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文艺评论现状的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69 次 更新时间:2014-06-22 21:42

进入专题: 文艺评论  

余三定 (进入专栏)  

 

我个人一直比较关注文艺批评的状况与发展。一般学者对文艺评论注重作纯理论的、富有思辨性的研究,并进而得出富有学理性的结论和观点,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是很有意义的、应该有人去作的。不过,我个人愿意作点理论联系创作实际和评论实际的、具有实证意义的研究。我在这里主要谈谈当今文艺评论界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我感到,当今文艺评论领域存在不少的缺陷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分析、研究和改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评论的方式上过分重视作品或作家的研讨会(座谈会)。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如果在省会城市或首都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就会身价大增。而是否开研讨会则主要决定于经济因素或领导因素,往往谁有钱(或拉到了赞助),谁就可以开研讨会;或者是谁被领导看中了(也可能是因为和领导关系好),谁就可以开研讨会。作家或作品研讨会追求的是规格怎么样能更高,追求的是新闻性,是炒作效果。这样慢慢在圈子内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看法:研讨会成功与否,看是否请到了高级别的领导,看是否有大腕出席。作家或作品研讨会也追求行政级别,不知不觉坠入"官本位"。

其次是,一些评论家往往不看作品(或者说不认真看作品)。评论家不看作品,有的是不想看,不愿看;有的是因为要"跑场子",太忙,即使心里想看也没有时间看。据我的了解,常常有有这样的情况:评论家参加研讨会时本来没有看作品却说看了作品,而作家则是平常本来看了评论却说没有看评论(有的极端者甚至说从来不看评论)。由于评论家没有看作品(或者说没有认真看作品),因此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和评论文章就显得空泛,没有针对性,虽然架势很大,却缺少具体而扎实的内容。也许是受上述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当今高校师生(包括文学专业的师生)也较少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两年前,我曾经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一篇讨论此种现象的文章,文章题目是《高校师生为何疏离文学作品》。    

第三是,文艺评论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是只说好话,一味地唱赞歌,即所谓"谀评";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偏激而尖刻地只说缺点,即所谓"酷评"。 "谀评"是因为评论家碍于所谓"友情",或者是因为得了"劳务费"(红包)。座谈会上有时也说说作品或作家的缺点,但遵守"潜规则":会上口头讲时可以谈缺点,到媒体公开发表时只能谈优点。这样,我们听到(研讨会上)或读到的许多评论往往是"好处说好,坏处也说好";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好处说好,坏处不说"。某些评论家进行"酷评",并非要发表真正的独特见解,而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所谓的轰动效应。

 

(载《云梦学刊》2014年第1期)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艺评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67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