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大陆2014年第一剧的《北平无战事》,讲述1948年国民党政权在蒋经国主导下,在北平推行反腐和币制改革所发生的故事。币制改革和反腐,都是蒋经国和共产党“争民心”的重大举措。其结果是,轰轰烈烈的反腐,以枪毙一个仅是执行角色的马汉山结束;币制改革因既得利益集团如孔家、宋家的抵制和阻挠,加上国库储备金不足,宣告失败。这样一段故事,让观众在轻松观赏的同时,也得以管中窥豹,在这样一个案例中,思考国民党政权当年失败的原因。
看了此剧中的反腐、改革等剧情,回想20世纪国共两党在政权与国家建设方面的历史蹒跚,再回到当下中国的改革,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思考。
历史上历次反腐和改革中遭遇的既得利益集体阻挠,比如《北》剧中的孔家、宋家,表面上看,都是这些小团体只顾小集团利益,而罔顾集体、国家利益;实际上,回到本质,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国家”意识没有深入人心。
今年是甲午战争双甲子年,对甲午海战的反思不绝于耳。其中有个历史事实,当中国皇太后和大臣们因为个人恩怨和利益,而搁置海军设备更新时,日本从天皇到民间,甚至妓女都上下一心募钱来资助国家海军建设。在中国的皇太后和大臣里,嘴上谈的是“天下”、“国家”,实际眼里和心里只有个人和团体;而日本的民众心中首先是国家意识。两相比较,国家凝聚力立分高下。
同样,1948年国民党政权权贵嘴里说“党国”、“人民”,其心中只有个人。当政府改革触动他们利益时,他们选择了不配合。这样精英主导的政权,如何不被上下一心的共产党打败?。
回到当下,在新一届中共中央发动的反腐战役中,若干“老虎”纷纷落马。用中共元老杜导正的话讲,现在的腐败成蜂窝状,某个主管领域的人出事,他所主导的领域就是大面积腐败。这也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所讲的,搞“山头主义”。这些小集团,心里所想、手中所做,无不是个人、小集团的利益,国家利益早抛之脑后。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是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滞后。
未来中国的发展,国家意识必须强化和内化于国民心中。这是一道一直落后并且必须跨越的坎。这也是破除改革阻挠、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举措。
《北》剧中国民党政权希望借反腐、币制改革来和共产党“争民心”。结果,二者皆以失败告终,失信于民,也让民众在币制改革中倾家荡产,成为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致命一击。历史上看,也确实如此。
单就个案即可看出,任何一项改革,必须取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民众才能配合;放惠于民,民众才会支持。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其得失成败的逻辑莫不如此。王安石的改革,其理想不可谓不伟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被中下层官僚弄成民众利益受损、民不聊生的局面,这是导致他改革夭折的重要原因。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正是因为既为公室增加收入,也切实减轻民众负担,所以才能得以实行下去,青史留名。
回到20世纪,共产党正是因为抗战后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让农民分到土地,得到实惠,所以中共在和国民党的对决中“得民心”。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也是如此,因为压抑太久,改革让每个领域、阶层都获益,所以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和拥护。
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也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已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每一项改革都不会让所有阶层都满意。所以,未来中国的改革更需勇气和魄力,更要注意改革方向。关键是,改革要取信于民,民众才会配合政府;改革要放惠于民,民众才会支持改革。这样的改革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也才能取得实效。
《北》剧中,无论是反腐,还是改革,都遭遇国民党政权内部各种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拦。在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和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看来,币制改革从开始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一是国库没有储备金,二是权贵不会真心配合。这一点连当时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日记中都写道,真正配合政府改革的都是中产阶级,大户们都选择绕着走。所以,美国也不愿意对国民政府施以援手,而国库储备金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
通观中外历史,在改革中对既得利益群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呢?是香港的“承认”,还是台湾土改的“赎买”,还是当下的坚决打击?笔者认为,首先要坚决打压,即当下中共正在做的反腐工作,必须形成高压态势,让官员不敢贪、不想贪,最后达致一个不能贪的机制。其次,中共当年革命战争时期在农村发动农民反对地主的做法,对当下有借鉴意义。虽然有些地方做法过粗,存在不合理现象,但总体上看,中共通过发动群众力量,成功瓦解了当时中国乡村的“既得利益群体”——地主,再造了乡村社会秩序。因此,如何形成一个引导群众力量参与和制衡利益集团的机制很重要。怎么做,只有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发现。只不过,一定是要理性和制度化的,而不能是文革那种非理性的群众动员。
戏剧是时代的回声。《北平无战事》之所以火遍2014年,除了精彩的剧本和台词外,还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国当下反腐和改革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对反腐败的支持,以及真改革的呼声。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怎么走出改革蹒跚的峡口,值得思考。
作者任职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