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重新认识矛盾的同一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66 次 更新时间:2015-06-29 13:14

进入专题: 矛盾   同一性  

陈定学  


矛盾具有同一性,那么,究竟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呢?中国哲学教科书的标准答案是: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1]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界的主流观点,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以及学术著作都是这样解释矛盾的同一性的。近年来,随着对矛盾问题研究的深入,不少人都在反思: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真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吗?这种解释符合矛盾同一性的本意吗?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一、究竟什么是“同一”?


为了对矛盾的同一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同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同一”呢?《现代汉语规范辞典》对“同一”一词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解释:“同一就是相同的、一致的。例如持同一观点。”[2]从“同一”一词的词义看,所谓同一就是指相同或一致。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关系和差异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同一关系。例如正数和正数、负数和负数,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它们是同一关系;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他们在性别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他们(或她们)是同一关系;黑色和黑色、白色和白色,二者在颜色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它们是同一关系;资本家和资本家、工人和工人,他们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上是相同或一致的,所以他们也是同一关系。

为了对“同一”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我们尝试对其进行定义:

与对立和差异一样,“同一”概念表达的也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相同或一致。


二、究竟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我们已经搞清了“同一”概念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呢?作者认为,既然“同一”概念的真正含义是相同或一致,那么,“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也就十分明确了,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对立面的相同或一致。

对作者的解释,朋友们一定会提出质疑,既然对立面是互相对立的,是截然不同的,那二者又怎么可能是相同或一致的呢?又怎么可能具有同一性呢?作者认为,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说两个对立面之所以能够具有同一性,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由原来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了同一关系,二者走向了“同一”,甚至成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例如一个正数变成了负数,那么,这个“正数”与负数就由原来的对立关系变成了同一关系;白色变成了黑色,那么,这个“白色”与黑色就由原来的对立关系变成了同一关系;一个资本家破产倒闭,跑到别的资本家那里去打工,那么,这个“资本家”与工人就由原来的对立关系变成了同一关系。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尝试对矛盾的同一性作出新的解释: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两个互相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由对立关系转化为同一关系,最后成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所以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同或一致。

作者的解释与主流观点大不相同,但这种解释并非是毫无根据地杜撰,它不仅符合同一性的本意,而且还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的依据是:

在西方哲学史中第一次提出“对立面一致”观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他认为直线与曲线、圆与三角形、极大与极小、肯定与否定都是一致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感性、理智、思辨理性和直觉四个阶段,感性和理智是片面性的观点,思辨理性发现对立面可以调和,而在直觉中则对立面合而为一,达到了一致。[3]可以看出,尼古拉的核心观点就是,对立面是“一致”的,或者说二者是同一的。

黑格尔是矛盾学说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同样也认为,所谓同一就是对立的双方走向“符合”。黑格尔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有限的事物,总不可能绝对地符合它的理念,正是思维和存在的这种既符合又不符合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逐步走向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黑格尔认为,正题与反题是对立面,而合题则达到对立面的调和。[4]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指出,黑格尔的方法就是辩证法,他试图论证相互矛盾的看法如何能被调和起来,即“相互矛盾”的看法如何“调和”,或者说如何达到同一。[5]

马克思也认为,对立的双方存在着一致性、共同点。例如马克思就曾说过:“北极和南极都同样是极,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同样,男性和女性构成同一个类、同一种本质——人的本质。”[6]恩格斯在1891年11月1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谈到了未婚夫与未婚妻的同一与差异,指出他们的“同一(两者都属于人类)”。[7]

原苏联哲学家尤金认为,“同一性”就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并从这一理解出发,批评毛泽东的《矛盾论》“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原理应用于一些根本对立的现象”,“其实就是滥用黑格尔的术语”。[8]

中国著名哲学家杨献珍也认为,“同一”就是“共同点”或“共同要求”。 所谓同一性就是指,对立的双方具有某些共同的方面或成分,或者说具有“共同点”。[9]

通过这些哲学家们的论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矛盾学说的本意其实就是研究对立面的同一的,就是研究互相对立的事物是如何走向同一或一致的,所以我们的解释是符合矛盾同一性的本意的。


三、主流观点错在哪里?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的主流观点一直是: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例如李达就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和转化,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意义。”[10] 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真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吗?作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同一性的本意,所以是难以成立的。那么,主流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呢?

(1)主流观点认为,同一性的第一个含义就是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真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吗?所谓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指的其实就是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是说对立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虽然对立面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二者是相同或一致的。例如强奸犯与被强奸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各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但是,我们决不能说二者是相同或一致的,我们既不能说被强奸者也是强奸犯,更不能说强奸犯也是被强奸者。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或者说关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同或一致的。即使两个事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也不一定就是同一的。例如电子与原子核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电子与原子核是相同的或同一的;数字10000与数字1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我们不能说10000与1是相同的或同一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长期住在贾府,她与焦大极可能也会发生联系或关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林黛玉与焦大是相同或一致的。关系和同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矛盾的双方确实存在着关系,但关系并不等于同一。

作者在《究竟什么是矛盾》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矛盾的本质是关系,[11] 对立面之间首先必须发生关系,必须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才有可能构成矛盾;这就是说,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是矛盾形成的基础与前提,并不是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或相互关联并不是矛盾的同一性,那么,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矛盾的同一性吗?作者认为,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转化”只是达到同一的方法或途径,它本身并不是同一。如果说同一是目标,那么转化就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所以转化并非就是同一。例如一个音乐爱好者梦想成为歌星,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希望把自己“转化”成为歌星,或者说希望与歌星达到同一。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位音乐爱好者刻苦练歌,然而,练歌仅仅是转化为歌星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练歌并不等于他已经成了歌星。有成千上万的音乐爱好者,虽然经过长期“转化”,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为歌星,他们与歌星始终未能达到同一。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转化只是达到同一的方法或途径,它并不是同一。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主流观点所说的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其实都不是矛盾的同一性。


四、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有可能对矛盾的同一性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识:

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同或一致,在矛盾的演化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由对立关系转化为同一关系,最后成为相同或一致的事物,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真正含义。

2015-6-29于郑州


注释:

[1]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232页。

[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6页。

[3][4][8] 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75页。

[5]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9] [10]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268页。

[11]陈定学:《究竟什么是矛盾》,见爱思想—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入专题: 矛盾   同一性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96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