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之野:红楼“密钥”——《红楼梦》至重的六句“辞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86 次 更新时间:2015-04-20 15:42

进入专题: 红楼梦  

羽之野 (进入专栏)  


[摘要] 阅读《红楼梦》,接受人情、人性、审美、注重灵魂的熏陶,是纠正民族精神偏差、审美阙失的有效之举。研红者有责任呼唤全社会,对这一中华得天独厚的文学文化的制高点,这被眼下教育界严重忽略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显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辞、关键辞语,只是"关键",绝不是必须必定的。而"必须必定"是阅读文本,且不可读"节本节选本";红楼的"节本节选本"是蒙人害人的,不可上当。    

                                                   

一   红楼"关键辞语"与现代"关键词"


说道"关键词"或"关键语",是现代人行文著述的术语或叫解析文章的方法之一。可我这里要说的"《红楼梦》关键性辞语"与现代常谈的"关键词"有一定差异。现代"关键词"常常是文章里较多出现的词语,而我作为探研解读红楼的"密钥(yue)"来说的"《红楼梦》六大关键辞语",不是这样的。譬如,下面说的"千红一窟""万宴同杯""质本洁来还洁去"--在红楼书中都仅出现一次--可"她们"之于《红楼梦》全文的意义却十分独特,影响对全书解读。这,我先说明。

这也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红楼梦》这一诞生在华夏皇道统"末世"的文学钜著本身的"现代性""未来性"和我们中华古典优秀文学自在的久远性与特殊性。

--因此,我对这"六大解读红楼的密钥"称"关键性辞语",而非"关键辞"。

说"关键性辞语"自然是指"某句话"或"某几个字或辞"浓缩了许多重要的文本主旨内容在其中;"她"针对读者思维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纵横捭阖"功能。"她们"能带动对红楼文本的解读、赏析、审美、鉴定,并能提供简捷方便之路。我们常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要言不烦""一叶落知天下秋"等,皆具此意。

--其实,这就是"关键"二字的通意。

这里,我归纳的《红楼梦》"六大关键辞语"就是要达到"方便解读红楼"目的。

这红楼"六大关键性辞语"同其母体《红楼梦》一样文采纷呈、形态殊异;其中有四字单词、有成型楹联、有单字缀(排)联、有段句承接辞语通联、有诗中摘句,可谓"关键辞语大观园"。且所传递的"主体象征喻指""创作理念概述""文本统观意念""故事全貌的灵魂统领""阅读方法暗示""作者及全书宿求"--都是既深刻又居高概全的,十分难得。如果你能较好地领悟解读这"六大关键辞语"并较为切实地体会出"她们"在红楼文本中的意境意向,对你解读《红楼梦》大有裨益。

--简言之,这"六大关键性辞语"是破解《红楼梦》的"密钥"。

--玩笑话,"天书"自有天人解;但愿天下"红迷"皆为解书人。


二   概说


(一) 通灵宝玉


仗,从外围打响--略说,我何以称"通灵宝玉"为红楼第一关键辞?

    首先,红楼文本第1回开篇的标题上就出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通灵"二字;紧跟着在文中第28字后面便又出现带引号的"通灵"二字--文本中说"借'通灵'说此《石头记》";再其后便是,那位不久在文中提及的"甄士隐(甄费)"先生真的在梦中看到一块美玉上面有"通灵宝玉"四字。从此,这"通灵"便与"宝玉(石质)"合融一起悬于男一号"贾宝玉"脖子上,贯穿整个红楼文本。

   这样,即便我不往下再讲,谁敢说这"通灵宝玉"四字在本书中不重要?

   --然而,这还仅是我们的感觉感受与"前理解",对其真意深意还不太知晓。


(二)将真事隐去(甄士隐);用假语村言(贾雨村)


说来,这10个字和所含的两个人名也是在文本第1回呈出的。

先出现的是在第1回第20字后面的一句话"故将真事隐去"中的五个字"将真事隐去"。尔后,在249字后出现"何妨用假语村言"中含"用假语村言"五字。

--这样就形成一副对联式的、对《红楼梦》一书有着重大意义的组合性词语。

这组合词语自身意义是一码事,关键在于其中意生出的、在开篇不久就出现在书中的、虽不显重要可书开头却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

--这就使这组词语与这二人名字形成了复合式的重要意义。这意义波及全书。

--诚然,细解之须往下读。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说来,这两句对联第一次出现也在第1回--是那位甄士隐(甄费)先生在梦中的、那写着"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两旁的一副对联--不像上一组是拼凑的。

而此后这副对联在书中又出现过,虽次数不多,但由于其语意有明显的指向性和文字逻辑上的怪异性,遂成为《红楼梦》一书中比较具探研性解读意义的文字。

--而深研之,这是红楼一书意义多重、十分关键的文字;能解之者将深解全书。


(四)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这是《红楼梦》第5回,书中男一号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同神仙姐姐宴饮时品尝到的一茶一酒的名字,其茶叫"千红一窟",其酒叫"万艳同杯"。

按说,这没什么特别;茶酒之名而已,但由于这八个字的谐音暗喻另指甚明,故而呈出相关《红楼梦》主题之意所在,其八字的凝练度将不能不让人重视。

   --这样,能否理解这八个字,也是解读红楼很关键的所在。


(五)贾(假)、史(死)、王(亡)、薛(学)、林(临)、甄(真)

   

这六个字原本是书中人物的六个姓氏--其"甄"(甄士隐)是最先出现的;此后"贾"(贾雨村)"林"(林如海)相继出现;再其后"史"、"王"、"薛"出现。

按说这没什么特殊性,但在文本第4回出现四句民间谚语(拟作):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

阿房宫三百里 /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 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就把其中"贾、史、王、薛"四大家之姓氏突显在红楼文本中了。而当我们研究这"四大家族"姓氏及人物时,又觉得不能把"林""甄"二姓或二字抛开。

--这样,这六个字及六个谐音字就成为解读《红楼梦》一书又一关键。


(六)质本洁来还洁去


这是红楼文本中作者拟作"林黛玉诗"--〈葬花辞〉中的一句诗。

〈葬花辞〉虽然仅是一首曹氏拟作的红楼第一女主角"黛玉小姐"的一首长诗,但"她"又是整部《红楼梦》的"灵魂"(此论我另有著述[1])。周汝昌先生也说"讲(理解)好了〈葬花辞〉就等于对《红楼梦》的全书大旨思之过半 [2]。而"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句,既是整篇〈葬花辞〉的核心倾诉--即"林黛玉"的灵魂宿求;更是整部红楼相关主题的关键传递;也是作者的"心迹表述"和"生命追求"。

--因此,这句诗应看成是整部《红楼梦》的关键语之一。

           

三   当之无愧的红楼第一关键辞

   

如前所述,作者起笔就先提到了"通灵"二字。

此足见红楼作者对这二字的著意之重。而这"通灵"与其后的"通灵宝玉",有联系的逻辑过程。这一过程从情节表面看,就是作者搞出个"补天石"并对这石头做了一番介绍后,才在"甄士隐"梦中展呈给读众一块"通灵宝玉"并明确了这四字的。文本中有一句微妙的话,须记住,就是"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第1回)--这是"字据"。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大有言外之意;这是作者从字面意义上把"石(玉)"与"灵"进行嫁接,为其后"通灵宝玉"的出现,作表层意义的铺垫。

然而,这仍属"前理解"范畴,表面化的。红楼中的"灵"与"通灵"的涵义,远远超出我们对其字符的理解和对红楼一书的前理解,而那重大深义虽可条理归纳,但更须随着我们对整部红楼解读的深化,逐次渐进,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下面容我对"灵""通灵""通灵宝玉"做逐层剖析:

1-"灵"在汉语言中最先指意是"女巫"(出自《九歌·东皇太一》)--其实,这既是相隔2000多年的中华两大文化精灵"屈原"与"曹雪芹"的内在联系;也是中华人文脉胳的必然联系。这一点,是"新世纪红学"应该想到和必须想到的。

尔后,其意有"神灵"(《汉书·礼乐志》);乃至"精神意志"(《文心雕龙·情采》)等。请注意,"女巫"即"女灵"--曹氏用来自女性之"灵"贯穿全书,其旨昭然若揭;暗系"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暗合"当日所有之女子……皆出我之上"说。

2-红楼文本中的"灵"在被"通"字限定后,加深了具体意象。

这"通灵"既是指作者写此书之"助力",所谓"借'通灵'说此《石头记》";又是说那没有"补天"机会的"石头"的所谓"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而这里的"通"与"灵"有两种潜隐之意,作者并没明说:其一作者"暗涉自己"是那"灵"或"通灵";二是作者想说"我这书里就藏着'灵'即'灵境'或'灵魂'"。

这两层潜意作者虽未明言,但也是秃头虱子;关键是读者须感此"灵"才可知。

--这就是,所谓审美活动是"主客双向交流"的"接受美学"。

3-"灵"无疑是超越人的肉身的精神部分;这"灵"是与"性"(肉体本能欲望)相对峙的一种意识或称虚物态。那么,结合红楼具体情节语言,即如第5回警幻仙所说的"皮肤滥淫"者与"闺阁良友"间,所形成的"灵与性"的小说主题思辩。

--用现代文学理论概括,即"灵重塑性"或"以灵魂叙述存在"。

这该说,即便200年前曹氏无此文艺理念,可他的著作所设置的种种情节乃至塑造出的具体形象,也完全指向这些理念。这既是曹雪芹的伟大,也是所谓"作品大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文艺学规律之所在。由此,这"灵""通灵"玄妙且形而上。

4-缘上所述,作为小说作家的本能,曹氏不可能让这"灵"和"通灵"的悬而又玄、虚而又徐的概念文词,仅停留"字意叙述"的简单层面--那曹氏还算小说大师吗?他很快就把"灵"与"通灵"引向且物化成"补天石(实)"--这才出现"通灵宝玉"这一物件并在其上刻有明确的四字,并为书中男一号命名"贾(假:'非真'与'替代')宝玉",并让他口啣此"玉"诞生在荣府--作者安排的环境里。

--这样就形成"通灵"意念与"灵石"与小说主人公,三者完美的艺术结合。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通灵宝玉"既是"灵"与"通灵"的物化,又是"灵"与"补天石"的合融,更是曹氏那高傲的文艺自诩意识在红楼小说中有人物形象的体现--这也就是现代文学屡试不爽、被嚼烂的两个字--"象征"的中介体。

--准确说,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如此完美完整的"象征主义"文学。

5-眼下,我只谈"象征"不言"象征主义"。

--为什么?

因为,即便是"新世纪红学"也不能"故意拔高曹氏",搞虚言溢美;而要谈红楼文本的"象征主义",那绝不是此文的宗旨和所能容纳的。我将另有著文。

眼下"通灵宝玉"这一作为一个物化了概念的一块玉石,每天都悬于男一号"贾(假)宝玉"脖子上,在整部《红楼梦》中穿行,乃至留下不少直接与其关联的故事,且"它们"又有诸多深意。谨此,你不叫它"象征"物,叫什么?那么,即便不谈"主义",这"象征"也是"由一事一物来说另一些事、另一些物"的。这是连中学生也能领会的。那么,推论之,红楼的"通灵宝玉"要说哪些事?哪些物呢?

--这就不是我此文该说的,是要大家想像的。我只直言它是"象征"即可。

6-相关"通灵宝玉"的一则辩题。

那么,既然"通灵宝玉"及其概念如此之"宝"贵重要,为什么文本情节中还会出现偌多"弃玉""砸玉""丢玉""失玉""护玉""玉蒙尘""玉失灵"事件呢?这牵扯到红楼文本两种写作的必然走势:一`文本本位的缘故,即文本创作本身的情节戏剧性的须要;二文本中各个与"通灵宝玉"相关的人物的性格表现之必然。

--而此两点,我在眼下也只能做简单的提示性的交待。

总之,这"通灵宝玉"一词四字,无论字符意义,还是"红楼现实"赋予的独特形象(其他"关键辞"未必有如此形象价值)乃至概念意义,以及"她"在文本中"活跃程度"--"她"都当之无愧被称之--"《红楼梦》第一关键辞"。

此外,这"灵"由于受到《红楼梦》的青睐与凸出,也产生了"她"红学研究之外的特殊意义,而成为人类生命终极追求的不可阙疑的理念与字符--那便是"她"将与"真善美"联系一起而成为"真善美灵"四字不可缺一的光辉信号。

--该说,这也是曹雪芹与《红楼梦》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四   具文本创作意义的第二关键辞语


我们阅读小说,大致当有三层渐次的身心之获得:一娱悦;二审美;三思辩。娱悦--可感性情;审美--直通精神;思辨--沉达理智。

--这是从"接受美学"或说"阅读立场"探研小说艺术的要领。

我把"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识定为阅读红楼第二关键辞语,并非仅依我个人阅读红楼的一点感受体验(这种影响也不可小觑)。其中我有两点理性思考:一是跟这两句话相继出现的两个人名--"甄士隐""贾雨村",以及与他们关联种种的故事牵系;更重要的,这两位"事先作者插了'真''假'标签的"、将赋予意图之人,不可等闲视之。二是我提到的"阅读获得"中后两点"审美""思辩"的意义。

前面介绍过这两句话的出处。按说开篇作者简述自己创作过程,说"如何如何……故将真事隐去"又说"如何如何……何妨用假语村言"--这本来无须多议,很平常直白的"叙述交待"--然其关键至重;作者接着用顺理成章的语气说"故曰'甄士隐'""故曰'贾雨村'"两句,且文中紧接着就出现两位鲜活的人物--小说中作家臆拟几个人物,本是极平常的事。没有作家创造出的人物,哪有小说?可一开篇就告诉读者"你们马上会看到我编造出的两个人物"的作家,实不多见。照常理,作家在小说开篇时惟恐读者不信靠自己,会竭力表现表达自己所写、所叙述的人之真实之有现实依据,哪敢一上来就说"老子跟你们玩的是'假'的,可别上当哟"。

--其实,这完全可以想见并断定,这是作者一上来就跟读众玩冷幽默。

--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曹大师是文化超精英,他有这种资格与自信。

而且作者算定了"我越是这么说,你们反倒更爱看我的书"。说来,这种来自作者"自诩意识"的心理素质,极好;且我们从不久将在文本中出现的"补天"啦,"愣自行"(冷子兴)等不少明示暗喻中,都可体会到曹氏的这种极高傲的文化自信。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阅读陷阱"或叫"设悬念的变招"。总之,这事项是多用的。

然而,我眼下是论"关键辞",不是来说曹氏自诩意识--仅提一句。

归结之,有三点可谈:

1-"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这10字"箴"言,本来就可以作为小说创作规律性的总结概括;无须任何解释--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字的精准及形象性,也简言讲明小说艺术基本特质--"真的事"要"隐藏起来";"代之假语"要"乡俗化"。

--这两句话完全可以作为小说的通理通则;有红楼之外的文学理论意义。

2-作为被插上"真"之标签的"甄士隐"在红楼留踪仅一回,可其留在红楼全书的"暗痕"却是长久隽永。一是"她"把"甄英莲"作为"真实事件的符号或说影子"留在了红楼文本中,基本贯穿始终;而"甄英莲(真的应该被可怜或被联想联系)"这一形象的存在将无声地告诉读众--红楼一书不只是作家编的故事,她也是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发生的故事影像,甚至比那小说故事更值得怜惜。后来甄英莲易名"香菱"的谐音暗喻"想灵(陵)"也指示出"这一人物形象不但'想往灵界''想往通灵'(如跟黛玉学诗)",且也"一心怀念老家金陵",这也是作者一种暗示意向。二是甄士隐作的〈好了歌解〉--作为红楼文本第一颗"悲情炸弹"留在了红楼书中,其起到了哀音伴奏式的悲剧艺术效果,也是无可估量的。而这两件"真事隐"去后之事,对红楼整体悲剧性影响,不可小觑--将在读众阅读效果中产生重要影响。

3-论"贾雨村"。他是只身留在红楼中的--他老婆娇杏(侥幸)只起谐音旁释作用,意在"此人命运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很'侥幸'"。然而,该贾(假)却贯穿红楼始终,虽然时隐时现,却一直傍随着荣宁二府的兴衰,而他自己在那本来就充满"假"的皇道统世界像宋祖英唱的"越活越好",直至官升"大司马"。当然,他凭的可不是他曾在第2回议论过的"大善",而是"恶"--他完全堕落成无良知的墨吏。

--这给读众一条莫大启示:在充满"假"的社会里,你做"真善美灵"样的人与事,没有下好场;只有搞"假恶丑俗"之人之事,才能生存得越好越长久。

当然,仅论"贾雨村"有此一项寓理功能,那也太小瞧曹大师。贾雨村在红楼文本中除"他"具体形象影响外,还有读众和某些红(曹)学家理解不到的一层意义--那就是"他"在曹氏符号学里的意义,即"假"的意思的延伸--意在"只要他贾雨村出现在某件事里,这事'假'的成分的比例就很大";譬如,第2回贾雨村护送林黛玉晋京--既是小说情节须要、他为这一情节插上"假"的标签。就是说,按小说创作分析,作者在这场"戏"里虚构性(假)极大。A黛玉五岁左右,其母贾敏死,这本身就属不太正常;B不久,林如海有病,贾母念外孙女、黛玉须远途投亲,这既正常又不很正常;C贾雨村此时要晋京"复职",须倚重林如海与荣国府,这更属多种偶合……而这些,不是人为"集中矛盾编造出的'好戏'"是什么?这就是"现实生活之'假'构成的艺术之真"。而"贾雨村"的"假"的符号学意义,正显现在这里。

反思之,薛家进京理由远比黛玉进京理由多--宝钗待宫选、薛蟠避杀人祸、薛家要与皇家做生意、薛母图与姐姐联姻,可红楼作者竟然连贾府可能"极隆重地摆家宴迎接薛家到京"都不着一滴墨,这还不是"书"任随作者安排,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

--而"贾雨村"在此处正是无声地传递给读者"这是艺术之'假'"的符号。

--且推之,文本中只要"贾雨村"出现,我们就可对此情节以"假"试论之。

因此,"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两句话10个字,以及由这两句而产生的"甄士隐""贾雨村"二人物之名,在《红楼梦》书中是很关键的一组辞语。


五   "或然论"标识语--第三关键语


在红楼这部小说中,非但有好故事好形象且有许多妙不可言的好对联好诗句及经典叙述,留给我们够一生的思索品咂;这既是大师思想深邃又是中华语言绝妙。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融艺术与哲理、统人情与天道的对联,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要真正理解并阐释这两句哲言,却不容易。尤其若想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让"她"出现几次,且都是在红楼的"大情境转换"的关键时刻……这显然绝不单单是想让人们记住这两句对联的简单意图。该说,这是曹大师对读众"再三"提醒。

--那么,作者想用"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些什么?

先容我对此语做概括性界定:

先说,这副楹联(亦可称之"诗句""哲言")意义重大;其语言洗炼度,亦直属古代哲学语言--大有老子李聃的语言风范。"她"既凝聚了作者的创作认识论,又是作者的社会认识论(其上联的两个"假"字跟红楼中的"贾"姓,拍合)。

同时,此联句也是作者的创作方法论。

换言之,作者是本着这两句话来认识事物,来创作小说的。同时,这里又蕴潜着作者对未来读众阅读的告诫启示,并暗示出他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追索觅求。

--总之,此联句大有一种让你体验某种深刻"感觉"的味道。

--而这种"感觉"本身又是理解所有"美"的先行。

   这样说愈加玄了。我们来细解一下此联上句--

假作真时真亦假--从表层前理解说,是针对小说创作而言的。意思是:虚假的(故事)被写成了"像真发生过的",那你感觉的所谓的"真"实其是"假"的。

当然,这话里还蕴藏着另外几层意思:

1-对个人的劝诫性:当你用假意做真事时,那事做得再真切,那种"真切"终归还是虚假的--其潜台词是"那种真切终归要骗你自己、坑你个人";2-禅意和心理学成分:说:生活本身就是虚假的(佛的"色空"),你把它当成真实的东西,那种"真物"也依旧是幻觉的假像;3-指当时社会意识和生活现实:把明明是假的骗人的事搞得跟真事一样,那些"冠冕堂皇""世道天理",其实都是假的蒙人的。

--还须多提一句:在整部红楼中相关"假"的认识论与西方海德格尔生命存在论中的"存在的虚假性"与"人们编造的存在者"[3]是比较吻合的。

而这种中西哲理的呼应,给红楼这部书带来更广远的属于全人类的思想效果。

   再看此联下句:

无为有处有还无--更属理性带虚无感觉的思索的典型语言--主要是针对人(针对读者,当然也针对作者自己),谈做事看事(包括看红楼文本)的方法论。

--说此句是"理性虚无"的,那也只是前理解;尤其针对读众来说。而这话的重要引向功能在于"让读众从红楼(或说一切艺术中)找到自己的理性感觉"。

--而这种"阅读感觉的寻找",也就是所谓"有"与"无"。

此句自然也是多解的。

1-没目的做下的事情(无为),即使存在着(有处),这种"存在"最终也没有意义(有还无);2-不存在的(虚无)的东西(指精神的),是会有实在的深刻意义的,而那些有形的东西(物质的)相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还可简捷地解释为"看似存在的东西,那种存在其实是虚无的";3-这话也是作者对自己说--我这部没有功利目的的"红楼梦"(无为),一旦"她"在某一时代某些人心里产生作用(有处),可那时,即便"她"起了作用(有),这本书也会像根本不存在人世一样(还无)。

另外,这句话是来源于道家的物原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家的实虚辩证论"无之以为用(真正有用的),有之以为利(而被利用使用的)"[4]。

而且要解读这句话还须做一个逻辑思辨:这句里所谓的"无"是建立在"有"的前提之下的。正如"空"必须以"色"为前提;正如"有梦才有红楼""临(林)假(贾)才能求到真""宝玉出家,恰是以他长久沉浸在大观园里为背景"一样。

然而,以上解读仍属"句面质值"的前理解部分;而我还要说的是此联句的引申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两句又是"红楼或然论"的标示语。

这里须对"或然论"和"红楼或然论"稍做解释:

"或然论"是哲学逻辑学名词。其源于法国地理学和印度耆那教的理论,其精髓在"非一端论"来以"综合调解"方法观察哲学道理。而我提出"红楼或然论",只求"非一端"的多角度辩证后而获得的最佳结论,属《红楼梦》逻辑学一部分。

这样,这此联句中的"真与假""无与有"之辩证必然成为"红楼中的或然辩证",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自然成为"红楼或然论"的标示语。

我们都欣赏过埃舍尔的钢板画《画画的双手》。你说那是"左手在画右手"?还是"右手在画左手"?或是"还有另一只手画那左右手"?这就是"或然分析"。

--而对"或然分析"的提醒,加重了"此联句"在红楼文本中的意义。

另外,此联句的"红楼或然论"标识语作用,又启迪读众对红楼要做或然判断、或然分析,要搞"临假求真""由无生有",同时又要"视真如假、视有如无"。

--这皆非阅读者思索范畴,而是研红者必思辩的。

至于现在流行的《《红楼梦》》文本的注释(如北京范师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把此联句解释成一佛一道学说,又说"这副对联给'太虚幻境'蒙上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5]。  

这前者的佛道说,属于"局限";而后者的神秘说,属于"谬解"。

--可见中国所谓的主流红学圈认知之浅。

           

六   具悲剧醒世意味的第四关键语


千红一窟……

万艳同杯


这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尝到的一茶一酒的名字--表面看,这一茶名和一酒名,相互并无内在联系,其实仅从"千"与"万"字面上也能看出联系。

不用说,这两词8字,绝不单单是那茶那酒的名字。

作者仍是使用一贯的语言技巧--谐音暗喻,来喻晓事理的。

首先说,"千红"是说"万紫千红",浅层意指鲜艳多彩的各样花朵;深层意指正青春年少的女孩们。"窟"本意是阴暗的洞穴,又跟"枯""哭"谐音,尤其"哭"字--不就是说作者在为"那万紫千红的女孩儿们惨遭损害的青春而痛哭"嘛。

--那么,为什么突然说到"女孩儿们惨遭损害"呢?

因为千古以来,中国女性在社会上没地位。从孔丘先生那里就把"女人"与"小人"等同起来,后来皇道统把这一意识发展成"女子无便是德""女性须三从四德"等女性道德。而红楼作者就是以"反对抵牾这些道德"为突破口,来写这部《红楼梦》的--他写出"女性不但有才有德,如薛宝钗;而且女性非但有才德还追求灵魂纯洁,如林黛玉",所以警幻仙才对贾宝玉(书中拟叙述者)说"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第5回)。当然,这还只是一句前台辞而已。

至于那"艳"本身就是"丰色",且又与"宴"谐音;"杯"与"悲"谐音;其意自然就是"万艳同悲"或"万宴同悲";强调是"悲"。尤其"万宴同悲"的批判意向更深刻--说整个社会的"宴会宴席"都是"可悲"或"很悲哀"的。

--这岂不是诅咒整个皇道统社会?不是跟鲁迅说封建社会"吃人"暗合?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千红一窟(哭)"和"万艳(宴)同杯(悲)"两词8字,是整部红楼最简炼的主题思想,用现代行文的时髦用语--"关键词"。

此外,第5回同时出现"群芳髓""痴梦仙子""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萨"等名词,只有符号学意义,是作者写作时随手拈来的。这样就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混于其间并掩盖其实质意义,别让这两个意味深长的词,孤立突显。

--可以说,这一定程度上也算曹氏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此外,"千红一窟(哭)""万艳(宴)同杯(悲)"又与后面第27回〈葬花辞〉遥相呼应。准确说,〈葬花辞〉是对这两个"关键辞"的更深透更具象的阐释。

是啊,这哪是喝什么"茶""酒"呀,这简直就是两种"情愫"注入未来"情种"的灵魂之中。贾宝玉将以"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来解读这世界这人生。

--于是,这相关《红楼梦》主题的8个字也就当之无愧是红楼关键语之一。


七   具符号学意义的六个字--第五关键联字

     

贾(假)、史(死)、王(亡)、薛(学)、林(临)、甄(真)


说来,这6字本是六族人的姓氏,但由于作者依"谐音暗喻"把"她们"别有用心地从"百家姓"挑选出来--她们的字意在研红中的特殊解意就显重大。

--尤其在"红楼曹式符号学"的意义上,展显出"她们"的特殊功能。

我从每个字符逐个阐释。

(以下相关"阐释六姓十二字"的具体内容,长达两万多字--我另外专著〈红楼"六姓"邃想录〉一文,同在"羽之野专栏"里,供读者另阅。本文此章从略)

         

八  一句诗的灵魂意义--第六关键语

   

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在红楼文本中的重要意义,要从〈葬花辞〉这首诗谈起。

人们常说"没有眼泪就没有林黛玉",其实"没有诗也没有林黛玉";而没有林黛玉,哪里还有什么《红楼梦》?这就是"诗"对黛玉乃至对红楼的重要。

其实,红楼文本中早就给出这样的明确信息--第5回在"黛玉册语"里明确写着"谁怜咏絮才";那"咏絮才"是什么?就是"诗才"。而在红楼中林黛玉所有的诗,惟〈葬花辞〉最重要--因为"她"最直接最准确地诉说了林黛玉的灵魂。

有人把《红楼梦》比作中华文学的王冠,而〈葬花辞〉就该是这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蒋和森先生把红楼比作民族文学的万里长城,那〈葬花辞〉就该是那八达岭上最完美、最可展显的一段。"她"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远远地超越了这诗的本身,是中国古今文坛所奇有的。"她"在"红楼梦小说"中有着情绪炸弹的力量。

--而这"力量"爆发点就在一句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

既然说诗,正如木心先生所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6]--于是,我们应对此诗句的前后氛围作个了解。

这句诗是出现在整篇〈葬花辞〉的高潮部分:"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莫教泥淖陷渠沟-- 这是"那少女"把思想化作翅膀,欲穷天地而遨游,"她"一面巡览天地一面询问一面呐喊--"天啊,我已经来到你的尽头,可哪里才是收留我一个纯真女孩的干净之地呢?"她含着泪对那些花儿说"不如我用自已缝制的锦囊,收敛起你们的,其实也是我自己的--艳骨吧;我会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掉我们这崭现于世的风骨流韵。让我们本来就洁净的身心干干净净的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吧。我们不要再多看一眼那人世间的污泥浊水啦,更不能陷进他们的泥淖深沟之中"--这"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全诗最具凝炼意义的"诗眼";当然,也是红楼作者最想要在《红楼梦》里说的一句话。这句话遂成为《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第一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底色,即"质洁惟真"的人生宿求。当然,这也是曹氏自己人生的宿求;这也是红楼作者一直用情节形象提醒读众,要做的"临(林)假(贾)求真(甄)"之"真";也是"谁解其中味"的真"味"。可以说,这"质本洁来还洁去"是整部红楼主题的关键辞;是《红楼梦》这部横绝于世的伟大文学作品,留给后人最可诠释的思想真髓--这是一个骄傲的灵魂在与强大世俗社会抗争而无望之时,惟一可把持的人的"自我尊严"。《红楼梦》之伟大,正是因为有如此高傲的对人的价值认识,"她"才有拔擢于传统文化而走向未来的意义。

"质本洁来还洁去,莫教污淖陷渠沟"的人生宿求,昂扬、真率、悲壮;这是中华所有的文化人该感到骄傲和自慰的"立论";是完全洽合我国几千年来,由吴季札确立的"哀而不愁"的悲剧理念[7]和孟轲继之的"贫贱不能移"的悲剧人生准则。


九   相关阅读红楼文本的提醒


当然,话说回来,想真正解读红楼,想从中感受获得人生人性的艺术之"美",以至让这"美"邃入自己灵魂血液,长存于自己意识之中--那是必须认真阅读红楼文本的。且我看来,一个志在文化立身的中国人,平生最少也得阅读五遍红楼。

一句话--中国人应该从小就自觉地接受这得天独厚的"美育"。

关键辞、关键辞语,只是"关键",绝不是必须必定的。而"必须必定"是阅读文本,且不可读"节本节选本";红楼的"节本节选本"是蒙人害人的,不可上当。任何对《红楼梦》文本的"断肢"行为都是"屠红"行为、犯罪行为。读众须认清这一点。要札札实实读红楼原著,不是看完一两遍电视剧,就自以为了解《红楼梦》;那是自欺。要知道,看电视剧与阅读文本就跟闻得食味与把食物吃进肚子里,差异甚大,不能同日而语。因为阅读才是真正的精神接受。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至于一般读众选择哪种版本来读,为好?我以为这倒无所谓。只要不读节本就好。看节本节选本有如我们看见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或物--肯定是不美的,甚至让人恶心。而且阅读红楼,最好从小就读,最迟要从中学时代起--因为接受"美育"越早越好。美育要从人的"精神成长轴心期"开始渗入--5~15岁之间最佳。

上世纪中叶始,国人接受大量的"狼奶"哲学,至使红卫兵红小兵一茬茬涌现,直到当代"愤青"不已、"告密者"隆起。这不能不让人对我们民族未来忧心。而阅读《红楼梦》,接受人情、人性、审美、注重灵魂的熏陶,是纠正民族精神偏差、健全人格的有效之举。研红者有责任呼唤全社会,对这一中华得天独厚的文学文化的制高点、这被眼下教育界严重忽略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显学"的高度重视。

我与一位叫孙嘉慧的女中学生聊过,她曾阅读过30遍红楼文本,当时她才上高一。红楼中的诗词她几乎张口就能背诵。作文也大多能旁引红楼。背地,我对她舅舅(我的朋友)说"你多领这孩子玩玩吧""告诉她父母,在学业不必督促她,这孩子未来无论学成何业,生活际遇如何?都不会太差--因为她作人行事的基础有了"。

是的,我们研红就是要全民族认识到《红楼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

  [1]    见笔者〈"葬花辞"灵魂之声〉。

  [2]    见周汝昌《红楼新境》139页。

[3]    参见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第6章〈操心--此在的存在〉第41-43节。

[4]    参见《老子》第11章。

[5]    见北京范师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的《《红楼梦》》卷1注释第53条。

[6]   见木心讲述《文学回忆录》"文学,局外人的回忆·三"。

[7]    见谢柏梁《世界悲剧文学史》133页和笔者〈审美人生的第一人〉(见"羽之野专栏").

              

进入 羽之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红楼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89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