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管理》2013年第三期编辑手记
近来,学界掀起了有关宪政的论争。虽然个别论者的话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着意识形态的色彩,但这场论争却意义重大,激起了朝野尤其是网络公共领域有关宪政问题的大讨论。
宪政的核心观念,是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化。在腐败现象猖狂的今天,强调宪政有着十分特殊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宪政就是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此限制权力的越界和专横。宪政要求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基于社会的根本契约——宪法。权力天性倾向于膨胀,对社会和公民具有极大的威胁,因此,宪政是对权力进行根本性约束的举措。
强调宪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架构,宪政把权力纳入法律框架内,对权力作出明确界定和限制。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一大进步。因此,“宪法至上,权在法下”的宪政精神的弘扬,是和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相一致的。
在我国,强调依宪法执政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的善政良制,其逻辑起点与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宪政也是经济繁荣最可靠的保障。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增长放缓带来的压力,笼罩着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外贸危机等重重阴霾。近日的流动性紧张和商业银行“钱荒”现象,就是实体经济疲弱、金融市场风险增大、既有增长模式陷入困境的表现。由于宪政建设的滞后,中国的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不断积累而难以解决,最终有可能以社会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而危机的症结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的天平倾向于接近权力者,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跟不上高房价和通胀的步伐,造成内需不振。只有宪政方可消弭经济危机的并发症,确保繁荣的持续与普惠。
由于宪政建设滞后,中国社会已处于结构性失衡之中,危机主要不是来自外部,“而在萧墙之内也”。只有宪政,方可规驯权力,驾驭权力,抑制官员对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泛滥。厉行宪政,与民更始,反腐败才能取得更大突破,迷茫的人心才有所归依,国家前途才有明确的预期。
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与宪政的内在要求是相通的。宪政是时代的使命,应当成为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以此凝聚共识,凝聚民心,为“中国梦”的实现筑起坚实的根基。
《战略与管理》2013年第三期目录
特稿
1 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与探索
——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
调查报告
23 “农民闹大”与“政府兜底”:
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的逻辑建构
——杨 华
经济战略
41 股票市场制度变革是整体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潘英丽
政制之道
47 理论也是竞争力
——支振锋
法制论衡
65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探微
——甘超英
社会视野
79 高考制度的政治- 社会功能
——兼论高考改革方案
——任羽中
历史研究
85 高岗、饶漱石问题研究述评
——庞 松
文化与哲学
102 论非暴力反抗或公民不服从
——程广云
国家治理
109 尾气围城
——关于北京城市规划与空气污染的几点思考
——樊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