面进行合作等。同时,在陶瓷、藏传佛教以及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中,积极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一些大学进行合作,此时,也都获得了喜人的成果。

"是时候要进行一个梳理、总结了。"郑欣淼在研究院撰写学术文章的同时,也对10余年来故宫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推出了一批新作,属于综合研究与故宫学理论探索的有以下数种:《故宫学十年》《故宫学的视野》《故宫学研究报告(2013)》《故宫学范畴体系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学释义--兼论以故宫学为核心的学术振兴》《故宫学学科建设研究》《故宫学与沈阳故宫》等。

发展无有止尽,有些年迈的郑欣淼犹如不知疲倦的机器疯狂地运转着,在他的脉管中跳动着对故宫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钟情,他一次次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穿梭,用如椽大笔谱写着故宫学的宏伟篇章,用海纳百创的胸怀吸纳一切力量致力于故宫的研究、保护与发展。而就在一个下午,他空掉了头脑,宁静了心情,一个人来到了故宫的一座园林里,无欲无求,静默站立。

这是一幅很奇特的画面。柔和的夕阳,恢弘的宫殿,古朴的气息,他就在这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故宫中站立着,一如多年前的那几次站立。只是,每次站立,心境都不同。在历经10年的故宫掌门人的历程后,他的站立已经与这故宫浑然一体,就如他在故宫学中所说的"文化整体",此时,他也是故宫的一部分,故宫的一个细胞。

站在这里,他的心情很宁静,这个呼唤他的地方,赋予了他人生使命的地方,使他生命圆满的地方,让他不知道如何开口表达。也许静默就是最好的语言。

太阳就快要下山了,他终于慢慢地离开了。长长的背影延伸开来,就在他背后,有一种东西却永远不会落下,那就是故宫承载的华夏文化精神,它一直在延续,生生不息,太阳般照耀十方,赐予华夏儿女及世界人民生机、活力与繁荣。而同样的,故宫掌门人的故事也在延续……

 

(原载《云梦学刊》2015年第2期)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郑欣淼   故宫   故宫学   两岸合作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9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