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披露,浙江临安金盾职业高中的校规规定,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的道德总分为100分,及格分为60分,不及格的学生也不要紧,可以花钱买分,明码标价每1分20元人民币。如此校规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在这里道德可以用金钱衡量,学生的道德及格可以花钱来买。有人说这只是一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却决不是特有的。既然今天可以公开以钱来买道德,明天又为什么不能用钱来卖良心呢?
让“道德”不及格的学生以1 分20元的价钱来买道德分,难道真的像始作俑的校长所说——能帮助学生、使他们“更快地改正不良行为”吗?如果金钱能买来道德,这样的道德又是什么样的道德?对于这所职业学校的异想天开,我们禁不住提出这样的疑问。
正如一位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父母赚钱不容易,这种变相的罚款太不合理”,可谓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即便校方的解释再堂皇也掩盖不住“变相罚款”的事实。学校作为教育机关,对每一位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化责任,学生屡屡违反校规、纪律,因此而导致道德不及格,其中不仅有学生本身的责任,学校、教师也不是毫无责任的。校长只是说“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实在太多”,并没有具体说明哪些“不良行为”?多到什么程度?“良”与“不良”又是根据什么标准衡量出来的?如果一所学校“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竟然占了多数,难道不正是表示学校教育的失败吗?如此说来,不及格的决不止是那些学生,同时也是学校和校长的不及格。学校应该痛下决心,在全校师生、家长之间开展讨论,共策共力,如何从小事入手,从学风、校风抓起,改变这种不幸的现状,同时制定出一套合乎人性、真正有助于学生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规则。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单方面地设计出所谓的“学生综合加扣分细则”,并试图以万能的金钱手段来解决道德问题。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道德的缺陷只能通过道德来补救,道德是人类内心的法则,不是外在约束的结果,学校的“道德课”也并不等同于道德本身。如果道德真的可以用金钱来换,那样的道德也未免太廉价了。我不清楚临安金盾职业高中的做法是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但我深知学校在出台校规之前从不与学生、家长乃至大多数老师商量、讨论,往往是极个别人的意志在起作用,这样的现象却是普遍的。学生可以花钱买道德分的笑话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事务并无发言权,学校的规定都是单方面作出的,并不需要征求其他方面的意见。正是校方的权力垄断造成了化钱买道德分的规则堂而皇之地出台,从一所小小的职业学校放眼看整个中国,大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