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之野:两首名诗之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35 次 更新时间:2014-04-08 12:00

进入专题: 古诗  

羽之野 (进入专栏)  


大概是从孔子学说彻底统领了中国思想界之后——皇权意识也彻底占据了华族人的头脑,我们的诗歌也就逐渐被理性化道德化了。那么,诗歌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我们通常泛谈的“诗言志”能概括得了的嘛?

——我以为不这么简单。

那位并不“沧浪”的严羽先生说:

诗是“妙悟”、“独任性灵”、是“肺肝间流出”的、是“非关书”“非关理”的“别裁别趣”。当然,它肯定不是这“主义”那“原则”的附属品。

推溯起来,中国最有“人性味道”的诗歌乃至审美的真脉要属《诗经》,继有屈原的《楚辞》《离骚》和后来的《古歌十九首》等一些诗篇;再后来似乎就有些变“味”了。

当然,也不能忘记,竹林七贤、曹子建、陶渊明等人为这“真脉”的续流所做的贡献。只可惜,再后世的文化人大多是“很现实的”常常为名利所惑,他们的“志”中——脑子里血液里,所剩的“妙悟”“性灵”越来越少了,理性和道德越来越充斥其间。

举一例,我们做一下比较。

为什么李白在黄鹤楼上,面对崔颢的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

细想,是李大诗仙江郎才尽了吗?还是他一时灵感没到位?而崔先生这首被人誉为“七律之冠”的《黄鹤楼》到底好在哪里呐?后来,李白顺江而下在南京凤凰台摹仿崔诗写的那首七律,难道真不如崔诗吗?差距在哪?这些问题,上中学时就没少搅扰我。

我们来重温这两首名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便人愁

                               

(李白的《题金陵凤凰台》)


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从韵脚到结构,李诗确是摹仿崔诗的。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李诗比崔诗似乎“高超”了许多:1-李诗用了首起的两句就完成了崔诗前四句的所涵的内容;2-李诗的颔联内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很显怀古之丰富——是崔诗里没有;3-“总谓浮云能蔽日”一句,属哲理性警句,崔诗中无此高深之语;4-“长安不见便人愁”系怀国之心,似乎比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要崇高一些。

——这里就含有我前面说的诗中的“道德化理性化”问题了。

其实,早在1500年前,严羽把这一问题就谈得蛮清楚了。他说“诗有词、理、意兴”三个方面。这里的“词”是说“字词功夫”;“理”指“所含的道理”;而“意兴”是说其中的“意境与情趣”。同时,严先生又准确地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尤其是这后面的“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三句。几乎就是对崔李两首诗的评判了。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既是对整个唐诗很准确的评价,又是对李白这首“凤凰台”诗的很公正的评判。而对崔颢的“黄鹤楼”来说,正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混沌难以句摘”——而这,正是这首流传千古不衰朽之诗的最本质的艺术特点。

用我们现代语言补释一句,就是:

崔颢这位“小公务员”的诗,是从肺腑流出一股自己的、又是每位游子心中都有的浓浓的思乡愁、念家情;而见过大世面、住过皇宫的李大诗仙的脑子里想得似乎太多了些。

——那么,“想多了些”又有什么不好呢?

——那就是,诗中的“理性与道德”对诗的单纯、自然、人情之“性灵”的伤害。

而李白当初面对崔诗之所以“惆怅”,正是他以大诗人的敏感,觉察了自己与崔颢之间的某种“差距”;而以他当时的“诗学”水平和“心理学”水平,还总结不出啥道理来。于是很不服气地来到凤凰台又作了这么一首——为后人在诗学研究上提供了资料。

这让我想起了马蒂斯那幅独特的名画《舞蹈》:

说来,这幅画简单且又直纯的。画面上几乎没有具体情节,只有五个肌体强健的女性人体在携手绕着圈在跳舞。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蓝色,显然是天;绿色,显然是地;桔色,是人体。而那“舞”,也绝无任何我们惯见的“姿式”,以及“流派”什么的。然而,我们细心反省自己的观画感觉——却能从那五个姿态各异的、具有流动性的人体动态动感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能量、欢快、和谐;进而又感受感觉到远古的榛莽与洪荒;感受到人性的质朴与理应的狂野;乃至联想到现代人性的异化与人性本该的回归。等等。这显然就不是一般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等其他形象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

用马蒂斯自己的话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

我们来试想一下,这幅似乎“毫无技巧艺术”的画面,比之那些跟我们现实生活很贴近的画面,跟我们习惯视域很熟悉的画面,是不是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欣赏趣味?我们所获得的精神灵魂上的启迪是不是更多些?这其实也就是严羽的“混沌难以句摘”的诗理。

                                                    

※   本文参考资料来自严羽的《沧浪诗话》


(此文发于《鸭绿江》2010-9期)

进入 羽之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古诗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73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