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2004年7月入职河南某中学的一名心理教师的一封辞职信。顾老师表达了她作为一个80后离开事业单位闯荡江湖的心愿。这封信被广泛报道后,网络上就有了如下段子:“领导,我想辞职。”“为什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挺好的,我非常支持你的想法。对了,每月房贷多少?”“领导我去忙了,明天还有两个客户要办理业务。”—由此可见,真如顾老师这么“任性”出去创业的城市白领并不多。除了房贷这个明显的因素,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创业?
90后比80后更易创业的三大因素
限制自由选择的原因是房贷。“买”了房子不得不持续几十年靠每个月基本固定的收入来缴纳房费的被叫做“房奴”。其实房奴的主要来源是“80后”。这是号称最“苦逼”的一代人:70后大学免费,90后小学免费,60后福利分房,80后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尤其是,当他们(更是“我们”?)谈恋爱结婚时,正是中国房价高飞猛涨的10年。在这无情的年代,80后被无情的丈母娘逼着买房并开始还贷,成为前面“段子”里那个悲催的主人公。
90后就没这压力。最年轻的90后,虚岁17,还没有资格做“房奴”。最大的90后,虚岁26,有资格做“房奴”的,虽然不能说是“富二代”,也应该是父母相对有些经济实力的。
90后孩子的父母,一般情况下是1965年后出生的。这个年龄,若能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一代,很有可能是国家之栋梁。尤其是,90后谈恋爱结婚时,他们那些稍稍关注新闻的“未来丈母娘”能知道,最早从温州等地开始,逐步蔓延到全国,大约2012年房价就开始下跌,没必要此时献身房市。世界那么大,90后随时可以去看一看。
除了没有房贷的压力,90后更敢于出去创业的还有另外一些原因。首先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出台后中央层面为了应对中国经济下行的一系列政策。新一届政府不断释放出“创业利好”,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平台。
例如,2013年10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为小微企业的注册开辟空间;2014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会议还要求简化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流动就业的落户等手续。除了这些明确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外,普惠至几乎所有行业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政府机关曾经“门难进,脸难看”,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权力清单公开制度”之后,这些局面都有望得到重大改变。
改革精神的带动下,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且提出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换而言之,在大的政治社会结构方面,至少房贷、国家大政策方面、教育部和相关高校的配套措施等细节方面,对比80后的师哥师姐们,90后大学生创业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若就这三大因素来比较,对比80后,90后的创业优势,更多可能还是“房贷”这一因素。道理在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开放性、全面深化改革所产生的有些制度红利,是普惠性的。
90后某些创业优势没有那么明显
一些投资人和各方的电商专家还指出,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革命”为90后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谨慎对待这个观点。出生于1980年的80后清楚地知道,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互联网进入中国不久。他们使用的QQ,最早叫做OICQ,后来涉及ICQ版权问题,改QQ了。现在ICQ不知道到哪里去,但80后不会怀念ICQ。
80后的幸福在于,当他们上大学的时候,整体的经济学课程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主导。或者80后与70后一样,对比60后很不一样的是,市场经济已经是“共识”。
80后的更大幸福还在于,当他们在某个地方大学里觉得教授们“不学无术”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港澳台的、全球各地的包括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互相发送邮件来讨论学术思想问题。
换而言之,与90后一样,80后也是互联网革命时代的“原住民”。在某些方面,80后甚至比90后幸福:经历了从BBS论坛到博客、到微博、到微信,直到今天APP的所有历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见到的互联网革命中的创业者可能更是70后,当然如今随着代际的自然演变,80后逐步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关于80后和90后谁更是“原住民”的辩论,如果有些“风险投资人”认为90后才是“原住民”,那么可以判断这些风险投资人在集体炒作“90后创业”这个话题。
从大的社会结构层面来说,1992年以来的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的理念开始成为共识。这个共识的背后是,价值观进一步趋向多样化,社会呈现更多分工合作、碎片化,以及结构的固化。对比80后,90后出生时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信息时代来临,加之普遍为独生子女,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的确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95后,更因其年轻、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被认为是“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在某些行业,例如互联网营销方面,较少被既得利益格局和某种成型观念支配的,相对70后、60后而不是80后,90后才明显有一些优势。
倘若过10年,在互联网+创业方面,90后和80后,谁更有优势实际上不好说。
至于“日益成熟的创孵机构”为90后创业提供了多么好的条件这类话题,显然有遮蔽事实的一面。这个话题涉及另一命题,那就是伴随着2011年温州借贷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困难,投资实体经济客观上没有多少出路,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某种形式的“国进民退”没有根本上扭转的情况下,一些“风险投资人”开始了创业。
“代际经济学”很值得我们关注
老人都曾年轻,年轻人终将老去。10多年前,80后可以自夸开始扭转乾坤,如今90后说大话,再过10年00后亦会如此激情表达。人类的历史,每代人都曾经被父辈们热烈表扬或者激烈批评,在某种热烈表扬或者激烈批评中有着叙述者或者隐而未现、或者显而易见的自私心理(甚至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
在历史车轮即将驶入2016年的今天,80后话题被逐步淡化、90后话题日渐高涨的背后,若从利益分析角度来探讨,我们很容易发现并确认,经过十年的激烈竞争和主动被动的选择,正在或者即将养育下一代的80后已经定型,或者进入了主流社会而成为既得利益的支配者。
由此,80后很难被更年长的人轻易支配,于是商业社会或者政治社会开始操作90后话题。80后已经长大,这正是“韩寒”话题正在逐步从某些媒体退出的重大社会背景。韩寒话题的衰退,固然与几年来网络媒体的某种倾向有关,更多还是韩寒们代际变迁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若90后仅仅是“特立独行”而拒绝接受人类社会一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或生产方式,无论在文化的表层方面中国社会多么呈现出一种开放性,90后终将会不得不面对一些基因性元素,以及所有民族即便被反感依然生生不息的那些文化性命题。由此崇尚流行文化的年轻一代最好注意:因其流行性,很有可能,自己一代的喜好转瞬即逝,反而很难有持续的商业价值。例如微博没流行多少年,看上去已经被微信替代了。
越是如此,90后越发要警惕各种舆论、风险投资人、既得利益群体炒作自己或棒杀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一个或许在经济学领域可以被称为“代际经济学”的真命题,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展开一个基于“冷酷实证”的深刻分析。
我们期待90后成长起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更期待,每一代的中国人,都来关注“代际文化学”、“代际经济学”这样的命题,好保护自己。
(时代周报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