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臧志攀:《诗经》《老子》与雨兆、祈雨

——中国古代祈雨与文学书写史研究之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93 次 更新时间:2015-02-08 16:05

进入专题: 诗经   老子   祈雨  

王政   臧志攀  

《诗经》中写到一些雨兆。《诗经•豳风•东山》曰:“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此写“鹳鸣”兆雨。在先民的观察中,鹳鸟在天阴下雨前会鸣叫。文献多有记载。《毛诗传》曰:“鹳,好水,长鸣而喜也。”郑玄《笺》:“鹳,水鸟也,将阴雨则鸣。”《文选•情诗》:“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李善注引《韩诗》薛君《章句》:“雚,水鸟,巢处知风,穴处知雨。天将雨而蚁出壅土,鹳鸟见之长鸣而喜。”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鹳“仰天长鸣,必主其雨”。

其它鸟类或昆虫亦有兆雨之性。如《禽经》说鸠鸟:“暮鸠鸣即小雨。”[1]257纬书《乐稽耀嘉》说焦明鸟:“焦明至,为雨备。”《东坡诗话录》引《百斛明珠》记五色雀:“南海有五色雀……久旱而见辄雨,潦则反是。”据说大洋洲有种杜鹃,其啼甚哀,“似乎要把雨呼唤”,土著称之为“雨鸟”。[2]而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说:“蛤蛎,候风雨,能以殻为翅飞。……天牛虫,……长安厦中,此虫或出于离壁间,必雨,成式七度验之皆应。”[3]168

猪亦可兆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曰:“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究其原因,是先民根据长期的观察认识到,猪浴身的习性往往为降雨前兆。原来,猪的汗腺不发达,天气热时喜欢在水中浸泡散热,而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猪便会跑到水中浴身,因为猪的如此习性,先民遂得出经验,即猪浴水中为将雨之兆。因此,诗中言见猪之白蹄,是因为猪浴水而蹄经过冲洗变成白色,见其白蹄即知其涉水之举,即知为将雨之兆,故诗又言“俾滂沱矣”,说不久之后就下起滂沱大雨了。即毛传所言:“将久雨,则豕进涉水波。”古代典籍中还有把天象与这种习俗相结合的记载,如唐代黄子发《相雨书》云:“天河中有云如浴猪豨,三日大雨。萧立等谓之黑猪渡河。有句云:‘黑猪渡河天欲风,苍龙衔烛不敢红。’”[4]19《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雨》引《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黑气相逐,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这种猪浴水兆雨之俗至今以谚语的形式仍然流传在民间各地,如福建的“乌猪过溪要下雨”,辽宁辽阳的“猪渡河,来朝雨儿多”。

月离于毕兆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中又以月离毕星的天象为将雨之兆。毕星是一种星宿的名称,曾被先民当作雨的表征物,《尚书•洪范》即载:“星有好风,星有好雨。”马融注曰:“箕星好风,毕星好雨。”由于毕星兆雨,周以后即以毕星为雨师。《周礼•大宗伯》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玄《注》曰:“雨师,毕也。”汉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其象在天,能兴雨。”汉王充《论衡•明雩篇》云:“离毕之阴,稀有不雨。”毕星既为雨师,降雨也其责也。

毕星兆雨应是殷以前的古老观念。卜辞中云:“丙申卜:今月(夕)方雨,毕,不凤(风)?允不。六月。”(《乙》一八)。方读为滂,意为:“今晚下了大雨,月望在毕,还会不会起风?”验辞是:“允不。”即“即果然没有起风”。故温少峰说:“月望在毕而大雨滂沱,是六千年前的天象经验,成为‘天气谚语’而流传下来”。天文学家张培瑜也讲:“‘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很可能是更古老的天气谚语,在殷商时还流传。”[5]59毕星兆雨观念可能最早出于西方。古罗马史诗《埃温阿斯记》三卷506——547行描写:在夜半停航时,帕里努鲁斯总是不眠,他“用耳朵倾听风声,观察寂静的夜空中所有移动的星斗,大角星,预兆降雨的毕宿,大小熊座……他看天空一切宁静,就从船上吹起响亮的号角……摸索着前进。”[6]73古罗马人即有毕宿降雨的想法。

《诗经》中的祈雨诗篇有两类。一类是农耕活动中常见的“春祈秋报”式固定化的祭祈雨水。它以雨润谷物、求取丰收为祭祈目的。如《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孔颖达《疏》曰:“孟春月,以琴瑟及击其土鼓,以迎田祖先啬之神而祭之,所以求甘澍之雨,以大得我稷之与黍。”宋苏辙《诗集传》卷十二:“田祖,先啬也。孟春既郊而始耕,则祭之,所以祈甘雨也。《周官》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二十:“迎田祖之神,以祈甘雨之至……此皆先王盛时民俗如此。”方玉润曰:“祭方社,祀田祖,皆所以祈甘雨,非报成也。”[7]940可知,此为春祈求雨之诗,祈事在孟春之月,求雨乃冀谷物丰收,故诗言“以介我稷黍”。按此,先啬神亦能助农以雨。

又《周颂•噫嘻》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毛序》云:“《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郑注:“祈,犹祷也,求也。《月令》‘孟春祈谷于上帝,夏则龙见而雩’是与?”郑的意思是:这里毛氏所云“春夏祈谷于上帝”,大概就指《礼记•月令》讲的春时祈谷子上帝与夏季龙星现时行雩祭吧?孔颖达《疏》进一步阐明:“《噫嘻》诗者,春夏祈谷于上帝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之时,春郊夏雩,以祷求膏雨而成其谷实,为此祭于上帝。诗人述其事而作此歌焉。经陈播种耕田之事,是重谷为之祈祷,戒民使勤农业,故作者因其祷祭而述其农事。……祈为祷求,谓祷请求天降雨以成谷也。《月令》‘孟春祈谷于上帝’,及《左传》‘夏则龙星见而雩’,此二者,是此春夏祈谷于上帝之事与?”宋严粲《诗缉》卷三十三:“王氏曰:噫嘻,叹辞。曹氏曰:所谓吁嗟而求雨也。”这些解析均明了,以为《噫嘻》诗旨与春郊求雨生谷、夏雩祷霖促丰相关。

另一类是写遇旱求雨,具有祈雨俗事的一般程序和仪节,时间上不固定。如《大雅•云汉》写道:“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此诗写夜观天河,河汉晴光回转,没有雨兆。郑《笺》云:“云汉,谓天河也。昭,光也;倬然,天河水气也;精光转运于天,时旱渴雨。故宣王夜仰视天河望其候焉。”宋段昌武《毛诗集解》卷二十五云:“《左传》昭十七年,星孛及汉,梓慎曰:汉水祥也,汉实水之祥也,而雨者水之施也,天将雨,其兆先见于汉,故闵雨则望云汉而占之也。……宣王占雨于云汉之间,而见其倬然昭回于上,则其非雨之候可知矣。”

由于“望候”无雨,乃祭求天帝解旱情。祭祀中,没有神不祭奉的;更莫敢吝爱于祭牲。祭神的圭璧也用尽了,然何以神灵还是不听我之祷请、降佑于我?天,依然旱热隆甚!诗旨要义,正如郑《笺》所云:“奠瘗群神而不得雨。”

这首诗描写中,透示了周人祷雨之祭的方式,既祭天灵,又祭地神;祭天曰上,祭地曰下;祭天的事象主要是奠,祭地的行为主要是瘗;瘗,即将牲玉“瘗埋”于地下,以致奉于神灵也。毛《传》云:“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礼,瘗其物。”孔颖达《正义》解说:“其祭之礼,上祭天,下祭地;而天则奠其礼,地则瘗其物。……以至于百灵,无神而不斋肃尊敬之。”明朱朝瑛《读诗略记》卷五亦释之云:“自郊祭天,奠;瘗,祭地。……上谓坛祭,下谓坎祭也。《祭法》祭天燔柴,祭地瘗埋,……祭水旱皆埋少牢,皆有坎坛,故曰‘上下奠瘗’。”

《云汉》篇祭祀的目的是请解旱情,埋玉当为救旱得雨。《国语•楚语》中王孙圉与赵简子说:“玉足以庇荫嘉榖,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珠足以御火则宝之。”意谓珠可禳除火灾,玉则可祈免水旱。陈子展先生曾说:“诗云‘圭璧既卒’,《说文》:‘珑,祷旱玉也。’殆即圭璧之谓与?”[8]1059陈先生以为诗中之圭璧即一种称之为“珑”的玉器,似不确。圭璧之为形与“珑”之器形不相同。古玉中的“珑”为龙形,有时做为半璧的璜形,并因龙形雕刻“龙文”。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珑”字下注:“瑑龙为文也。”意思是:缘龙之形,刻以龙体之纹。王筠《说文句读》“珑”字下引《字林》曰:“祷旱玉为珑。《山海经》:‘应龙在地下,故数旱。旱而为应龙状,乃得大雨。’是以祷旱之玉为龙文也。”段、王皆以龙形、龙文之玉为“珑”。这种“珑”形器在红山文化中曾出土过。[9]139其中“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是标准的“珑”玉,龙体弯曲之态中透示着龙之卷缩隐伏的神性。而辽宁建平出土的那件“珑”形器,其首大拙似猪,学界因之称为“猪龙”。“猪龙”致雨的传说,一直到宋代祈雨风俗中仍流行。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诗云:“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另外,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藏洛阳金村出土“珑”,中山王墓出土之“珑”[9]157-159,安徽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之“珑”,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钩珑”,都是既具龙形,又在龙体上雕刻有花纹。

古之“作龙”求雨之俗,极其久远。卜辞云:“隹(唯)庚(焚)口(

)?又[雨]。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安明,1828)裘锡圭先生认为:“‘作龙’卜辞与焚人求雨卜辞同见于一版,卜辞中并明言作龙的目的在为凡田求雨,可知所谓‘龙’就是求雨的土龙。”[10]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曾记:“夏求雨,……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季夏祷(雨)……以戊巳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秋(祷雨)……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向……冬(祷雨)……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向……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董氏所记乃汉时求雨作“土龙”的详细规定,方色、尺寸、数量、时日的要求都甚严谨。

作土龙求雨的巫术,典籍中多有记述。《淮南子》卷四《坠形训》“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后汉书•礼仪志中》“请雨”云:“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兴土龙。”注:“郭璞曰:‘今之土龙,本此气应,自然冥感,非人所能为也。’”桓谭《新论》第十一《离事》亦云:“刘歆致雨,具作土龙,吹律,及诸方术无不备设。谭问:‘求雨所以为土龙何也?’曰:龙见者,辄有风雨兴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通典》卷四十三《大雩》云:“旱甚则大雩……造大土龙,雨足则报祀。”《论衡校释》第六卷《龙虚》云:“龙与云相招,……设土龙以为感也。”第十六卷《乱龙》云:“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

《老子》中涉及到战国前祈雨活动用到的祭祀物品:“刍狗”。《老子》上篇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元人吴澄《道德真经注》卷一云:“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11]262刍狗,意思是古人以草结扎成狗,供求雨祭祀中用,用后即丢弃,没啥顾惜的。据此,祷雨之祭中用到草狗。这种祈雨用狗习俗,后世多见。《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篇说求雨:“冬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家人祠井,无壅水,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之外,方六尺,植黑缯六,其神玄冥,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衣黑衣,祝礼如春。”这里就用小黑狗六只。唐代有投犬于井祈雨的,唐韦绚《刘宾客嘉话》曰:“舒州潜山下有九井,其实九眼泉也。旱则杀一犬投其中,大雨必降,犬亦流出焉。”[12]801清代亦有类似记述,《听雨轩笔记》卷四“龙母井”载:“嘉兴乍浦城外有山屹立于海滨,……山半有石井,深不可测,相传为龙母所居,……乾隆庚戌大旱,苗枯,土人祷之不应,因杀犬血,投诸井中。顷刻,黑云四起,风雨雷电骤至。势若山崩,水雹如碓如拳,横飞直落,人畜皆伤。海岸木堆漂流无数……房屋城垣之损,更不待言矣。迨风雨息后,……往视石井,……杀犬投血之人,已向井跪而震死。……土人惧甚,亟其牲醴至庙告罪,嗣后绝不敢犯。”[13]357

武汉土语中有“笑狗天阴”之说,源于当地旧时俗信,意谓人若冲狗笑天便要下雨。所以,汉江人遇天旱,便把狗捆起来,对狗泼水,使狗叫唤挣扎,逗人笑乐,以此求雨。[14]贵州开阳地区也笃信此说,据1939年铅印本《开阳县志稿》载:“求雨时畀一犬招摇过市,以引市人之讪笑,俗谓‘人笑狗,天必雨’也。”[15]529重庆瓷器口人也有“笑狗祈雨”之俗,据世元先生介绍,“当地有一句俗话:‘笑了狗要下雨’。天既老不下雨,何不弄条狗来戏谑一番,苦中作乐呢?若是牙狗,就给它戴瓜皮帽、穿马褂,用铁丝做一副金丝眼镜给它戴上。若是草狗,就穿花衣,戴耳环,然后捆缚在轿椅(小儿竹椅)上抬起游街。这对‘狗男女’尽管绅其形而官其貌,它们还是不受抬举,十分惊惶。那个时候贫富悬殊,平素坐轿子的都是达官豪绅及其家眷。老百姓看在眼里,怨存心中,这回抬狗可以趁此发泄发泄,闹一场恶作剧。抬狗后并不简单地将他们放了,有时也会把他们搁置在龙王牌位边去暴晒,让它们的哀号声闻于天。”[16]北川县羌人求雨仪式将狗穿上人的衣服,牵到村寨中游行,据说也可导致天神下雨。

麻阳苗族有“抬狗求雨”法。每当久旱无雨、田禾受灾时,就将狗抬到龙王居住的地方或者洞神居住的地方去,据说龙王或洞神会畏惧,便出来行雨。1949年前,汶川龙溪沟羌人祈雨,端公演唱,村人跪拜,除烧香杀羊外,还须抬一只狗上山,将狗在烧狗坪活活烧死。据说龙王闻到烧狗臭味,就不得不下雨。羌人说,龙王怕狗臭,烧狗一熏,龙王难受,故下雨。批江河畔的宝丰乡祈雨,用绳套条狗,人从后面用柳条打,狗奔跑往其身上泼水,龙王亦下雨。1983年铅印本《武阳镇志》记武阳人祈雨:“二人执着‘水龙’游街,水龙后面由两人抬着一条坐木椅的狗随行……”[15]87

域外民族也有“以狗祈雨”的。在日本的一个高山地区,如果那里长期没有下雨,一部分村民就由一名祭司领着列队前往一条山溪的河床旁。他同时还带着一只黑狗。他们在一个选定的地方把狗拴在一块石头上当作他们的子弹和箭头的靶子。当它的鲜血溅在石头上时,村民们就扔下武器高声向溪里的龙神祈求降雨以冲刷血迹,洗净这个地方。习惯规定在这种场合,牺牲的颜色必须是黑色的,以作为要祈求的雨云的象征,但若要求好天气,那个牺牲就必须是纯白色的,一个斑点也不许有。祈晴止雨也要用狗,在库茂恩一种停止下雨的办法,是把热油倒进一只狗的左耳朵里去。这个畜牲痛得大声嚎叫,它的嚎叫将被因陀罗听到,而这位雨神将出于对这个动物的怜悯将雨停止。[17]110-114覃彩銮说:“安南(越南)人求雨时亦投犬于溪中……人们选用犬牲的毛色亦不同,正如《山海经》中所载祭神用黑犬,求雨用黑犬,祭风以黑犬。在世界许多地方亦然,日本人求雨用黑犬。”[18]这些对我们思考古人求雨以狗为牲,甚有启发。


【参考文献】

[1][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萧兵.濩是祈雨舞[J].求是学刊,1981(3): 97-100.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清]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温少峰.殷墟卜辞研究[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古罗马]维吉尔.埃温阿斯记[M].杨周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9]臧振.中国古玉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

[10]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

与作土龙[G]//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元]吴澄.道德真经注[M]//《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第10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本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M]//笔记小说大观:第25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14]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编纂后记[J].方言,2000(2): 97-113.

[1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6]世元.旧重庆瓷器口人求雨[J].红岩春秋,2001(3): 35-38.

[17][英]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8]覃彩銮.壮族古代犬祭初探——广西左江崖壁画动物图像辨释[J].贵州民族研究,1989(3): 71-80.

    进入专题: 诗经   老子   祈雨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7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