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年前,孔丹是京城的传奇。传说中,他是“西纠”总指挥。“西纠”的全称是“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指挥部”。那时候,红卫兵横行天下、不可一世,“西纠”是红卫兵里的宪兵,专治红卫兵的红卫兵。红卫兵的袖章五寸宽,“西纠”的袖章一尺余。传说中的孔丹是忠良之后,左手衣带密诏,右手丹书铁券,人在江湖,心存社稷……
本地当时有个初中小男生,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不算风云人物,后来他去了一次北京,穿着一套将校呢的旧式军装归来,传言他是孔丹的表弟,转眼间人就抖擞很多,追随者也不乏其人。
半个世纪以后,今年孔丹回忆录《难得本色任天然》正式出版。三年前,他卸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以部级高干之身荣休。回忆录里有不少照片,是他从少年传奇到中年勋业的人生留影。我比较喜欢他青年时代的样子,眉宇间郁结不平之气,昂首向天,桀骜不驯。中年以后的照片多是高官名流之间的周旋,脸上挂着社交性的微笑,难见本色。
这本回忆录写得谨慎,斟酌的痕迹十分明显,几乎看不到率性而录的内容。“西纠”部分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交待得比较详细,书末收录了“西纠”的主要文件。洗去传奇的迷彩,“西纠”一事其实并不复杂。总结它的意图,大概是动乱之初,身陷动乱的一批高干子弟中学生企图建立些微社会秩序的渺小努力,这种努力很快就被摧毁。高干子弟手里并没有免死金牌。“西纠”一案,应该是孔丹此生的大痛:他自己被拘捕;父亲孔原,中调部部长,被投入秦城,关押七年;母亲许明,国务院副秘书长,以死明志,含冤自杀。蹊跷的是,孔丹直到今天尚未看到母亲的遗书。
“西纠”纠察红卫兵,反对武斗、打人、体罚、污辱人格、逼供信……措辞婉转到连“反对”两字都说不出口。“西纠”的标准提法是:“不是我们所应采取的斗争方法。”而且这些纠察通令颁布才两天,压力之下,再作“补充和说明”,对过去抄家、打人、戴帽、游街……“我们认为:抄了就抄了,打了就打了,戴了就戴了,游了就游了,赶了就赶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可见运动一来,“左”向无敌,任何微弱的调整引导,抵抗不了两天。
孔丹去过不少如雷贯耳的单位:中国社科院、国家经委、光大集团、中信集团……但令读者特别难忘的是他的中学——北京四中。北京四中是新中国建立后很少见到的男校。以毕业生的资质论,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所大学。诗人北岛(赵振开)写过北京四中的回忆。同是四中毕业生的还有导演陈凯歌、足球名嘴张路。中国第一文化奇人钟阿城也是四中的学生。不过文化人是四中出身的支流。四中主流两大特点:一是在校时的高干子弟。孔丹说:“那时,刘少奇的孩子,林彪的孩子,陈云的孩子,陈毅的孩子,贺龙的孩子,徐向前的孩子,彭真家两兄弟,薄一波家三兄弟,这一时期都先后在这个学校里面上学。”部长、将军的子弟难计其数。二是成人后的政商巨头。就以孔丹的圈子论,他是中信的董事长,他弟弟孔栋是国航的董事长,秦晓是招商局的董事长,马凯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不是四中的学生,他当时是四中最年轻的教师。四中出身比他们位高权重的,还有。
孔丹和秦晓的“冲突”,是传播甚广的流言。流言现在已经澄清,所谓“粗口”云云,完全无中生有。但孔、秦确实有分歧,孔丹在书中并不讳言。他两处提到秦晓。在《为劲夫同志做秘书》一节中,作者说:“我对秦晓刻苦的学习精神还是很佩服的。虽然我对他现在的一些理念和观点并不认同,而且有些是很对立的,但那是另外一回事。”在《走进光大》一节中,作者说:“以前我比较推崇秦晓,所以把他推荐给王军。我还曾向当时任北京西城区委书记的陈元推荐了马凯。现在马凯还说:如果不是孔丹,我不会到西城区工作,也不会从政。他的意思是,也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位。从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看,马凯发挥了他的能力和特长,起了更好的作用,他人品端方,诚实实在,实事求是是他一生的追求。”第二段主要说马凯,秦晓一笔带过。一笔带过,却余味深长。
孔丹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所谓“老三届”之首。他们这代人,早就该写回忆录,此时再不写来不及了。《难得本色任天然》主要着墨家史、政治史、事业史,遗憾之处是没有给自己的家人、友人留一点篇幅。图片中有不少年轻时代的朋友,有一张老父亲和作者小家庭的合照,这些朋友和亲人,正文中却一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