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四期编辑手记
近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GDP增长率一路下行,多年来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似乎好景不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有周期的,中国多年来一直处于上行周期,人们将高增长视作理所当然,如今经济开始下滑,将对人们的思维惯性带来强大冲击。
全球经济已处于失衡状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环节严重失衡,恢复再平衡的历程任重道远。中国经济的失衡现象,尤其严重。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一旦欧美经济萧条,外需疲软,中国经济必然随之低迷。而且当经济达到目前这样大规模的时候,再完全靠外部市场作为经济引擎已不现实了。这几年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要表现为对投资拉动的倚重。政府投资难免低效,除了造成政府债务的高企和银行业的坏账风险,还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增加了系统性风险。2009-2011年的81万亿投资,形成了新的产能释放高峰,却恰逢外需受挫,内需不振,以致于产能过剩,供需失衡,这决定了中国经济还将继续下行。另外,收入分配的失衡,使得广大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缩水,必然导致人们压缩开支,内需更加乏力。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已经陷入了泥淖。
高增长态势的恢复,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给企业减轻负担,给经济注入活力。这不单是保增长,更主要的是保就业,防止失业人群增多引发社会动荡的局面。同时,中国需要提高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政府部门进行精兵简政,收入分配向劳动要素更多倾斜,仍能挖掘出大量的增长潜力,获得至少20年以上的增长空间。面对经济困局,只有通过优化结构,矫正资源错配,确保收入机会平等,释放出需求来,中国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方向是向高端、向服务转型,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和生态化。应对不可逆的经济减速态势,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需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更需要改善经济生态,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以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转型。只有围绕新兴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关键的历史发展关头,发扬历史的自觉,认清客观的现实,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转型才有可能成功。
而经济转型又意味着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国际上的经验是,经济的衰退,往往带来绩效合法性的衰微。人们已经形成的心理预期和经济增长满足预期的能力拉开差距,形成一条政治学上所说的J形曲线。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社会矛盾也进入高发期,导致偶然事态引发动乱的概率大增。这就需要主政者对局势有全盘部署,给出可信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大刀阔斧的决策稳定人心,实现从绩效合法性向制度合法性的转型。
《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四期目录
特稿
1 张力与局限——七千人大会再探析
——王海光
专题研究
29 当前经济形势及对策研判
——李晓宁 许善达 王 建 陈志武 石小敏 邹平座 潘英丽 施建淮 黄金老
调查报告
43 医疗保障制度转型:走向全民健康保险
——顾 昕 余 晖
经济战略
53 论维护亿万中国农民经济权益的组织载体
——关锐捷
政制之道
66 民粹主义的多张面孔及其在中国的流变
——陈兆旺
国际政治
78 阿拉伯动荡
——基于历史、国家和政治的多维观察
——范鸿达
社会视野
91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价值该如何定位
——刘 奇
文化与哲学
98 是谁误解了“三纲”?
——答复李存山教授(下)
——方朝晖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