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短短几天之内,夹在俄罗斯与西方阵营间的乌克兰局势风云突变, 2月18日发生在首都基辅的大规模骚乱抢去了索契冬奥会的风头。随着局势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乌克兰危机视为西方与俄罗斯的博弈。目前看来,虽然乌克兰政局大变天,亲西方的反对派已主导政局,但俄罗斯在这场博弈中似乎仍有着更多筹码。
2月18日以来,乌克兰反政府骚乱骤然升级,示威者在基辅街头与警方发生血腥冲突,导致数以百计的伤亡。之后,乌政府被迫向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做出妥协。然而,双方签署的"和解协议"墨迹未干,乌议会又在2月22日宣布解除亲东方的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务、释放亲西方的前总理季莫申科;随即,亚努科维奇被迫前往乌东南部地区。这幕大戏一波三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乌克兰这一轮政治动荡,始于去年11月21日。当时,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突然宣布暂停加入欧盟的谈判程序,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此举引发亲西方反对派连续不断的抗议示威。在反对派看来,这意味着乌克兰"亲欧还是亲俄罗斯"的重大问题有了定论,亚努科维奇放弃了与欧盟继续发展的良机,转而投入旧主俄罗斯的怀抱。
对于乌克兰来说,向东还是向西,其实是一个纠结了几十年的问题。乌克兰东部居民讲俄语者居多,信奉东正教,在情感上更加倾向于俄罗斯;西部地区居民主要讲乌克兰语,多信奉天主教,对俄罗斯统治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敌意。三个月以来,抗议局势不断恶化,从"亲俄""亲欧"之争,演变为反对派和政府的"夺权"大战,甚至致使乌克兰处于分裂的边缘。
从深层原因上看,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乌克兰经济不断滑坡,加剧了民众的不满。如果不是国内经济连续五个季度持续衰退,如果不是外汇储备匮乏到低于国际警戒线,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民众走上街头,把一个外交政策决定演变成严峻的内政问题。当然,乌克兰政坛近年来丑闻不断,从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寡头政治到官员及其亲属子女的贪赃枉法,也是反对派及民众大规模抗议的原因。
鉴于乌国内矛盾已经激化,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化解危机的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乌克兰人手上,局势如何发展将取决于西方和俄罗斯的博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也称,乌克兰危机已经成为自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
而这场危机也凸显了乌克兰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论实力,乌是独联体内的第二大国;论地理,乌则是俄罗斯柔软的"下腹部",并握有俄传统的战略信道--黑海出海口,是俄与西方之间举足轻重的"缓冲区"。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所著《大棋局》中也指出,俄罗斯从地缘政治、历史文化角度都不能失去乌克兰;而西方阵营一定要抓住乌克兰,因为俄罗斯没有了乌克兰,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了。
总体来看,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西方。乌克兰在经济方面无法和俄罗斯割断,甚至在能源方面,几乎完全依靠俄罗斯。在出售天然气方面,俄罗斯明确表示如果乌克兰入欧,俄将按照对待西方国家的标准即40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出售;而如果乌克兰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价格将优惠至180美元/千立方米。选择后者,对亚努科维奇治下陷入经济危机不可自拔的乌克兰而言,无疑雪中送炭。所以,乌克兰几年来一直在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举棋不定,左右摇摆。
乌克兰反对派诉求的核心其实就一条--欧美支持。然而,乌克兰至少需要200亿美元才能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刚刚从欧债危机走出的欧盟到底能出多少银子来呢?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负责人莱昂纳多即称,乌克兰"财政破产、政府瘫痪、腐败猖獗"的现状决定了没有人真愿意背这个大包袱。
据报道,如今,亚努科维奇已从基辅消失,其对乌克兰局势走向的影响力正在迅速衰减;随着乌克兰前总理、反对派领导人季莫申科在基辅的现身,季莫申科对乌克兰局势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攀升。如果说当下季莫申科的一举一动已成为影响乌克兰局势的最大内部因素的话,那么普京的一举一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乌克兰局势的最大外部看点。随着索契冬奥委会曲终人散,普京似乎开始腾出手来料理乌克兰事务了。而对于普京来说,在俄美战略力量对比失衡、俄欧政治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乌克兰"向西走"将是俄罗斯难以接受的损失。俄媒对此也有评论,"乌克兰有俄罗斯可以不惜任何代价都要去维护的战略利益。"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灿荣也分析认为,"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打不赢俄罗斯",原因是欧美经济情况不佳,掏不出太多的援助,而与欧盟相比,俄罗斯更不惜代价,提供的实惠更多。比如,俄罗斯先是在2010年降低了输乌天然气价格,又于去年底宣布向乌提供150亿美元援助。乌克兰国内学者也表示,乌克兰未来局势的发展取决于外部势力,"谁给钱,就依附谁"。舆论认为,在付出近700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后,乌克兰的悲剧尚未谢幕,而俄与美欧在乌克兰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