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中国须以经济战略智慧避免中日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0 次 更新时间:2014-01-05 14:48

进入专题: 中日战争  

王强  

 

中日必有一战!

对此有任何怀疑的人,应该重温一下两次世界大战历史。今天的日本正在重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老路。彼时的德国,不仅没有反省一战历史,而且国内弥漫着为用军事手段为一战翻案的情绪,希特勒就是这种情绪最典型的代表;而这一时期,主导国际外交游戏的英法,把俄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幻想重新武装德国,对抗俄国,故而,对德国的战争准备采取"绥靖政策"。

今天的日本,不仅从来没有真正为二战的侵略历史道歉和反省,反而在一步步突破和平宪法"专守防卫"的原则,公开加速武装,公开向海外派遣军队;尤其恶劣的是,由于历史真相被掩盖,日本国内民众对被侵略和迫害的中国与韩国持有的不是愧疚、而是敌意。而在国际关系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美国,在"制衡中国"的战略构想下,不断放纵日本的军国主义;而日本的军国主义者,也摸透了美国的战略构想,极尽卖弄所能对华"强硬",换取美国对日本重新武装的"绥靖"。

要避免再发生一次伤亡十分之一人口、几乎每个家庭都支离破碎、持续数十年的战争悲剧,构建前瞻性的安全战略,不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选项、也不是优先项,而是必须!

抛砖引玉,笔者提出三个战略思维。

下策:在"亮剑"情绪左右下,与日本扩军备战和"金钱外交"针锋相对,中国同步跟进。这种做法之所以称之为下策,就在于,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注定不是一个地区大国。如果中国与作为地区大国的日本展开这种"备战"的竞赛,消耗国力,一方面正中美国"武装日本、制衡中国"的战略设计;同时"金钱外交"也会刺激周边国家希望从中日对抗中渔利的欲望。

中策:维持单边核杀手锏。理论上,中国有一个日本断然不敢再一次发动侵华战争的撒手锏--核武器。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默许下,日本以核电为掩护,积累了乏燃料处理技术,已经完全掌握了武器级浓缩铀和钚的技术。据维基百科,保守估计日本拥有40吨钚,居世界第四,而5吨钚可以制造1000多件核武器。如果需要,以日本的制造业实力,日本可以在数周之内组装数千枚核武器。所以,日本被视为准核武器国家。

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中、美、俄的共同利益大于潜在的冲突。因此,中国应该抓紧时间,联合美国与俄国,制定更为严格的东北亚防止核扩散国际公约,将日本的核废料置于国际监督下,从核原料的源头上,避免日本发展核武器。

上策:以"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削弱日本经济实力,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釜底抽薪"。所谓进口替代,通俗讲,就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措施、舆论宣传形成的道德共识,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用中国制造的产品来替代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分析进出口数据,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逐步实施对日本的进口替代。据中国海关数据,日本长期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2012年中日贸易顺差达463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0.8%)。汽车贸易占到了近年来日本顺差的三分之一左右。汽车制造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没有任何技术、资金、人才上问题。因此,对日本产品替代的关键问题就是中央政府有没有战略智慧、与日本汽车产业利益攸关的地方政府能不能有国家意识、国内舆论能不能同仇敌忾、消费者有没有血性。

由于汽车产业链条很长,试想一想, 如果日本对华汽车出口突然将从150多亿美元下降为0,对日本制造业、实体经济的破坏会有多大?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冲击有多大?面对国内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糟糕的经济,日本首相还有时间去参拜靖国神社?

当然,如果日本还不能从军国主义复活的邪路上改邪归正,在积累"进口替代"战略经验的基础上,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和世界工厂的中国,完全有能力在世界市场上"替代"日本制造。

归根结底,现代战争是烧钱的游戏。实体经济一蹶不振,日本也就失去了发动下一次侵华战争的基础。因此,"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是避免中日下一次战争的上上策。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只能采取"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忍让。那是因为,彼时的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是,即便是受制于贫困落后的客观条件,蒋介石也还是有"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作为。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实体,对日本的军国主义的复活,如果还采用"抗议复抗议"而无实质性内容的对策,不仅无法面对后人对历史的评价,而且更可能无法避免中日下一次战争。(联合早报)


    进入专题: 中日战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1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