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博士生教育“异化”问题之我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30 次 更新时间:2005-06-09 02:02

进入专题: 博士  

杨威  

一、什么是“异化”?

拜读了丁东先生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关于博士生教育“异化”问题的文章,与我心有戚戚焉。丁先生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和民间思想家,对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发人深省。但对丁先生论理的方式,我却有点置疑。我很同意丁先生对博士生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指陈,但能否把这些问题笼统地归结为“异化”,似乎还值得推敲一下。

就我本人对“异化”这个词词义的了解,它应该是一个哲学范畴,英文是“alienation”,原意是“疏离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更是把“异化”作为一个核心范畴,来构建其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在他的哲学语境里,“异化”是指外化,物化,主体的客体化。他认为绝对精神通过自我异化,产生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然后又返回绝对精神自身。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阐述了他的异化劳动思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劳动产生了劳动和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和资产者的异化、劳动者和其类本质的异化。这里的“异化”,从其根本的意义上而言是主体被其自身所指向的客体控制。这种用法被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大地发展了,马尔库塞、葛兰西、哈贝马斯都用这一批判的武器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些弊端进行解构。

就丁先生这篇文章而言,我觉得如果是在“疏离化”、“物化”这个意义上而言,我觉得是恰中时弊,但上升到“主体的客体化”、“主体为其所指向的客体所控制”,就有点扩大打击面和片面化了。诚然,博士生教育中出现的质量下降、大跃进、急功近利的倾向、甚至是非学术化的畸形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问题如果放大到整个教育体制里我觉得也是不错的。不管是北京大学博士生招生中的“朱甘事件”,还是北航的招生丑闻,还是“教育产业化”这一提法的争议,都是这种教育领域里“异化”现象的具体表征。对于我们这些贫寒子弟来说,无论是从事实上还是从情感上都对这种现象表示无奈和无声的抗议。但理性告诉我,如果为了解一时心头之恨,图一时口舌之快,匆忙地贴上“异化”这一流行的理论标签,而没有抱着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自身也会被“异化”这一概念异化。

二、博士生教育中“物化”现象的归因分析

我觉得用“物化”比较妥切地表达了我对博士生教育中的弊端的认识。片面地追求学校的知名度、声誉、或经济收入这些外在的、物化的东西,是导致很多学校盲目地多上、快上博士点的直接原因。但就现状而言,我国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承受和消化这种需求,所以造成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滑,既而是全社会对博士生教育这一最高层次学历教育公信力的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全社会弥漫的学历崇拜思想又为那些对博士学历所带来的实惠汲汲以求的官员、教师、甚至名人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动机。他们对博士学历趋之若骛,甚至运用一些不齿于见人的方式来获得博士帽就可以理解了。可以说博士生教育中物化现象的现实根源在于对教育的功利化思想,及短期利益驱动下的体制失范。

我们经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事实上,教育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千秋伟业常常受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制约,在现实中沦为国家寻求强国富兵、个人寻求进身之道的工具。这在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科举取士,学官一体长期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的国家里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对于博士生教育中乃至整个教育中的物化现象,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估计,这既不能完全归因于国家的教育政策,也不能一味责怪高校的招生和培养体制,更不能把所有的罪责推给那些利用权力、金钱、及社会影响力或其他社会资源来谋取高学历的人。

所以我认为,博士生教育中的异化现象更确切地说是物化现象,它的直接原因是物质利益的驱动,更为深远的原因是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对教育的超越性思想的缺乏,更为无奈的原因是在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社会流动机会单一的国家里这种物化现象就更不可避免。

三、多一些超越性思维,少一些急功近利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对于博士生教育中的“异化”现象,我们除了要正视这一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还要认识到这一问题深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任何情绪化的态度都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教育有其自身不为其他因素决定的自足价值,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从其本原意义上讲是寻求和确证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高尚实践活动。但我们却把教育总与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个人的出人头地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一个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长期面临的问题。

我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我们每一个博士生都为教育保留一个自身寻求超越的空间。我希望通过博士生这一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精英能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向社会证明我们不只是最优秀的教育产品,而且是传承教育之美好真义的急先锋。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级博士生

    进入专题: 博士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