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中:孔明哭公谨,所哭何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59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8:02

进入专题: 读史札记  

喻中 (进入专栏)  

周公谨英年早逝,消息传到蜀汉,诸葛孔明当即决定前往东吴吊丧。尽管刘皇叔等人竭力苦劝,无奈孔明主意已定。经过一番争执,孔明最终还是在子龙的护送下,踏上了东去的旅程。

抵达吴国之后,迎接他的果然是一片按捺不住的刀光剑影。在众多充满敌意的目光包围之下,孔明终于走到公谨灵位之前,痛快淋漓地哭诉了他对公谨早逝的不胜悲伤。孔明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意,几乎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特别是最后一句,“从此天下,更无知音”,更是把哀悼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以至于上至孙仲谋,下至文武百官,无不唏嘘叹息;甚至公谨之遗孀,也禁不住上前宽慰。

孔明哭公谨,到底为了什么?东吴上下,大概都认为,孔明与公谨,乃是两个死对头。如今孔明“气死”了公谨,应该幸灾乐祸才对。即使前来祭悼,也不过是虚情假意、装模作样,以哭丧之名,行奚落之实。从常理上看,也许确实是这样,或者说应该是这样。但是,鄙人却不这样看,因为,凭着孔明的才识与胸襟,他还不至于怀有那种阴暗的、小人得胜式的心理,那断断不可能是“未出茅屋,已知三分天下”的战略家的所作所为。

如果不宜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不宜以常理常情来看待孔明的态度与选择,那么,孔明哭公谨,到底为了何事?在鄙人看来,可以从公与私两个方面来猜度孔明的心理动机。

从公的方面来看,正如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所描绘的那样,蜀汉政权的基础在于三分天下,而“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正是鼎足之势得以形成的核心战略。从客观情势来看,东吴也有这样的战略要求,但又不像蜀汉那样迫切。而周公谨更是忌恨孔明之智,每日寻思的就是将孔明除掉,以为东吴去一大患。这种思路,对于孙刘两家战略联盟的巩固,极为不利。公谨之死,为孔明推进“东和孙权”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孔明哭公谨,公谨听不到,但在场的其他人能听到,他的一篇悼词,实际上成了一场面向东吴政要的政治演讲,其修辞之雄辩,至情至理,深深触动了“现场的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虽然,我们不能对一段口舌之词的价值作过高的估计,但在孔明的这次祭奠活动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孙刘两家的关系确实有所改善。从这个意义上看,孔明哭公谨,乃是他代表蜀汉政权采取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它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私的方面来看,公谨的早逝,又使孔明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知音。这里的知音,不仅仅是指音律上的共通(记得孔明还曾经演奏过公谨谱写的高雅的乐曲),还有军事上的有效合作。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万事皆被,只欠东风”的典故,至今仍不失为一段令人神往的传奇佳话。周公谨过人的谋略和胆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度,不能不使自视甚高的孔明十分佩服。这种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式的知音的不复存在,不能不使孔明倍感神伤。放眼环顾所谓英雄倍出的三国时代,不但曹孟德与刘玄德煮酒所论之各路英雄不在孔明的视野里,就连曹孟德本人,也未必能入他的法眼;至于他整日伺候的主子、经年累月地差遣的关张之辈,只是他建功立业的工作圈子。在一个兵荒马乱、险象环生、战火纷飞、志趣贫乏的时代,一个可以在同等的平台上对话的知音是多么难得!这几乎都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漫长人生中的好运气那样希少。知音难求,知音易逝;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孔明哭公谨,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因为,“理解我的那个人去了”。

公谨既逝,广陵散绝,呜呼哀哉!

进入 喻中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读史札记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38.html
文章来源:燕南首发(http://www.yannan.cn)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