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论本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19 次 更新时间:2023-03-04 11:53

进入专题: 本性  

陈定学  


南宋学者王应麟著有流传甚广的《三字经》一文,该文的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是彼此的人性才造成巨大的差别。《三字经》使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性”,即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人性。千百年来,许多先贤和哲人都对本性问题有所讨论,但这些讨论大多是泛泛而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本性的认识依然比较肤浅。本文将对本性进行探讨,试图对本性作出更深入、系统的解释。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什么是本性?本性是否真实存在?本性是从哪里来的?本性与人性有什么关系?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本性?

长期以来,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存在着本性,但很少有人对“本性”这一概念进行严谨的定义,人们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本性。为了对本性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作者尝试对其定义如下:

所谓本性是指人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人性萌芽,本性是人性的种子、基础与核心。

下面对定义作出解释:

①定义揭示了本性产生的时间:本性产生于什么时间?定义明确指出,本性产生于人出生之时,即中国古人所说的“人之初”。

②定义揭示了本性的特点:本性是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即本性具有先天性。

③定义揭示了本性的实质:本性来自先天,那么本性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说本性的实质是什么呢?定义明确指出,本性只是人性的萌芽,并不是完备、成熟的人性。

④  定义进一步揭示了本性与人性的关系:定义明确指出,本性是人性的种子、基础与核心,所谓“种子”是指本性像一颗种子一样,它可以发芽、成长为人性;所谓“基础”是指,人性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谓“核心”是指,本性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性的硬核,人性就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它对人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上面探讨了本性的定义,那么,本性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本性是人性的萌芽和种子,既然是萌芽和种子,那就是说本性还不是完备、成熟的人性,本性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性。这是因为一个人刚刚出生,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儿,不可能具有完备、成熟的人性,所以应该认识到本性与人性的差异。历史上有许多先贤和哲人都曾探索过人的本性,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有的人却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实这些论断都难以成立,因为一个刚刚出生、懵懂无知的婴儿不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善恶。

但本性在婴儿身上也有表现,突出的表现就是婴儿的反应方式,就是一个婴儿对事物或事件如何作出反应。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不同的婴儿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同就决定于本性。例如有的婴儿脾气急躁,喜欢哭闹;而有的婴儿脾气却比较温顺,很少哭闹。为什么婴儿的脾气会截然不同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本性,本性决定婴儿的脾气、禀赋,由于本性不同,所以婴儿的脾气也大不相同。

2.本性是否真实存在?

上一小节探讨了本性的定义与实质,本性是人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人性萌芽,那么,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性萌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吗?或者说本性是真实的吗?

千百年来,先贤和哲人对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简单地说可以分成“存在”与“不存在”两种观点。多数人认为先天的本性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中国的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将人性分为先天与后天习得两个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西方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以人的本能解释人的全部和行为 ,认为人性或本性是由本能或遗传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本能决定论又反对习得论,主张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后天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或表现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先天的本性并不存在,例如行为主义就否认天生本能,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本性均由后天习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承认人性有遗传基础,但又强调不存在先验的人性和先验的善恶,认为任何现实的人性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中,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性的建构有决定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本性的真实性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先天的本性是真实的存在,而有人却认为人性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先天的本性根本不存在。千百年来,二者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所以一直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那么,在人生之初是否存在着先天的本性?本性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呢?

作者认为,人生之初确实存在着先天的本性,本性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与遗传,本性的信息就蕴涵在基因密码之中,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新生儿,从而形成先天的本性。只要基因存在,本性就必然存在。

这就像人的智力,有的孩子天生聪明,甚至是天才;而有的孩子却智力迟钝,甚至是痴呆。这些孩子的智力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与遗传。我们在前面还举过婴儿的例子,同为婴儿,有的婴儿脾气急躁、喜欢哭闹,而有的婴儿却脾气温顺、很少哭闹,为什么这些婴儿的脾气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就在本性,正是由于本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脾气也截然不同。

再如母子关系,由于关心孩子的成长,母亲大都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有时甚至是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对于母亲的教导与唠叨,有的孩子很听话、很顺从;有的孩子尽管感到厌烦,但他们的表现大多是沉默,不会公开顶撞;而有的孩子却不同,不仅公开顶撞、吵闹,甚至殴打、杀害母亲。2015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学生吴谢宇就用哑铃杠杀害了48岁的母亲谢天琴。同样是面对母亲的教导与唠叨,为什么孩子们的反应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就在本性,由于本性不同,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截然不同。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即使与母亲发生口角,决不可能殴打母亲,更不会做出弑母的恶行。那些殴打、杀害母亲的孩子,本性中一定潜藏着恶的种子。

吴谢宇杀害母亲时已经21岁,有的人可能会说他弑母的恶行并不是由于本性,而是后天的影响。吴从小上学,他接受的所有教育和影响都不支持他弑母,所以他的残忍和大逆不道还是出于本性,也就是说他的本性中潜藏着恶的种子。当吴谢宇还是一个婴儿时,他不可能是一个弑母的恶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本性中一定潜藏着恶的种子,后来这个恶的种子发育成熟,最后导致他做出弑母的恶行。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生之初确实存在着先天的本性,本性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那些否认本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本性是从哪里来的?

人生之初确实存在着先天的本性,本性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那么,本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性来自先天,又深藏于人体之中,千百年来人们对本性的来源有各种猜测与解释,有人认为本性来自于“天”,也有人认为本性来自“良心”或“良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天”是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自然属性,但不具有人性,“天”不可能向婴儿传递人性的信息,所以人的本性不可能来自于“天”。所谓“良心”是指被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认同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标准,由于婴儿是懵懂无知的,他不可能了解和认同这些复杂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标准,所以本性不可能来自“良心”。根据儒家的解释,“良知”是指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或者顺应天道、不学而得的智慧,婴儿是懵懂无知的,他不可能理解并拥有这些复杂的道德意识或智慧,所以本性也不可能来自“良知”。古人的这些解释大都是主观的猜测和想象,缺乏事实依据,也得不到科学的支持,所以这些解释并不可靠。

那么,本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者认为,本性不是来自神秘的“天”,也不是来自神秘的“良心”或“良知”,而是来自基因与遗传。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每一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而人性中的重要信息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存储到基因之中。当他结婚生子的时候,这些潜藏在基因中的人性信息就会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一出生就拥有了人性的萌芽与种子,这个萌芽与种子就是本性。

人类基因组含有31.6亿个DNA碱基对,其中一部分碱基对组成大约2-3万个基因。人的重要信息都以密码的方式存储在基因之中,人性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通过密码的方式存储在基因之中。这些重要的人性信息会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形成婴儿的本性,本性之所以与生俱来、生而有之,之所以是先天的,正是这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基因对存储信息的筛选与限制,人性的信息不可能全部都存储到基因之中,基因存储的仅仅是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例如对事物或事件的反应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当孩子出生时,父辈遗传给孩子的也是人性中最重要的信息,由于孩子继承的并非是父辈全部的人性信息,所以我们说本性只是人性的萌芽与种子。

有大量事实证明,人的本性确实是来自遗传,这一论断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基因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对基因存储、传递人性信息的过程与机理做出更详细的解释。但我们坚信随着基因科学的发展,人类一定会揭开本性的遗传之谜。

4.本性与人性的关系

上面探讨了本性的来源与形成,那么,本性与人性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在前面探讨过人性的定义:所谓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他物质组合物的那些属性。并指出了人性的主要内涵: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

通过人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完备、成熟的人性包括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等属性,那么,本性中包含这些属性吗?由于本性产生于“人之初”,产生于懵懂无知的婴儿时期,加上基因对存储信息的筛选与限制,本性中不可能包含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等全部属性,所以本性尚不是完备、成熟的人性,而只是人性的萌芽与种子。正如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说,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不断完善的。

虽然本性中还没有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等属性,但是,本性是人性的种子,随着婴儿的发育成长,这颗种子也会逐渐发芽、成长,逐渐具备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等属性,成为成熟、完备的人性。如果我们把人性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本性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假若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树,所以种子十分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这颗幼小的种子还是人性的基础与核心,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种子不同,长成了不同的树;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性,所以先天的本性对人性的影响巨大。

本性是人性的源头与核心,一个人全部的人性都是围绕着它展开和形成的。由于本性表现为人先天具有的反应方式,表现为人的性格、脾气和禀赋等,所以本性往往决定着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由于本性决定着人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于是人的其他属性例如心灵、实践、社会、伦理与文明等,都会受到本性的控制与影响,所以可以说本性决定人性。例如人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由于决定性格的是本性,所以决定命运的还是本性。

由于本性形成最早,又是人性的种子、基础与核心,所以本性是人性之本,是人性中潜藏最深的部分,也是决定人性的幕后之手。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因为本性是人性的硬核,潜藏最深,所以本性不易改变。

5.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本性是人性之本,那么,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

历史上许多先贤和哲人都曾探索过本性的善恶,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的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他们都认为本性已经具备了善恶的属性,已经是成熟的人性。

作者认为,这些论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一个刚刚出生、懵懂无知的婴儿是不可能对善恶做出判断的,所以很难说本性已经具备了善恶的属性,已经是成熟的人性,这就是说本性并不完全等于人性。但是,由于本性中包含着父辈的人性信息,所以人的本性中确实潜藏着善恶的种子,或者说善恶的可能性。在后天的生存过程中,如果遇到适宜的时机,这些善恶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表现为善恶的思想或行为。这就是说,本性中仅仅潜藏着善恶的种子,它自身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善与恶。这就像一颗恐龙的蛋,虽然它有可能发育成一只恐龙,但蛋还不是恐龙。再如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他国,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是一个十足的大恶魔,但是,我们很难说婴儿时期的希特勒就是一个小恶魔。虽然婴儿时期的希特勒并不是小恶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本性中一定潜藏着恶的种子,否则他不可能成为灭绝人性的大恶魔。

人性是复杂的,所以由父辈遗传而来的本性也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本性中潜藏着善的种子,有的人本性中潜藏着恶的种子,有的人本性中庸、善恶不明显,而更多的人则是本性中既有善的种子,同时也有恶的种子。所以本性是复杂的,它因人而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一些先贤和哲人断定“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这种论断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进入专题: 本性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23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