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庾信的《小园赋》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庾信这个作者。很多人习惯把“庾”读为平声yú,其实这个字应该读为上声y 。庾信字子山,他还有个小名叫做“兰成”,这是唐朝陆龟蒙的《小名录》里记载的。古代有些文学家的小名也很流行,比如谢灵运小名叫“客儿”,因此有人也称他“谢客”。那么庾信小名兰成,所以有人也称他为“庾兰成”。
庾信是南阳新野人,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河南省。庾信晚年留在北周,北周文帝的儿子滕王宇文逌和他关系很好,为他编了集子,并为他的集子写了序。庾信的祖父叫庾易,曾经被朝廷征召,但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滕王逌称他为“征士”,说他“隐遁无闷,确乎不拔,宋终齐季,早擅英声”。庾信的父亲庾肩吾诗文写得好,在萧梁时做官做到散骑常侍、中书令。据《北史》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庾信对《左传》应该是很有心得的,以后我们就会看到,在他的赋里边,经常引用《左传》里的典故。庾信长得什么样子呢?史书上说他“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他身材很高,腰围很粗,容貌和举止都不同凡俗。所谓“颓然”,这个“颓”字是顺而不逆的意思,如《礼记•檀弓》所说,“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所以这个“颓然”是形容他的形貌举止都很从容有条理的样子。
在梁武帝的时候,庾信和他的父亲都曾在东宫为官,庾肩吾做过梁太子的中庶子,庾信做过抄撰学士。所谓梁太子指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萧纲,即梁简文帝。梁武帝本来曾立他的长子萧统为太子,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可是萧统在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天的四月死去了,于是在那年秋天七月就改立了萧纲为太子。当时和庾信一同做东宫抄撰学士的还有徐陵,他是右卫率徐摛的儿子,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徐陵和庾信的文章都写得很美很绮艳,被很多人竞相效仿,他们两人所写的这种文体当时被称为“徐庾体”。那时候,庾肩吾和庾信父子二人可以随意出入宫门,受到皇帝和太子非常隆厚的恩宠礼遇。后来庾信曾出使聘于东魏。“聘”是聘问,《礼记•曲礼》说,“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就叫做“聘”。庾信做使者到东魏行聘问之礼,是在梁武帝的大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的时候。由于庾信不但文章写得好,应对辞令也好,于是在东魏的都城邺下也出了名,受到人们的推崇。因此他出使回来就做了东宫学士,又被任命为建康令。
在侯景作乱攻陷建康的时候,庾信就逃到江陵投奔了湘东王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这侯景攻陷建康又涉及一个历史事件。侯景本是朔方人,有膂力,很会骑马射箭,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士兵,后来因战功做到定州刺史,是北魏很有名的一个大将军尔朱荣的手下。后来尔朱氏谋反,高欢讨平了尔朱氏,立孝武帝,自己做丞相,侯景就投降了高欢。高欢任命他做司徒行台,拥有大兵十万,专制河南。高欢生病,病重的时候召侯景来见,侯景很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强大,高欢可能对他不放心,要杀了他以绝后患。于是他就背叛高欢投降了南朝的梁。梁武帝接受了他,还封他为河南王。但侯景这个人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很快就又举兵谋反,包围建康攻陷台城。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台城在现在南京市玄武湖附近的地方。为什么叫台城呢?在晋宋之间,朝廷的禁城叫做台,所以台城就是宫禁的宫城。建康失陷后,梁武帝饿死在台城,梁简文帝不久也被侯景所杀,庾信就逃奔江陵,因为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在简文帝死后即帝位于江陵,那就是梁元帝。梁元帝任命庾信做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又派他出使,“聘于西魏”。而就当庾信出使到西魏首都长安的时候,西魏发兵攻陷江陵,杀死了梁元帝。于是庾信就被留在了长安,这一年,他四十二岁。庾信享年六十九岁,从四十二岁到六十九岁,他在北方生活了有二十七年之久。这二十七年里,他内心是非常痛苦的,等一下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到。
刚才我提到北魏孝武帝不愿受高欢的挟制,向西投奔了关西大都督宇文泰,高欢又立了一个孝静帝,于是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但孝武帝投奔宇文泰之后不久就被害死了,宇文泰又立了南阳王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宇文泰自己就做了太师,总揽朝政。而当宇文泰死去之后,他的儿子宇文觉就篡魏自己做了皇帝,即北周孝闵帝,西魏就灭亡了。北周后来的几个皇帝,如明帝、武帝,都非常喜欢文学,而庾信写文章写得好是有名的,所以他虽然羁留在异国他乡,但受到了北周明帝和武帝的恩宠礼遇,让他做了很高的官。北周一些显达的贵族们,他们的碑文墓志多出于庾信的手笔,这我们在庾信的文集里是可以看到的。
那么南朝的情形呢?梁元帝死后又立了梁敬帝,梁敬帝禅位给陈霸先,于是陈就取代了梁。后来陈和北周南北通好,战争期间那些流落到南方的北方人和流落到北方的南方人就得到了一个返回故乡的机会。当时陈就请求北周放回王褒和庾信等十几个有名的人。王褒字子渊,琅邪人,是在江陵陷落时被俘送到长安去的,他的文章跟庾信的同样有名。而北周武帝喜欢文学,舍不得放回王褒和庾信,只放回了其他一些人。那些人回到南方时已是陈宣帝的太建七年,也就是北周武帝的建德四年,这一年庾信已经是六十四岁的暮年了。庾信一直是希望回到故乡的,但是北周看重他不肯让他回去。他在北朝做官做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做过洛州刺史,封爵义城县侯,仕宦是很显达的了。到北周宣帝大象元年,他因为有病辞去官职,辞职后两年就死去了,卒年六十九岁。由于庾信在北朝做官做到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庾开府”。
庾信年轻时才学就很杰出,在梁朝与徐陵齐名,每当他们有文章写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被都城的人们传诵,并且竞相模仿。那时候梁朝的君王和太子如梁武帝、昭明太子、梁简文帝、梁元帝等,也都是喜欢文学的人,他们君臣是常常彼此唱和的。不过那时候庾信的作品虽然辞句清新绮丽,但内容比较空洞,所写风景也不过是园亭池阁、风云月露而已,要到他经历了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以后,他的诗文才有了很深厚的情意,才更加成熟也更加动人了。所以杜甫虽然也赞美过庾信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杜甫还曾赞美他“庾信文章老更成”。读庾信的诗文,有的人只看到他绮丽清新的一面,那并没有真正认识他。庾信的好处是他不但清新绮丽而且老成。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在他的《丹铅总录》里曾对庾信的“老成”有过评论,他认为:一般说起来,诗歌如果写得过于美了,就容易损害它的本质;如果写得过于艳了,就没有骨气;如果写得过于清新了,就容易显得轻薄;如果写得过于新颖了,就显得尖酸。而庾信的诗则不然,他是“绮而有质,艳而有骨,轻而不薄,新而不尖”,这就是庾信的“老成”。明朝还有一个人叫张溥,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他在《庾开府集》的题辞里也曾提到庾信的“清新”和“老成”,他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所以说,庾信的诗文能够兼有清新、绮艳和老成的特点,这是他特别的长处。
我在讲诗的时候曾说过,唐朝是一个诗歌集大成的时代,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因为杜甫这个人有集大成的容量,他能够兼容古体和近体的各种体裁而无所偏颇,他能够融会南朝的绮丽柔靡和北朝的清新矫健。因此杜甫既能够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样美丽的句子,也能够写出“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样矫健的句子。而在杜甫之前呢?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他是在杜甫之前的一个小型的集大成的人物。他由南入北,因此能够综合融会南北诗文的长处;他在北朝虽然通达显贵,但在内心感情上却背负着许多痛苦。因此他晚年所写的诗文都有很多感慨,在风格上是苍凉而且遒劲的。唐朝有很多人推崇庾信,像与苏 并称“燕许大手笔”的燕国公张说有一首《过庾信宅》的五言律诗说:“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他说庾信的成就真可以比得上战国的宋玉——这里边其实有一件巧合的事情:宋玉是战国时有名的辞赋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而庾信在江陵的住宅就正是当年宋玉住过的地方,所以他说是“旧宅偶词人”。这件事庾信自己也提到过。《哀江南赋》中说“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那是指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庾信的八世祖庾滔就是在那时候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来的。他家迁到了什么地方呢?《哀江南赋》说:“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诛茅”,是砍除茅草。庾信的祖先就把宋玉的旧宅重新整理修建,他们就定居在这里了。这《庾子山集》在清代有倪璠的注本。倪璠在这里引了一本书叫《渚宫故事》,这本书记载了当初楚国的一些事情。书中说:“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其实这是不对的,不是庾信在侯景作乱的时候从建康逃到江陵后才住在那里,而是从他的祖先渡江南来的时候就定居在那里了。总之,庾信在江陵的住宅就是当年宋玉的住宅,这在文学史上应该是一段佳话,所以不但张说赞美这件事,晚唐的李商隐也曾有诗说“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过郑广文旧居》)。那么张说在赞美了“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的这段佳话之后,他还赞美宋玉和庾信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说他们“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江陵这地方的山水风景是很好的,张说认为他们两个人因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所以在他们笔下就涌出来一种江山的灵秀之气。“骄”有胜过的意思,说他们的文章写得这么好,连云雨之神都被感动了。这也就是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意思。所谓“云雨神”,是因为宋玉《高唐赋》里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句子。
不但张说有诗赞美庾信,杜甫也有诗赞美庾信。杜甫有论及文学批评的《戏为六绝句》,其中第一首就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认为庾信的文章在老年的时候写得更成熟了,他有一支能够直入云霄的健笔,高洁、矫健,写出来的文章表现出一种纵横而深厚的情意,非常能感动人。庾信绮艳清新的好处是很多人都能认识到的,而庾信“老成”的好处只有杜甫才给他揭示出来。杜甫在他《咏怀古迹》的诗里边还说:“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就涉及到庾信暮年的遭遇:羁留北方,侍奉异国,终其身不能还乡。而这种生活中的不幸,又正好成就了他文学上的不朽。我们可以拿庾信早年的诗句和晚年的诗句作一个对比。他早年在梁朝君臣唱和的诗《奉和山池》有句曰:“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他说荷花、荷叶被风吹得一摇动,就使那些正在水中沐浴的鸟惊飞起来;桥下被阴影遮住的地方,有许多游鱼聚集在那里。还有一首《游山》诗中有句曰:“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说是山涧底下开满了重重叠叠的花,山脚下笼罩着一片雨丝。这些句子写得真是清新绮丽。我们再看他到北朝后晚年所写的一组《拟咏怀》诗中的句子:“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这与他早年的作品大不相同,其中那一份离乡去国的悲哀写得多么沉痛!我们现在主要是讲庾信的赋,其实庾信的诗和他的赋一样,也有很高的成就。庾信融合了南朝和北朝的诗风,我认为他在诗史上是杜甫之前的一个小型的集大成的人物。
至于赋这种体裁,它发展到南朝就更讲究对偶了。在讲鲍照《芜城赋》的时候,大家已经注意到它比王粲的《登楼赋》更加注意对偶,而到了庾信的时候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在一般人而言,过分注意在字句和辞藻上的雕琢修饰就会影响内容与情感,但庾子山的赋则不然。正如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庾开府集》的题辞中所说的,他的文章是“辞生于情,气馀于彩,乃其独优”。庾子山的辞藻美丽但并不空洞肤浅,其文章中的气骨是超过词彩的,这是他所独具的好处。张溥还说,“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这就是说,庾子山的赋已经是唐朝律赋的滥觞了。什么是唐朝的律赋呢?我们知道,唐朝是以赋来取士的,而赋实际上是融合了诗跟散文两种体裁。赋有散文之自由,但是又有诗歌之押韵,考试时不但题目出得新巧,而且还要限韵,并且所限的韵常常是很难押的险韵。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写得平仄谐和对仗精工,就必须注意辞句的雕琢和对偶的准确。比如白居易有一篇应试的赋,题目就很新巧,叫《求玄珠赋》。每段限定要押这样几个字的韵:“玄非求至,珠以真得”。“玄珠”代表天地间的至道,“玄非求至,珠以真得”的意思是说,这种至道的玄理不能够求得,是要你返本归真才能得到。光懂得这八个字的意思还不行,你这篇赋必须要分成八段,每段依次押这八个字的韵,比如第一段就押“玄”的韵,第二段就押“非”的韵。这就是律赋,它的格律束缚很严,而且尚排偶重对仗。律赋在形式上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写的时候既要顾及排偶对仗还要顾及声律,因此有的作者常常就因辞害意了。也就是说,只注意表面的雕琢,妨害到内容与情意的表达,甚至有人连辞句是否合于文法都不管了。但是,庾信的赋没有这样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