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20后寄语90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7 次 更新时间:2013-10-11 10:19

进入专题: 90后  

章开沅  


我生于1926年,用现在时尚语言,属于“20后”。我特别关注现今刚入学或入学未久的新同学(freshman),他们多半属于“90后”,所以题名“20后寄语90后”。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想来想去,还是首先谈谈自己的大学时代。

今年9月27日,南京大学隆重纪念金陵大学建校120周年,应邀在大会发言,我说:“其实,我在金大校园生活不长,1946年9月入学,1948年离校去中原解放区,前后不到两年半。但是金大对我影响很大,是我参加革命与研究史学两大人生的起点。饮水思源,我不能忘记母校哺育之恩。”

这并非应景话语,确实是肺腑之言。

因为从1943年7月到1946年9月,两次被学校开除,到处漂泊,直到进入金大才算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

金大的学习空气非常浓厚,教学管理也井井有条。我虽然想从事新闻工作,但在课堂上仍然是勤奋好学,除认真学习历史系基本课程以外,对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课程也学得有滋有味。1948年北大名教授向达来校举办讲座,我除听讲外,还曾随他观赏刚刚运到南京的部分故宫藏画。金大的大型学术讲演很多,印象较深的有马寅初、梁淑溟、罗隆基等。特别是马寅初,公开批评蒋介石不懂经济、以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听说演讲后不久即遭迫害,他这种直言无隐的勇气,对我影响极深。

非常感谢中学的几位好老师,是他们引导我养成课余广泛阅读的习惯,即令是浪迹在社会穷苦底层,也仍然以读书为最大快乐。我在金大不限于学习历史,还在金女大选读了地质学,此外又迷恋上印第安人文学。美籍业师贝德士先后曾在牛津、耶鲁受过良好史学训练,既具有欧洲古老严谨的学风,又有新大陆的自由精神,他和师母对我的“三心二意”颇为理解,还协助我办理美国新闻处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阅书证,使我得以更为扩大求知空间。尽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即将到来,宁沪地区依然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我不受任何外界的不良诱惑,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充分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我还有自己的第二课堂,即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蒋管区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入学不久我就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爝火团契,并且成为较有影响的墙报《天南星》的主要撰稿人。我们有跨校的读书会,共同学习马列著作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等政治文献,有一段时间装书的皮箱就收藏在我的床下,可能是以我的退役军人身份作为掩护。读书会有共同的读书笔记本,在上面交流心得,有时也要在一起热烈讨论,而我则俨然成为主题发言者,因为我在进金大以前已曾读过普列哈诺夫、考茨基的若干著作,只不过当时还不了解他们已经成为布尔什维克们的“敌人”。

我不大在乎考试成绩,家庭与社会似乎也未形成任何压力。各门功课大多得分不高,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史学训练,特别是在课余自学中吸收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我勤于阅读,也勤于写作,但并不急于发表。例如,我曾认真写过一篇有关陀斯妥也夫斯基《被污辱与被损害的》长篇书评,自觉还有一定功力,但一直没有对外投稿。这两年多也曾偶尔发表几篇习作,如在《和平日报》、《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过两篇散文(《邂逅》、《等待》)、一篇影评(《评万家灯火》),这些都促使自己增多若干文笔锻炼。但我自己更为看重的倒是在《天南星》墙报上以“文封湘”笔名撰写的时评《漫话金圆券》,和一篇采用印第安民谣韵律写成的政治诗歌《火车抛锚》。我不仅精心构思撰写,而且在深夜与三、五契友悄悄用浓厚的浆糊贴在壁报栏的显著位置上。第二天看到许多同学拥挤着认真阅读《天南星》,而且事后还听到若干对于我的诗文的热情鼓励,内心那份高兴最是无法可以言说。

进金大以前,我虽然有两次因为反抗国民党思想压制而横遭学校开除的往事,但都属于少年叛逆性格使然,并没有多少政治思想内涵。直至到金大以后,经过参加群体性争取民主自由的大规模抗争以后,才真正明确了人生的意义与奋斗的目标。在两个政党、两条路线、两个中国之命运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经过比较冷静与理性的思考,如同千千万万其他进步大学生一样,我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48年11月,我终于坚定地走向中原解放区,没有任何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人民解放事业。离开金大之前,我在校园参加了一场大型辩论会,主题是《中国向何处去》,并且作为读书会的主要发言人,公开批判某些别有用心的亲国民党教授的所谓“第三条路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众多进步学生的心声。这可以说是我们留给母校校园的“最后一幕”场景。

60年漫长岁月如歌亦如梭,以金大为起点的我终身为之奉献的两大事业:历史科学与人民民主,至今仍在持续。尽管道路如此漫长,如此曲折,如此坎坷,我始终无怨无悔,自觉无愧此生。因为尽管能力有限,成就不多,但我坚守信念,锲而不舍,为史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奉献出全部心血。

亲爱的90后小友,尽管年龄差距甚大,我们却携手跨越了20世纪,共同经历了两个世纪之交的一系列国内外重大事变。但是,21世纪终究是属于你们,你们之中也许有一部分人还会跨越本世纪,进入22世纪,真是前途无量啊!我羡慕你们,寄希望于你们,所以才不免动情地陈述自己60年前的校园往事。这不是老年的怀旧与习惯的唠叨,而是敞开心扉向你们略进诤言。

所谓诤言,其实只一句话: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大学时代。大学时代与中学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必须努力减少对于家庭与老师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生活。如果说,中学时代是成长期,大学时代则是成型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主要是在大学时代逐步成型。可以说,大学时代多半能决定你此后的人生道路。生命只有一次,大学时代不会重来,能不重视吗?

其次,不要在学校与专业上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少埋怨些环境,多要求些自己。北大、清华等名校,固然产生很多英才,但英才也不仅限于北大、清华。响当当的铁娘子吴仪,外事圈中的奇才龙永图,分别来自兰州、贵阳,而且都没有任何名校背景。就拿我就读的金大来说,最好的专业是农学院,特别是农经系;历史系是只有30几个学生的小系,而且教师阵容也赶不上中央大学。但是在40年代就读的学生中,也涌现了牟复礼(美国人)、吴天威、陈大端等优秀历史学家,分别在各自领域中独领风骚,育才之盛并不逊于同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历史系。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于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同样的起点,然而4年一过,特别是毕业以后,差距往往甚大,原因正在于此。

第三,要学会理性的独立判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时尚的占主流地位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至少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人间自有真、善、美,伪善与邪恶可能得逞于一时,毕竟不会得意于永久。诚然没有完美无缺的社会,更没有止于至善的社会,旧的黑暗消灭了,又会产生新的黑暗,但社会不断进步,仍然是总趋势。我们“20后”这一代经过的社会变迁与各种事变太多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最后的人生感悟:做人要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清清白白度过每一天,反对黑暗,追求光明。过去,国家乱成那样,都能够拨乱反正,励精图治,走向富强。现在,尽管国际上有金融危机风潮肆虐,国内也是问题成堆、困难重重,但是你们的大学时代,比我们的大学时代真有天壤之别,有利条件多着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逆境更能淬砺英才,像海燕一样勇敢地向暴风雨搏击吧!我亲爱的90后小友们。

    进入专题: 90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38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