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明:当博士们“回到”乡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93 次 更新时间:2015-03-07 18:09

进入专题: 博士   乡村  

王子明  

似乎有点意外,“博士返乡笔记”成了羊年春节后,舆论场中的第一个热点话题。继上海大学博士王磊光一则“返乡笔记”火爆网络后,相继又有多名博士,记录下他们眼中的乡村。   

博士们集体“返乡”了,作为一种现象,其实又并不令人意外。   

从年龄上来看,这一批博士多为80后,他们依旧走着前辈师兄们的路径—通过上学读书跳出“农门”。对于前辈们来讲,通过知识改变个体命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对于农村来讲,这也是最大的希望。而到了王博士所处的这一代,一个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知识改变了个体的命运,然后呢?农村的命运如何改变?   

况且,从境遇上来讲,对这一代博士来讲,知识是否真的“改变”了命运,似乎仍尚未可知。正如王博士在“返乡笔记”中所讲,尽管身为博士,却仍旧最怕被问到收入的问题。这也让他直接推出了“知识在乡村无力”的结论。   

个体与故乡的双重尴尬,又逢上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于是,怀乡的感伤让这群知识人有了共鸣。无论如何,乡村受到博士的关注,总归是件好事。但作为博士来讲,对于乡村的记录,又不该止于文学化的描述与感伤。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博士在返乡笔记中,都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知识如何与乡村发生关系?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只是,直到如今,如同《乡土中国》这样,以乡村为背景和对象的优秀社会学论著依旧太少。更重要的,乡村也不应该只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对象,我们更应期望,这里可以成为经济学、教育学,甚至各种理工学科的实践场地,即便如王博士所攻读的文化研究,同样也该有用武之地。   

与其伤感与抱怨,不如凭着各自的专业,多一些实在的行动。那“日渐沦陷”的乡村,是博士们的家乡,也是我们共同的原乡。我们或许改变不了太多,但只要去做了,就该相信,改变总会发生。当然,这话又不该只是说给博士们听—至少,公共服务的均等提供,基本设施的改善,这些赊欠乡村已久的东西,可不是博士们所该偿还的。

    进入专题: 博士   乡村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活动信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47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