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世界银行总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对于希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来说,保障女性全面参与经济非常重要。美国就业岗位中女性比例从1970年的37%升至目前的48%,若没有这一增幅,美国经济规模将缩小25%。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指出,性别平等是取得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
促进性别平等是响彻全球的口号。国际社会对男女平等的承诺可追溯到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和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与时俱进地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人权公约,不断赋予其时代意蕴。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妇女在很多领域仍处于边缘化境地,过多地承担了发展的代价和负担。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发布《农业中的女性:填性别鸿沟,促农业发展》报告,翔实勾画获取土地、牲畜、教育、信息、金融服务及技术等方面的性别鸿沟。
表面上看,妇女是不平等的最大受害者,实质上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代价。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假如妇女能与男性一样获得化肥、种子和工具等生产资料,她们可能会将农业单产提高20%-30%,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产量提高2.5%-4%,进而减少12%-17%饥饿人口。研究表明,假如妇女对家庭资源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她们比男性更有可能将资源投向食物、儿童保健、子女教育。假如妇女能获得体面工作,掌握生产资源,将更有助于改善自身、家人乃至社区的福祉。世界银行在《2012年世界发展报告:社会性别平等与发展》中明确强调,促进性别平等是"聪明的经济学"。
女性和男性如同鸟的两翼。倘若占半数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潜力,可持续发展将遥不可及。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都在探寻如何缩小社会性别差距,重点之一即强化政策与制度保障。然而,让女性真正享有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自由和尊严,是一场"漫长的革命",需要更大的魄力、更多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