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三期编辑手记
五六月间的内外情势可谓波澜不惊。国家体量太大,扑面而来的事情太多,总有一些事一些人让我们欣喜和感动,也总有一些问题令人焦灼不安。在这个粽叶飘香的时节,反思前人留下的精神遗产,持先忧后乐心态,秉上下求索精神,实乃中华民族直面事实、应对风险的最佳哲学。
透过纷繁芜杂的表象,本刊继续坚持中长期视野,聚焦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期特稿发布于建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战略中的户籍制度与农地制度配套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认为,我国土地制度的二元性结构,引发了诸多弊端的显现,致使“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迫在眉睫,“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是改革的方向。通过农村土地全面确权登记颁证,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享有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逐步走向以权利保障为核心的制度转变,最终实现农民的土地完整产权。
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大背景下,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人民币汇率是我国金融安全的核心问题。潘英丽教授指出,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由本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不能加入无序的自由浮动,应实行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或真正参考一揽子货币的窄区间管理浮动制度。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岭教授认为,对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来说,主要问题出在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而这两者轻重缓急又有所不同。应该先从民主监督领域入手,之后再涉足民主选举。
信访是体察民意的“寒暑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当前我国的信访工作正面临多重挑战。田先红认为,信访治理的伦理困境跟转型时期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能力的削弱有着密切关联。为使信访制度回归正道,必须顺应现代国家的建构要求,摆脱传统意识形态遗产的制约,将信访体制的运作引导到法制轨道上来。
邱运华教授认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必然经历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阶段,以矫正和健全法治社会建设,否则,将形成改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纷争,导致社会失序的局面。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经典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行反思,引入“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前苏联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忽视社会建设导致失败、英国注重社会建设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比分析,认为社会建设先于政治体制改革。观点或可商榷,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角度。
《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三期目录
特稿
1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
——于建嵘 石凤友
经济战略
2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不宜选择自由浮动
——潘英丽
政制之道
27 代议制对民主的分解: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马岭
39 意识形态转型与信访治理的伦理困境
——田先红
国际政治
55 冷战结束后美国如何维持其霸权地位?
——从防务投入角度的描述
——黄平 何兴强
61 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张露
社会视野
71 理论之殇:
对马克思主义一个经典定律的重新理解
——邱运华
文化与哲学
78 是谁误解了“三纲”?
——答复李存山教授(上)
——方朝晖
102 民族的振兴与文化的误区
——王佳泉
国家治理
109 底层中国的教育公正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公共政策研究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