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0 次 更新时间:2013-08-02 10:38

进入专题: 古代文学  

宁稼雨 (进入专栏)  

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教学,应当立足本专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研究能力,这似乎是天经地义和勿庸置疑的。如果把这种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及“素质培养”联系在一起,似乎会显得有些牵强。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经历,却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一认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是1978年上大学,1982年毕业考上研究生。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很简单,读了研究生,将来就要吃这碗饭,终生以这个专业为职业。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学术骨干多为我们这一代研究生毕业留校,也许和这个想法在我们那一代研究生当中根深蒂固有关。从1993年起我指导研究生开始,在很长时间内也是按照这个观念和思路来指导学生和进行教学工作的。然而社会的变化和研究生毕业后出路的现实,使我近年来不得不对以往的观念产生了动摇和质疑。十多年来,我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已经20多名,然而真正从事与古代文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却不足三分之一。正是类似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导致了目前研究生教学工作中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很多学生觉得反正我将来不会以此为业,所以不必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于是,不从事专业研究成了他们放松学习和得过且过的正当理由。受此影响,有些教师(包括我自己)也生怕难为学生而对这些学生表示了“理解”、“宽容”和“大度”。于是,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我们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下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对于将来有可能不从事专业研究或教学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还要不要坚持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和既定标准?在经过几年的彷徨和摸索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我认为,研究生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人才职能的一个主要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表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素质方面。这种素质主要应该包括:对某一新鲜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意识;对这一求知和征服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着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对实现这一过程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

我想,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所必须的,同时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精英人士所必须的。换言之,有了这种素质,不仅能做好专业研究工作,而且也可以胜任专业以外的其他任何工作。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既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另起炉灶,也不能等到毕业之后到社会上再开始进行。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够贯彻渗透培养这种素质的初衷,那么受此教泽的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培养训练,而是从中掌握了将来步入社会的做事情的素质和能力。宋代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认为,任何个别中都包含着一般。“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万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如果把天下事情的大道理理解为朱熹所说的“太极”的话,那么从研究生专业教学中掌握其道理和方法,也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大道理。

有了这种意识,我想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也就完全可以去掉那种担心难为学生的思想顾虑,认认真真地用专业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做好一件事情的精英素质。这样一来,专业教学的一丝不苟不再是对学生的难为和苛求,而是能够对其将来步入社会的成功具有决定作用的先期投入和充分准备。在具体操作上,我根据这种素质包括的几方面内容采用了以下几个办法。

首先,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我在观念上反复向研究生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性质差别。经常提示他们: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知识,而后者则要在广泛接受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创造尚未被认定的知识。也就是说,它是否能够成为知识,要通过你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来确定。从而激发和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意识到这种求知欲征服欲其实也就是以后社会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次,课程内容上注意传授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生来说,能够熟练地查找和使用各种古代文献和相关工具书是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重要前提。但因为繁琐枯燥,所以也是很多不打算从事专业工作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最为头疼和最想躲避的知识技能领域。对此,我反复向研究生说明,这项工作好比将来做任何事情的调查情况,掌握材料的阶段。没有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认真辨析,就没有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为此,我在研究生专业课和论文写作阶段,都十分注重古典文献学方面的要求和训练。有时甚至不给学生直接开列书目,而是让其通过目录学等手段,自己亲手去摸索某一领域的书目情况。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理解和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一个艰苦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过程。

第三,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不但有随时失败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或坎坷。有些观点的确立,往往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又被自己推翻;有时连续几天翻阅资料,竟然一无所获。学术研究过程的这种艰难和挫折应该是世界上任何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作为指导教师,经常提醒这种艰难的必然,鼓励学生战胜这些艰难的恒心,不仅是专业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其成为社会精英人士的必要方法。

从实践效果上来看,由于把眼前的艰苦学习和未来远大的理想抱负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研究生由于不打算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而产生的厌学情绪。很多研究生愿意把眼前的专业课学习作为未来做一番大事业的演习和前奏,因而无论是苦是乐,都会觉得不是浪费时间精力,而是一种成就大事业的先期投入。当然,这种想法和做法还有许多不够完善和局限之处,企盼学友专家指正。

(本文作为《古代文学与通识教育笔谈四篇》之一,发表于《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12期)

进入 宁稼雨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古代文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37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